天天看点

抢渡大渡河十七英雄之首的孙继先和他领导的八路军129师津浦支队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到达晋东南辽县(现左权县)。为侦察平汉铁路以东情况,联络中共地方党与一切抗日组织,发动民众游击战争,由师教导团的30名干部组成挺进支队。支队长是三八六旅(旅长陈赓)七七二团原参谋长孙继先,政委是胥光义。孙继先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曾任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李聚奎)第一团(团长杨得志)第一营营长,是十七英雄抢渡大渡河的最直接、最具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之一。支队经过短时间准备,于12月13日横越平汉铁路,到达冀南任县。这是八路军由太行山开往冀鲁豫大平原的第一支部队。

  1938年1月中旬,八路军东进纵队(1937年12月组建,属一二九师)司令员陈再道(原三八六旅副旅长)、政委李菁玉率部抵达任县、隆尧地区。两支部队会合后,在陈再道等领导和指挥下,共同组织和开展抗日活动。2月8日,东进纵队进入南宫县城。9日,以挺进支队和东纵五连(原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十连)及一二九师后方留守处军政干校的个别学员为骨干,组成津浦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王育民任政委(王是故城人,原为中共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下辖:五连(曾参加过长征和烧毁24架日军飞机的阳明堡夜战),连长杨万兴(四川人),指导员范××(原在师后方留守处干校,其当时从留守处带到津支的勤务员李令水,新中国建立后,因伤残安置在平原城里,2001年病逝);工兵连,由师直工兵连的一个排在南宫扩充而成,连长肖荣连(1946年改名肖福),指导员孙怀堂;特务连,原是南宫地区党组织新建的抗日游击队;三个连共约400人。其任务:一是炸黄河铁桥,破坏津浦铁路,阻挠日军南侵,配合在鲁南的中国军队(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日作战,二是协助中共地方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各种组织,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三是对国民党的地方武装进行统战工作,团结支援爱国将领范筑先抗日;四是积极作战,消灭敌人,扩充、壮大自己。2月15日,在中共鲁西北特委张承先的陪同下,从南宫县境出发,由武城东渡运河,进军夏津县城。这是八路军进入山东境内的第一支部队。随后,中共恩县负责人刘子蔚、马诚斋听到八路军来到夏津的消息,速派党员王玉成(后名王克东)前往迎接。2月18日,津浦支队离开夏津城关,进驻恩县县城(现属平原县)附近的夏寨、大洞子头等村。津支初到恩县后,在恩县县委的协助下,夜袭了德县城(现属德城区)南的黄河涯火车站,炸坏了黄河涯的铁路桥梁。2月下旬,又奔赴济南市郊的泺口,准备乘夜爆破黄河铁桥。因大桥附近日军岗哨林立,戒备森严,且铁桥上安有探照灯,我部队不能靠近,几次行动均未成功。炸桥不成,就改为掀铁轨。头几天由于没经验,全支队忙活大半夜;敌人到白天几小时就修复好了。后来,一位爱国扳道工向我军献法:只拔道钉,不掀铁轨。轧路车通过没事,列车一到就翻,没有工具,可让铁匠打造。这位工人不但介绍了方法,还提供一部分工具。一试,果然奏效,一列军用货车的前半截脱了轨,迟滞了敌人的运输。

  此后,全支队返回恩(县)城附近。几天后,平原、禹城的敌人分两路前来扫荡,津支为避敌锋芒,转移到夏津城北七里屯。敌人撤回后,津支又由夏津进驻恩县旧城(今武城县府驻地),以旧城为中心和基地,开展抗日活动。4月中旬,支队袭击了平原火车站,打死日军10余名,活捉“日商”两名。继之又派出两个排奔袭德县以北的连镇火车站,其中,连长肖福带的一个排炸坏了站北的铁路小桥。在旧城期间,除积极出击作战外,还协助张承先创办了军政干校,派支队民运干事李仁贵(现名王化先)直接参与干校的日常工作;支持和帮助中共恩县县委建立了八路军恩县武装工作团和恩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因时间、地点和情况不同,有的地方简称动委会,有的简称战委会;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内,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前,为过渡性、半政权性质的抗日群众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则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抗日群众组织)经恩县县委同意,让党员白金荣、李华珍等组织的七八十人(枪)的抗日游击队升入津浦支队,陆续接收了一些自愿参军抗日的进步青年和会道门武装。随着部队的扩大,5月成立了津浦支队第一营,营长杨万兴,下辖三个连:一连是工兵连改编的,连长、指导员不变;二连是原恩县县委领导的地方武装,连长白金荣;三连是在恩县一带扩充建立的,连长是后来任二营营长的王吉文(济南战役牺牲时任师长)。五连独立(紧随孙继先行动,直接受孙继先指挥),特务连翻号不变。五月上旬,政委王育民带领骑兵排西赴南宫取电台,11日在归途中,被反动会道门“六离会”包围于南宫城东南小屯,王育民等24名指战员,因严格执行党的政策,耐心坚持说服教育,避免误伤受蒙蔽的群众,不予开枪还击,而全部惨遭匪徒杀害。其后由潘寿才继任政委。

  津浦支队在袭扰打击日、伪军,协助地方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政权和武装的同时,还和土匪杂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37年10月3日,日军侵占德县城,山东第四专区(专署驻临清)以专员兼保安司令赵仁泉为首的大小官员闻风携款而逃。在国民党的县乡政权垮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还没有到达,日、伪势力尚未深入广大农村之际,土匪、兵痞、青红帮和会道门头子等趁机蜂起,招兵买马拉起“义勇军”。一时,团长、司令多如牛毛。他们打着抗日的旗号,干着残害人民,干扰破坏抗日的罪恶勾当。1938年春,扰害高唐、恩县、夏津、平原、禹城等县的大股土匪杂顽武装主要有二皮脸子(冯寿彭,原清平县人,旧军人出身,后当日伪长清县县长),高粱楂(王化三,出身土匪,原恩县现武城县人,后任日伪恩县县长),张八(张栋臣,夏津县人,民国初年即当土匪,加入青帮,曾在军阀张宗昌、日伪军刘配臣部任过职,后任国民党冀察战区暂编第八师师长,继续勾结日伪顽固地和共产党、八路军及抗日人民为敌),李九(李金榜、李彩题,高唐县人,老土匪、青帮头子,是1928年5月4日破坏中共鲁北特委的首犯之一,后任日伪高唐县县长),胖娃娃(李俊兰,原恩县现夏津县人,青帮分子,老土匪,后任国民党冀察战区暂编第八师副师长),程荆璞(禹城县人,先被国民党收编为保安三旅,后投降日寇)和白菊花(张子成,平原县人,兵痞,土匪,1938年夏投日,先后任日伪恩县和平原县伪县长)等。这时,在恩县旧城附近的土杂武装,除王化三以外还有一个孔宪圣(绰号孔三滚子)。津浦支队进驻恩县旧城以后,王化三对我军表示友好,愿意合作抗日,并派其子王桂华到旧城参加我党举办的抗日军政干校。而孔三滚子既和我军对立,又和王化三闹矛盾。为了争取、团结王化三,打击孔三滚子,津支用智取的办法,收缴了孔三滚子百余人枪。五月中旬,陈再道指挥八路军主力一部,进入山东临清城关。为策应主力作战,津支由旧城向南活动,牵制临清、夏津、清平交界地区的反动武装。5月26日,八路军六八九团、东纵二团和第五支队,在临清城南消灭伪军张殿卿部1000余人,有力地震慑了临清一带的伪军和土顽,以冯寿彭为首的“抗八联军”迅速瓦解,为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和八路军继续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唐的李九,既欠有杀害中共鲁北特委书记李春荣等同志的旧债,又在张八的支援下,犯有勾结反动县长谋害地方抗日武装首领崔子固、吴子杰(已被张承先代表范筑先收编)的新罪。盘距高、恩、夏、平、禹交界地区的李俊兰与其同伙张栋臣,南助高唐汉奸李九为虐,北结平原汉奸数人祸国殃民,更是十恶不赦。二人对外谎称“陆军第二集团军××师”,李俊兰自称独立混成旅旅长,拥有六个大队(营),两个小团(一个刚收编的,一个新建立的,实力相当于营),共1200多人,分驻平原四区大崔、梨园和五区柳庄、郭庄、西黄庄、郑官屯、大白布屯等土围子,虽然表面上接受范筑先收编,但实际上匪性不改。他备有铡人的“龙、虎铡”,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畏之如虎,恨之入骨。张栋臣部的2000多人,分驻平原五区的祖庄、南崔庄和高唐的北镇等土围子,与李九、李俊兰南北呼应,沆瀣一气,严重地威胁着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阻塞八路军东进破袭铁路的重要通道。

  自5月底到6月初,李俊兰部到处搜罗口袋,准备强抢小麦。为了粉碎李匪的抢粮企图,并彻底为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除害,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遵照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关于“相机解决李九和李俊兰”的命令,令津浦支队消灭李俊兰。津支于6月6日进驻平原五区腰站,腰站人民热烈欢迎,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带动下,积极准备支前。6月7日上午,津支一部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架云梯爬入大白布屯土围子,消灭了李俊兰卵翼下的小寇团(寇宝成部)。午后,经过激烈交火,攻克西黄庄土围子,消灭李匪第三营之大部,其营长郑宝信(绰号郑大麻子)在率残部向柳庄逃命时被打伤。同时我军在黄庄村西牺牲一干部。同日上午,津浦支队指挥部在分兵去打大白和黄庄之后,又带领其余连队和支前民工东进沙庄、米庄(回族村,二者一沟之隔,为一个行政村),逼近柳庄。午饭后,在和柳庄只有一湾之隔的米庄赶修工事。两点左右,津支在机枪、步枪的掩护下,迂回到柳庄西门外的庙西去喊话,进行政治攻势。盘踞柳庄的匪军是李俊兰的主力二大队(营),其大队长李吉发(乳名二牛子)仗恃人多(共300多人),枪好、弹药充足,围墙高厚,围壕有水,反动气焰非常嚣张。天黑,津支进行攻击,一宿攻了几次,都没有攻克,天明撤至沙庄、米庄。

  6月8日早饭后,从郑官屯来的援兵进入柳庄,驻郭庄的六大队也逃入柳庄,这时柳庄的匪兵已达四百五、六十人。上午十点左右,津支在米庄东头房顶上架起机枪,机枪、步枪同时向柳庄围墙垛口上猛射,掩护突击队竖云梯,爬围墙。匪军居高临下,负隅顽抗,拒不投降。津支接连攻了三次,牺牲和负伤二、三十人,未能攻克。因此,指挥部决定停止攻击,电请陈再道司令员派主力部队带炮增援。此时,土匪李俊兰见八路军作战勇猛,丝毫没有撤退的迹象,唯恐二大队全军覆灭,派手枪班进入柳庄,命二牛子撤退,二牛子坚持顽抗到底。随后,从崔庄、梨园增援二牛子的匪军,进驻距离柳庄四华里的张华。该股匪军停留在张华不敢继续前进,只在庄西头向柳庄放土炮。

  6月8日上午,陈再道司令员接到津支的电报,迅即命令部队由临清分两路东进。一路是第五支队(支队长是曾国华),绕道高唐北上平原;一路是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和六八九团(团长韩先楚)三营(团部留临清),直奔柳庄附近村庄。6月9日,到达高唐的第五支队,在高唐城东北消灭张八的匪军一部,吓窜了匪军驻高唐北镇的刘成武团,接着进入平原,收缴了驻平原五区南崔庄之小张团的枪,击溃了王金榜团守郑官屯的余匪,赶跑了驻张华庄的李俊兰之援兵,切断二牛子和李匪团部之间直通大道的预定任务,转为准备打援兵,预防李、张两匪共派援兵西上接应柳庄。直奔柳庄附近的主力部队,6月9日,白天没有组织攻坚,只向柳庄打了几炮,以震慑守敌。晚上八点多钟,八路军进行部署,七六九团在西面、西南面负责主攻;津浦支队在场北面负责佯攻;六八九团三营在东南面至东北面,营部直属的两挺重机枪和该营十二连的五、六挺轻机枪,埋伏在正东偏北离柳庄大约二里路的松林墓地里,采取围攻三面留一面的战术诱敌中伏。九点左右我军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下,向二牛子发起总攻。由于我军炮火震慑,李二牛子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所以我军一会儿便由西面爬上柳庄大围子。顿时匪军鬼哭狼嚎,仓皇打开东门,拼命往枪声稀疏的东北方向窜逃。其尾部刚到小围子东北角,前头即进入我军伏击圈。顷刻,轻重机枪和步枪一齐射向敌群,匪兵们跑在前边的纷纷倒地,跑在后面的回头南逃,基本上当了我军俘虏。同时跑到小围子东头,向东南逃的一部分匪兵,也被六八九团三营擒获。此外,窜出东门即由大小围子之间向北逃跑的数十人,跑到原恩县城南十里铺附近,被红枪会团团包围,全部死于枪刀之下。经过历时三天的战斗,李俊兰部被打死打伤160多人,俘虏200多人,击溃散逃100多人,缴获长短枪约400支,骡马数十匹。在八路军攻克平原五区柳庄土围子的同一天,范筑先令其第三支队攻克高唐县城,匪首李九远逃,直到当年10月才在日军保护下回高唐当伪县长。张八、李俊兰成为惊弓之鸟,连夜率残部过铁路东逃。三、四天后,我军又收编了五十多人枪的平原五区旧区队。从此,初步打开了高唐、恩县、夏津、平原、禹城五县交界地区的抗日局面,当月,在夏津城里建立了以张承先为书记的中共鲁西北特委,有力地促进了各县党员和党组织以及党领导的群众抗日团体、抗日武装的迅速发展,为创建以平原五区为中心的五县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组织和群众基础,为孙继先、曾国华和肖华率队挺进冀鲁边区打通了道路;为七七二团、东纵二团、青纵三团来平原扩军,破击铁路,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柳庄战斗结束后,六八九团三营、七六九团6月10日上午返回临清(在夏津逗留两天),津浦支队、第五支队在平原五区又活动了几天,补充部分新战士之后,返回夏津休整。

  同年6月,由于日伪杂顽的夹击,冀鲁边区形势急剧恶化,中共地方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处境十分危险。为此,中央决定将这一地区划归北方局和一二九师领导(党政工作由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行署代管。后改由冀南区党委、冀南行署代管)。于是经徐向前和陈再道、宋任穷共同研究提议,并得到刘伯承师长的赞许,派津浦支队和第五支队随省委宣传部部长马国瑞前往冀鲁边区增援。津浦支队和第五支队从夏津出发,于6月29日晚,在平原城东南姚屯子车站附近越过津浦铁路,进驻平原城东北马务等村。第二天继续向乐陵、宁津方向进军,我军尚在进军途中,夹击、围攻庆云、乐陵的日伪杂顽即闻风撤逃,冀鲁边之围随之迎刃而解。七月初,津浦支队和第五支队到达宁津、乐陵、庆云地区。当月,津支与五支队一起,在庆云县城(老城)西北的黑牛王庄,全歼反动武装刘颜臣部800多人。此后,又与五支队配合,在现河北省和山东宁津、乐陵交界的莲花池、罗张、杠子张等村,打垮伪军穆金城部2000余人,从而扭转了冀鲁边区的抗日局面。8月,津浦支队和五支队一起西上破袭津浦铁路。破路后,津浦支队进驻宁津县城,用智取的办法生俘暗中投日的宁津县长张伯荣、大队长张立志、公安局长吕子久等共500多人,并将张伯荣押解乐陵处决。9月27日,肖华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的百余名指战员到达乐陵。10月初,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正式成立(归一二九师直接指挥),并整编了冀鲁边区抗日部队。在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津浦支队(整编后有的称其为第四支队,仍属一二九师建制)向北进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开辟了东光、南皮、盐山、孟村等县的广大地区;袭击了桑园、连镇、七里店等火车站,迟滞了日军的铁路运输;经和兄弟部队并肩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杂顽,促进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打开了冀鲁边区的抗日局面。同时,津支本身也得到了扩充和壮大,不仅接收了很多新兵,而且8月2日接受宁津“抗日铁血团”负责人的请求,将该部改编为津浦支队教导大队。到9月,津支已发展到枪支齐全的三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连,共1000多人,但是,胜利来之不易,在攻打宁津城西赫庄之敌时,一营一连连长肖福(当时叫肖荣连)负伤,二连连长白金荣英勇牺牲。

  1938年11月13日,日军由泰安、东阿出动两个联队西上进犯聊城。为此,中央军委和一二九师电令津浦支队和青纵三团迅即增援。接电后,津浦支队提前结束在宁津县柴胡店地区的休整,昼夜兼程进军聊城,火速为爱国将领范筑先解围。不料,由于国民党顽固分子李树椿(国民党山东政府鲁西行署主任)、王金祥(范的参谋长)的阴谋破坏和出卖,津浦支队刚到博平附近,青纵三团还未赶到,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已经踏入聊城,范筑先、张郁光、姚第鸿等将士壮烈殉国。之后,原以范筑先为司令的鲁西北游击司令部辖区(包括四、六两个专区及一、二专区的部分县)内军队分裂,政局混乱,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及时稳定人心和抗日局势,扶持范筑先生前所辖的抗日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免遭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消灭与吞并,并协助中共鲁西和鲁西北两个特委恢复与开展工作,中央军委和一二九师决定成立八路军先遣纵队(属一二九师),并调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简称青纵,属一二九师建制)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任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奉命到达鲁西北之后,于12月9日正式组成了纵队司政后机关。津浦支队、青纵三团、一二九师骑兵团以及冀鲁边游击支队(以张承先为书记的中共鲁西北特委组建的地方武装,简称冀鲁边支队或冀鲁支队)在李聚奎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在南起聊城,北迄德县的广大平原上坚持游击作战。11月中旬,日军侵占聊城、临清以后,为遏止我军的抗日活动,派一中队日军和一部分伪军侵占了清平县城。津浦支队为拔除这一钉子,在青纵三团的配合及地方党组织与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夜袭清平县城,全歼了东、西、南三个城门楼上的敌人,后因天将拂晓,敌人援兵赶到,我军主动撤出战斗,转移乡村,不久,残敌弃城逃跑。继李聚奎入鲁之后,为进一步加强鲁西、鲁西北的领导和军事力量,十八集团军(原名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又令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六八八团(属一一五师建制,配属一二九师行动)和本旅补充团,于12月7日由冀豫交界地区起程,东进鲁西和鲁西北两特委辖区(14日入境),统一领导和指挥八路军及其它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

  1939年1月10日,为掩护三十二支队(中共博平县委组建的地方武装,约1400人)集结,免遭国民党顽固分子的暗算,陈赓遵照师部指示,亲自指挥六八八团、津浦支队、青纵三团攻打高唐县城。按照作战部署,津浦支队围攻东面,并防禹城日伪军西进,准备迎击敌人的援兵。夜11点开火,约12点基本上攻占高唐城。后因敌人退聚中心据点,凭借强大火力,居高临下,负隅顽抗,一时不能攻克,激战约三小时,我军撤出战斗,11日拂晓,陈赓指挥部队全部转移到夏津东南部。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10名,俘虏伪军10余名,缴获步枪10余支,横扫了城周围的伪组织。13日,鲁西北特委直接领导的冀鲁支队也开到夏津。同日,陈赓令其随津浦支队行动,和六八八团、青纵三团一起,做袭击恩县县城,破袭津浦铁路,配合冀南反扫荡的战斗准备,突然,师部电令陈赓改变计划,并率六八八团于16日赶到邱县(当时属山东,党组织归鲁西北特委领导)、威县交界地区,执行新的任务。同时命令津浦支队、青纵三团进驻临清、夏津之间,相机策应各方行动。同月24日,冀鲁支队在临清境内正式升入津浦支队,整编为新一营,营长龙宗义,副营长曹丕堂(曾给徐向前当通信员),教导员彭天琦,下辖四个连,400多人(枪)。当时,为了相机策应陈赓歼敌,继续随津浦支队老部队与青纵三团在临清一带活动。完成任务以后,返回津浦前线,仍以平原五区腰站为中心,战斗在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平原、禹城、德县边区。

  2月10日,陈赓率主力一部,在紧靠山东边境的香城固全歼日寇一个加强中队,毙敌大队长以下200余人,活捉8人。14日,陈赓率主力移驻卫运河东岸,师部电报令其全部南下冠县集结,执行新的任务。不久,陈赓带领主力(刘伯承随行)西回冀豫交界地区,迎接掩护陈光、罗荣桓入鲁。同月19日(农历春节),津浦支队(已化名巴州支队;不含新一营)从冠县以南的萃县北上,返回齐河、禹城、高唐、在平交界地区。21日,在禹城城南破袭津浦铁路,炸翻火车一列。随后,于一天夜间,在青纵三团(化名成安团)的配合下,对已向反面转化,教育争取无效并部署部队和我军对抗的李惠民及深受其影响的李连祥、吴春阳等三股土杂武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将李惠民部全歼(李惠民被击毙),消灭李连祥之一部,吴春阳部狼狈逃窜,缴获迫击炮一门,步枪数百支。李连祥挨打以后,愿意接受我军改编,被任命为独立营营长(后来又叛变)。3月4日晚上,津浦支队驻禹城县的陈武营;青纵三团驻茌平县的许楼(现属高唐县)。同日夜间,鲁西区党委和先纵机关及先纵二团由鲁西冠县一带进驻茌平的琉璃寺(现属高唐县)。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拂晓前,先纵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召集各部队负责人商讨行动计划,部署战斗任务。黎明发现敌情(三千多日伪军进行报复扫荡),随即令孙继先等各回部队指挥战斗。孙继先赶回陈武营时,战斗已经打响。从早晨一直打到黄昏,消灭日军200多人,缴获迫击炮两门。夜幕降临,津浦支队先让管理员李华珍带领后勤人员向北突围,迷惑敌人,接着,又由孙继先等指挥作战部队乘机向南突围。同时,驻琉璃寺、许楼的鲁西区党委和先纵机关以及先纵二团、青纵三团等也都胜利突围。此役,我军虽然消灭很多敌人、缴获一些武器,但也付出相当代价,主要是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赵伊坪和先纵二团团长荆维德等同志不幸牺牲。

  津浦支队陈武营突围后,奉李聚奎之命渡过黄河(当时因河南花园口改道,河水很浅),转移到泰西大峰山区。新一营未随支队领导机关行动,继续留在原地区坚持斗争。津浦支队到达泰西以后,在肥城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攻克董家庄等日伪据点。三月中旬,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直及六八六团(不含三营),由鲁西南进入泰西地区。三月底,李聚奎率先纵二团、青纵三团、一二九师骑兵团,赴太行山区执行新的任务,留下津浦支队归陈光、罗荣桓直接指挥(仍属一二九师建制)。4月22日傍晚,津浦支队新一营从平原县境出发,到平原县城东南炸毁铁路数百米。次日拂晓,转移到高、平、禹交界地区的常、赵二庄(属禹城县,两村相距二、三百米,都有土围子)。天刚明,千余日伪军分别乘汽车、骑马、步行,将新一营包围,日军用机枪、大炮猛烈地扫射和轰击,我军在群众的积极支援下,凭借围墙与民房英勇顽强地予以还击。战斗到下午五点左右,新一营打退敌人的八次冲锋,自身伤亡30余人,其中连长和正、副指导员各一人。因敌人炮火猛烈,村内房屋大部分被炸塌和烧毁,死伤很多老百姓。同时,日、伪军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最后因敌人增兵500多人,一次比一次更多地放毒瓦斯(教导员彭天琦、排长沙连成等都因中毒遗留下眼疾),所以新一营不得不在敌人调整兵力发动第九次总攻时,分路提前(原计划到天黑)由敌结合部突围,并预定夜间赶到平原五区腰站住宿。部队到达第一集合点时,营首长召集各连连长、指导员进行研究,认为腰站地处要冲目标明显,敌人很可能跟踪而至,便决定改驻平原五区西窑上村。第三天,敌人果然跟踪而来,直扑腰站。在敌人忙于包围腰站之际,我部队化整为零,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下,依靠村庄和交通沟与日、伪军进行周旋,结果,日、伪军一无所获,扫兴而归。日、伪扫荡之后,新一营分散到平原五区各个堡垒村庄,协助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开展锄奸、破路等抗日活动。5月,支队部派李春健(原恩县现武城桃花店人,1938年春天参军时任津浦支队参谋)回平原五区,将新一营接到泰西大峰山区同支队部会合。

  1939年5月11日,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的指挥下,津浦支队同六八六团等部队一起,在肥城的陆房地区,凭险据守激战终日,打退敌人九次进攻,毙伤日、伪军大佐联队长以下一千三百余人,粉碎五千多日伪军的九路围攻,胜利突出重围。此外,在此前后,津浦支队在泰西还和日伪军进行过牙山、四皋、大小良王等战斗。5月,中央军委和十八集团军总部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由徐向前、朱瑞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指挥活动在南起徐州,北至沧州范围内的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八路军部队。据孙继先1982年回忆,6月7日,徐向前、朱瑞等从冀南启程来山东,津浦支队奉一二九师之命派老一营进行护送。老一营随徐向前等到达鲁中南后,被留在八路军第一纵队总部,脱离津浦支队建制。另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徐向前》载,1938年10月,张经武、黎玉由延安回山东路过冀南时,徐向前“从津浦支队抽掉一个建制营(笔者:即老一营),跟随他们去开展工作,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再者,当年,在冀鲁边区工作过的老干部,有的也有类似说法。笔者认为,津支所以在1939年1月升编冀鲁支队为其新一营,很可能就是因为老一营跟随张经武和黎玉去了鲁中。

  同年9月18日,津浦支队奉命由鲁西进军鲁南,途中在宁阳县杏山庄遭日军包围。支队警卫连首先抢占山头,激战到天亮,全连只剩下10余人。新一营顽强战斗一天,不仅伤亡很大,营长龙宗义失踪(后定为牺牲)并有一些指战员因和部队失掉联系,返回鲁西北家乡(多数又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斗争)。天黑,新一营将集中起来的部队缩编成一个连。全支队突围后,当晚东越津浦铁路,开往鲁中南地区。11月4日,奉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津浦支队脱离一二九师建制,改属山东纵队。1940年2月,津浦支队与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合并,合并后称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潘寿才任政治委员。同年3月,在徐向前的指挥下,于沂水县的孙祖消灭日伪军120多人,粉碎了三百多日军、一百多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六月,又赴滨海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津浦支队成立两年多来,在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和第一纵队徐向前的领导下,战斗在鲁西北、冀鲁边、鲁西、鲁中南和滨海等广大地区,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