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核事故,这次事故距今已有35年。经过多年的冷却,以及事故发生后及时修建的防护措施提供的屏障,这座原本极具威胁性的核电站,终究不再是一个威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熔毁的堆芯存在很大安全隐患</h1>
看起来已经归于平静的切尔诺贝利,熔毁的核反应堆却仍然存在不小威胁。这个看起来像“象脚”的炉芯,存在复燃的可能。实际上,融毁的堆芯是核电站事故后的核心产物,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名词“克雷姆”。
历史上一共出现过5个克雷姆,分别来自多次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克雷姆”更加出名,因为这座核电站设计功率更大。事故发生后,融毁的堆芯反应剧烈,伴随着极高的温度。核事故的重要危害在于辐射很高,克雷姆产生的高温能够融化地面,不断下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人们修建了多道屏障防止核泄漏</h1>
为了防止堆芯下沉污染地下水,人们在其下方修筑了一层“降温带”,阻止了“克雷姆”持续下降。事故发生后现场辐射值很高,想要了解具体的辐射值等信息,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在确保象脚不会继续下沉后,过了六个月,研究人员才敢回到这里收集样本。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瞬间
这时候切尔诺贝利堆芯辐射依旧很高,每小时辐射值有12000伦琴。人员无法在其周围呆太久,核辐射会直接杀灭身体细胞。代谢越快的地方,细胞死亡速度越快,腐败速度也越快。被象脚辐射照射过的人,会看着身体器官逐渐腐烂,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经过对采集的样本研究后,研究人员确认了象脚不会继续下沉污染地下水。之后人们便在核电站周围修建了厚重的防护混凝土墙,但辐射并不会因为防护墙而停止。
十年后,一位辐射专家再次进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想弄清楚堆芯的具体情况。根据他的调查,原本修建的厚重混凝土墙,已经无法再阻挡堆芯的辐射,之后人们又在外围修建了另一道屏障,总算控制住了辐射的泄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修建核电站做好及时预防措施很关键</h1>
然而堆芯毕竟没有真正冷却下来,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隐患。近年来,有研究人员发现核电站中有大量雨水汇集,如果这些雨水跟融毁的堆芯相遇,冷却的“克雷姆”将可能重燃,由此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隔了这么多年,人们在堆芯下方修建的“降温带”,已经无法再保证能够阻止重燃的堆芯继续下沉。而一旦堆芯下沉到地下水层,就会给周边地区带来很大安全威胁。由于发现及时,人们已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事故。
“克雷姆”终归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疏忽大意,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即使若干年之后,堆芯彻底冷却下来,但处理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辐射会一直存在很长时间,如果没有更好的防护措施,想要将堆芯进行深埋处理,难度还是很大的。
这座废弃的核电站,已然成为了核事故的鲜明写照。它的存在或许也是一个警钟,利用核能需要保证风险可控,事先不做好防护措施,等到发生核事故,再处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随着核反应堆技术的升级换代,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切尔诺贝利这样的事故很少再有发生的可能。人为因素导致的核事故可能性减小,但也不排除自然因素造成核电站事故。在修建核电站之前做好及时的防护措施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