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民俗活动,直到如今,许多地方仍在流行。
在中国历史上,斗鸡最兴盛的时期就是唐代。
唐代的风俗,在清明节那天,民间会开展斗鸡戏活动。那时的斗鸡不像现在这样,只是拿两只训练好的大公鸡,互相斗殴,胜者为王。唐代可以说把斗鸡上升到了艺术境界,非但是两鸡相斗,而且还训练公鸡进行各种杂技表演,观赏性大大提高。

唐玄宗就是一个斗鸡迷。据说他还没当皇上时,就经常在王府举办这样的斗鸡会。即位后,更不得了,在宫廷里设立了专门训练斗鸡的鸡坊。在全长安的范围内挑选雄鸡,还选了整整五百个年轻士兵对这些鸡进行训练。
这种规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明宫每天清晨,千只御鸡一起打鸣,画面实在鸡你太美。
上品雄鸡的选拔有四项基本标准:一、金色油亮的羽毛;二、铁爪一般的爪子;三、又大又高的鸡冠;四、尾部高耸茂盛,尾羽数量达千支之多。
都说“楚王好戏腰,宫人多饿死”,现在皇上好斗鸡,民间就以鸡为贵,不管是王侯富贾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疯狂地拿钱买品相好的斗鸡,一时鸡价飙升,许多人甚至拿出自己所有的钱去买一只鸡,搞到破产,活生生上演了中国古代版的“荷兰郁金香”泡沫经济。
男女老少,都以弄鸡为能事,谁驯的鸡厉害,谁就牛。买不起鸡的怎么办?竟有许多贫民家,做了假鸡来玩,真是全民玩鸡的疯狂时代。
在这样一个狂热氛围中,自然冒出了许多斗鸡驯鸡的高手,其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驯鸡天才,这个人叫做贾昌。
贾昌是个顽童,七岁的时候,身手就非常矫健,能爬上柱子坐到房梁上,跟人对话也很灵活,却不可思议的是,他似乎懂得禽类的语言。
有一回,玄宗出游,看到一个七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手舞足蹈玩木鸡。玄宗是行家,一看就惊了,这孩子做的分明是训练斗鸡的专业动作,还有模有样的。
于是,玄宗就命人把这个孩子召入宫中鸡坊,当上了驯鸡师,还给了正式编制,编在右龙武军中,有固定工资拿。
玄宗果然没看走眼,这孩子简直是个天才。
当时的贾昌身高才不到一米,走入鸡群里,恐怕也不比这些高大威猛的雄鸡高上多少。
但贾昌的才能在鸡坊里如鱼得水,他称得上是个天生的养鸡专家。哪只鸡壮实,还是羸弱,哪只鸡勇敢还是胆小,什么时候投食喂水,鸡的毛病征候,都一清二楚。
随便拿出两只雄鸡,这看似凶猛的斗鸡,到了贾昌的手上,都变得异常听话,对他很害怕。贾昌说抬头,它绝不敢低头,贾昌说往左,它绝不敢往右,听他的口令就跟人一样。
贾昌的神奇举动早就被人报给玄宗皇帝。玄宗开始也不相信,就召了贾昌上殿,亲自选了两只鸡当场试验。贾昌当场训练斗鸡,果然跟人说的一样。玄宗大喜,当场就提拔他成为鸡坊的CEO,成了五百个禁宫驯鸡师总教头。
到了元会跟清明节,玄宗都会在骊山举办规模盛大的皇家狂欢节,每到这一天,从宫廷到民间的各种文体代表队都会参演。
贾昌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的出场非常亮眼,穿着COS漂亮雄鸡的华丽斗鸡服,指挥群鸡,神纠纠气昂昂,整齐划一地立在广场之中。随着一声令下,只见这些雄鸡们竟然做起了大型团体操,进退有据,顾盼如神,贾昌指挥风生,看得其他的文体代表队目瞪口呆,都不敢上场表演了。
贾昌表演结束后,让表现好的鸡排在前面,表现差的鸡排在后面,自己领头,仿佛大雁列队,浩浩荡荡回到鸡坊。
玄宗非常恩宠贾昌,甚至去泰山封禅都要让他带着三百只鸡跟随。
因此,贾昌被天下人称为“神鸡童”,后来玄宗还给他找了个漂亮的明星老婆,一个因为斗鸡好被皇上宠,一个因为跳舞好被杨贵妃宠,夫妻俩在宫里享尽了荣华富贵。
当时民间就流传一段诗:“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可见贾昌的发达对当时读书人打击有多大,大家都不用再读书,专去斗鸡走马算了,你读了一辈子书,可能还不如贾昌这个十三岁的小儿。
所以,有人就上谏说,皇上您是属鸡的啊,为什么那么爱好斗鸡?这是国家兆乱之象。但玄宗仍然执迷不悟。果然,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暴发,玄宗狼狈出逃,在马嵬坡被兵变所逼,赐死了杨贵妃。乱军平定后回到长安,那千只御鸡早已经一只不剩了。
跟随玄宗出逃的贾昌也回到了长安,在路边碰到了自己的妻儿。儿子背着捡来的柴火,妻子穿着破旧的棉袄,饿得脸呈菜色,不像人样。一家人团聚,相抱而哭。
贾昌回想起曾经的荣光和现在的凄惨,突然间大彻大悟,从此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