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有看到过,Coldplay乐队的《Viva La Vida》的歌曲封面是《自由引导人民》。

这幅画,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
德拉克罗瓦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出生于阿尔代什省
1798年4月26日,欧仁·德拉克罗瓦出生于阿尔代什省的一个上层资产阶级共和党家庭。他的父亲是拿破仑的外相查尔斯·弗朗索瓦·德拉克罗瓦,兄长是手握兵权的将军。
据说有医学证据证明,德拉克罗瓦的合法父亲查尔斯在德拉克罗瓦母亲怀孕期间无法生育,而他们家族的朋友塔列朗(Talleyrand)与成年后的德拉克罗瓦与在长相和性格上十分相似,因此被认为可能是德拉克罗瓦的生父。德拉克罗瓦的合法父亲查尔斯在他七岁时去世。他的母亲也在他十六岁时离开人世。
1837 年 德拉克罗瓦
《自画像》
1862 年
《摩洛哥苏丹出巡》
1863 年
《与阿拉伯人的冲突》
1856 年 - 1863 年
《酒神与阿利阿德尼》
进入美术学院,临摹名家作品
1816年,德拉克罗瓦进入美术学院。他在皮埃尔·纳西斯·盖兰(大卫弟子)画室学习。此时,他经常到卢浮宫临摹鲁本斯、委罗内塞等人的作品。
同时,他又受到同窗席里柯的影响,努力于对现实的描写。德拉克罗瓦崇尚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画派和荷兰画派以及约翰·康斯太勃尔一些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
发表优秀画作,奠定浪漫主义中心人物地位
1822年,德拉克罗瓦在巴黎发表了最初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丁与维吉尔》(又名《但丁之小舟》),向大卫风的陈腐传统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挑战。当年沙龙展出后,立即轰动巴黎艺术界,使得德拉克罗瓦成为浪漫主义的中心人物。
当时希腊人民举行的争取民族独立起义遭到血腥镇压,德拉克罗瓦以极大的同情创作了《希阿岛的屠杀》和《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并受到进步人士的爱戴,从而使德拉克罗瓦一跃成为当时的第一流画家,从此也确立了他作为浪漫主义派旗手的地位。
1822 年
《但丁与维吉尔》
1820年
《希阿岛的屠杀》
1826年
《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
受英国绘画影响,改变作画风格
1825年,德拉克罗瓦前往英国。英国绘画的鲜明色彩,使他对法国学院派线条的艰涩和色彩的贫瘠更为不满。在这期间他交识了威尔基、波宁顿等画家。由于受到英国绘画的影响,他的作品愈益明亮和富于激情。
1827年,德拉克罗瓦的画作《萨尔丹纳帕勒之死》在沙龙中展出时并未获得成功,还遭受到各种攻击和非议。画作中动荡的场面和血腥的屠杀震惊了当时的评论家和他的客户们。但是这也正好表明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具有突破性的新意。
1827年
《萨达那帕拉之死》
创作《自由引导人民》,前往摩洛哥谈判
1830年,德拉克罗瓦在巴黎完成了《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成就了他为数不多的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的描绘画作。该画主题明确,光色融合强烈,感情奔放,是他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自由引导人民》是与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还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现藏巴黎卢浮宫。同年,法国进攻阿尔及利亚,德拉克罗瓦作为国王派遣的谈判队的代表之一前往摩洛哥。此行为他的创作视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1830 年
《自由引导人民》
大家肯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好好的《自由引导人民》,主角非得这样穿衣服?是为了博人眼球?还是在战斗中被撕破了呢?
作为画作主体的这位年轻女性,她头上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身穿黄色连衣裙,腰部系着的腰带迎风飘扬,连衣裙滑到了胸部的下边,脚下也没有穿鞋。她有着挺直的鼻梁,丰满的双唇,精致的下巴,酷似希腊神话人物的面部轮廓,她右手高举法国三色国旗,左手拿着一把带刺步兵枪,高贵并且坚定的转头看向人民。
其实,她不是人。
是神。
是自由女神。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请注意她戴的这顶红帽子,叫弗吉尼亚帽,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在希腊和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带这款帽子。
其次她袒胸露乳,不穿鞋,面部轮廓像希腊神话人物,都在暗示着她是下凡的天神而非是人。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希腊雅典时期的各种雕像所呈现的神的形象,例如断臂的维纳斯,都是裸体并且不穿鞋,这是为了展现神完美的肉体。
德拉克罗瓦把自由女神画在人群之中,暗喻着人民有神的的指引,这场战斗,必定胜利!
前往各地旅行,作异国风情画作
1832年,德拉克罗瓦随法国驻苏丹大使莫内尔伯爵到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旅行。德拉克罗从摩洛哥回到巴黎时,他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有了新的想法。
1834年,德拉克罗瓦创作了异国风情的作品《阿尔及利亚妇女》。1837年,他创作的《摩洛哥犹太人的婚礼》也在印证着他对异国风情充满着浓烈的兴趣。其间,德拉克罗瓦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历史画上。他的历史画以他对历史事件的新的阐述而有别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历史画。
德拉克罗瓦把历史、哲学、宗教和人们的受难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悲剧气氛和戏剧性。比如:《塔耶堡之战》、《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改变作品风格,绘制大量壁画
1840年开始,德拉克罗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巴黎外的村庄度过的。在那里,他享受着与好友弗里德里克·肖邦以及乔治沙在一起的时光。
1847年前后,德拉克罗瓦在巴黎先后为波旁宫的众议院、波旁宫图书馆和卢森堡宫图书馆以及圣苏尔皮斯教堂绘制壁画,为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绘制天顶画。这些纪念性油画表现了德拉克罗瓦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显露了他晚年作品中生活的空虚与形象的贫乏。
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接连被展出,绘制卢浮宫天花板
1848年,路易·菲利普国王统治结束。德拉克罗瓦的绘画《自由领导人民》最终由新当选的总统路易·拿破仑展出。同年十二月,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在卢浮宫博物馆开始展出。此后他在卢浮宫的Galerie d'Apollon绘制天花板直到1850年。
转移绘画题材,创作动物画作
1856年,德拉克罗瓦创作的作品便逐渐趋向于基于现实主义的东方主义,他凭借带有异国色彩的符号描绘着区别于欧洲大陆的生活与文化。
他将曾经对宏大历史题材的描绘转移到了另一个颇为私人的主题——动物。动物 - 浪漫激情的化身,被德拉克罗瓦融入他的绘画。比如:德拉克罗在1856年绘制的《狮子吞食兔子》,还包括1860年的画作《阿拉伯马在稳定战斗》。
1856年
《狮子吞食兔子》
逝世于巴黎
1863年,德拉克罗瓦逝世于巴黎菲尔斯滕贝格广场的公寓,后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遗产管理人在他的画室里找到大量他的绘画作品以及一部记有对色彩学深入研究的德拉克罗瓦日记。德拉克罗瓦生前的最后居所(巴黎六区的私人庭院),被辟为为德拉克罗瓦博物馆(隶属卢浮宫)。
后人评价德拉克罗瓦的绘画风格:“德拉克罗瓦是在他绘画的一生中拥有不同的风格,但并没有明显改变他的创作方向。
他一直都非常尊照他的感觉,他总是能找到表达他感情的最佳方式,他也同时非常注重色彩给绘画带来的质感,让观众可以立即感知到作品的灵魂。并且,在创作的主题上,他也经常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同一个主题。回忆,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正如我们所见,德拉克罗瓦的画中有女神、有资产阶级、有英雄、有工人还有儿童,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代表都在画中,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自由民主的真理而奋战。这代表了德拉克罗瓦也在为了自由而勇敢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