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大约在15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还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驯养犬科动物了。狗伴随着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到现代文明,其职能也从看家护院、畜牧狩猎一直到征伐四方。
现如今,尽管科技高度发达,但狗在战争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军犬在经过训练后,可担负追踪、鉴别、警戒、看守、巡逻、搜捕、通信、携弹、侦破、搜查毒品和爆炸物等任务。
古代没有“军犬”一词,当时的叫法是“战犬”。古代的战争只是应用了犬科动物牙尖爪利、奔跑迅速的天性。古代埃及人、波斯人、希腊人、斯拉夫人、不列颠人、迦太基人等都有使用战犬的记录,其中罗马人对战犬的运用最为出色。罗马军团装备的莫洛苏斯猎犬以残暴凶狠著称,据说是现今众多大型猛犬的祖先(当然,这位祖先现在已经灭绝了)。
通常情况下,两军对垒,军犬会作为开团先锋,冲乱敌军阵形,紧随其后的是行动较慢的重步兵。莎士比亚的剧作《裘力斯•凯撒》中便有这样的台词:“发出屠杀的号令,让地狱之犬蹂躏四方。”
“一战”期间,人类手中的武器已经越来越致命,靠“乌拉冲锋”和近身肉搏的战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犬类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军犬”一词开始流行——正式名称为“军事工作犬”。从名称就能看出,犬类已从“输出”沦为“辅助”。没错,军犬在当时就是个全能型“杂务兵”,主要装备是一个可能会合身的帆布包和一个可能会符合嘴形的防毒面具。它们能在50 分钟内跑完22 千米,主要工作就是在战壕间穿梭,传递信件、弹药、医疗用品等,偶尔也会在铁丝网附近放哨,搜索伤员,抑或捕捉战壕里的老鼠。
虽然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堑壕中潮湿肮脏的卫生条件,敌我双方此起彼伏的炮火,再加上食物的匮乏,以及毒气、瘟疫、寄生虫等的侵害,狗狗们大多消瘦且染上疾病。整个“一战”期间,协约国共投入约20 万只军犬,它们大多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宠物狗以及街头的流浪狗。即便如此,在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军犬仍然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战后的《凡尔赛和约》还规定,战败的德国要向英法等战胜国交出数万只军犬作为战争赔偿。
“二战”期间,鉴于军犬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一些国家开始成立军犬培训学校,通过在战争中积累的经验,配合犬科感官灵敏的特性,各自摸索出一套军犬训练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品种的不同属性,又为军犬这一庞大群体细分出多种职能。其中最特别的要数苏联的反坦克犬了。
苏联人认为,军犬是一种可以牺牲的一次性武器。卫国战争时,苏联中央军犬学校和莫斯科民警学校提供了500 只军犬,并将它们紧急训练成能够携带炸药钻入德军坦克底部,然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反坦克犬。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反坦克犬大约消灭了300 辆德国坦克。然而,这期间也惹出过一些麻烦。苏联训犬员每次喂食时都是将实物投放在坦克底盘下,让军犬产生坦克下面有食物的印象。但是训练时所用的是苏联的柴油机坦克,有些过于聪明的狗狗碰见烧汽油的德国坦克“面生”,掉头就往苏联坦克底下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一战”后的英国认为,在现代化、机械化的战争中,军犬将变得不再重要。所以“一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就陆续关闭了他们的军犬训练学校。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时,英、法、美都没有制定过任何关于军犬的训练项目。甚至当英国高层收到情报说,德国人的军队装备有20 万只训练有素的军犬且同时向日本提供时,他们仍不为所动。
“二战”期间,德国尤其重视军犬的作用。在选种上,德军只青睐阿尔萨斯犬(俗称“德国黑背”或“德国牧羊犬”)。“二战”爆发前夕,希特勒签署了一份《军犬优选繁育标准计划》,目的就是提高德国军犬的跟踪能力、越障能力、耐力以及极端天候下的生存和工作能力。
“二战”结束后,这份计划书落入攻入柏林的苏联军队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苏联军犬的繁育水平。
冷战期间,一墙之隔的东西柏林对待德牧的驯养却截然不同,东柏林的德牧全部由军方控制,并按照“二战”德军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训练,成为彻头彻尾的工作犬。而生活在西德的德牧则大多流落民间,成为宠物犬。民间的培养方式与军方大相径庭,“西德牧”由于帅气的外观被民间定性为展示型犬种。在人类的审美中,弓背、弯腿要比平背、直腿更美观,尽管这一外形是与犬类自然的生长规律相悖的,繁育出来的“西德牧”在爆发力和耐力上也都远远不如“东德牧”。
即便如此,弓背的“西德牧”凭借符合人类审美经验的外表,仍旧在各大展示犬比赛(狗界的“选美大赛”)中收获各种奖项,而工作型的“东德牧”不但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工作中也总是伴随着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
事实上,除了阿尔萨斯犬,还有许多犬种适合培养为军犬或警犬。比如马里努阿犬,由于服从性好、警觉性高、攻击力强等优点,受到很多国家军警的青睐,也算是综合能力极强的全能型工作犬;史宾格犬是一种古老的狩猎犬,由于嗅觉灵敏,现多用于缉毒、搜爆、检疫和安检等工作;拉布拉多性格温顺,但其他属性都比较优异,开展追击或者搜爆工作时,都是绝佳的助手;罗威纳犬参加过“一战”和“二战”,通常作为警卫犬,目前经常用作警犬,美国海岸警卫队就装备有罗威纳犬,中国近几年也有引进;昆明犬是中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犬,填补了中国不能自行培育良种犬的空白,昆明犬适应性与耐病性强,被广泛用于边防巡逻、缉毒、搜爆等任务;多伯曼犬又名杜宾,是服从性很强的军犬品种,敏捷性和协调性极强,智商也很高,不过多伯曼犬分德系和美系,依照工作犬的标准,德系更优秀一些。
也有一些名犬并不适合培养为军犬,比如边境牧羊犬。“边牧”的智商很高,也正因此,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而拒绝服从指挥;金毛犬与拉布拉多职能几乎完全重合,但金毛犬的大长毛不易打理,耐病性弱于拉布拉多,所以不是最佳选择;萨摩耶犬虽然力量强劲,但是性格实在太温顺了,随便谁都能把它拐走。但是说来让人意外,“雪橇三傻”中的另外两位竟然“当过兵”,“二战”期间的美国,哈士奇曾用于山地运输。今日的俄罗斯、加拿大等高纬度国家和地区,仍然在驯养哈士奇和阿拉斯加犬作军犬和警犬,只因它们善奔跑、耐严寒。
当然,无论哪种军犬,评判其优秀与否的关键在于它的工作能力和服从性,与它的血统是否纯正更是无关。
在战场上,军犬就是士兵,也要服从命令。谁也不希望有一个不听指挥的战友到处捣乱。比如,军犬在撕咬敌人时,不能因为太兴奋而杀红了眼,要做到令行禁止,前一秒咬得再凶,训犬员下达命令后也要停口。
勇敢是军人的品质之一,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军犬。与杂技团的走平衡木和跳火圈不同,军犬必须习惯枪声和爆炸声,习惯作战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同时要与士兵一起训练以培养默契度。打个比方,士兵们在突击建筑物时会先往屋内扔手榴弹,其他士兵都知道几秒后会有爆炸,但是军犬不知道,而且犬科动物对突发声响和闪光有天生的恐惧感,如果没经过训练,狗狗们很可能在爆炸的瞬间吓得大小便失禁。
当然,勇敢不等于鲁莽,在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时,军犬既不能慌乱也不能丧失理智,对枪口的畏惧有时也是智商高的表现,一味地自杀式冲锋可能会将训犬员甚至整个团队置于危险境地。
通常人们会将“咬合力”作为军犬战斗力的判定标准,声称“某某犬种可以轻易咬碎人的骨头,应该让这些犬种去当军犬”之类的。事实上,这种观点相当片面,擅长打架不等于擅长打仗,军犬的敏捷度、专注度、协调性以及智商和战场上的服从性,都是判定其战斗力的标准,这也是藏獒、比特犬、高加索犬等猛犬,虽然适合看家护院,但并不适合培养成军犬的原因。
扑咬是军犬的主要攻击技能,这一技能来源于犬科动物的天性,所以训练起来并不算困难。其实扑咬是一种奖励手段,训练中常用的奖励手段有食物奖励、物品奖励、抚拍奖励、口令奖励等,这些奖励都是为了巩固军犬的正确行为,但没有哪一种奖励比扑咬奖励更能释放军犬的天性了。在一系列枯燥的障碍训练后,来一场紧张刺激的扑咬,军犬便会很快适应并提高障碍训练的积极性。
军犬的奔跑速度和反应速度都比人快,且身材较低,被弹面积小,在实战中能以每秒12 米的速度冲刺到敌人面前,然后攻击敌人的任意位置。即便咬住的不是人体要害,凭借强大的惯性,仍然可以轻松将人扑倒在地,然后继续攻击。
以色列有一支名为Oket’z 的特种军犬部队(组建于1939年,比1948 年以色列独立和国防军成立都早了将近十年),其攻击连队格外重视军犬的撕咬能力,尤以凶狠著称。当然,现代战争中最致命的仍然是士兵手中的武器,毕竟“人”才是战争的主角。
军犬要不要拴链子?这似乎不算是个问题,毕竟谁会纠结晚上出去遛狗要不要拴皮带呢?但是军犬的职能不同于宠物犬,拴不拴皮带大有区别。拴皮带能确保训犬员更好地控制军犬,从而降低声响并减少手势命令。训练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军犬学会保持皮带的松弛,以免训犬员被拖着走。但同时,由于训犬员与军犬的距离太近,一旦军犬发现敌人或爆炸物,训犬员也将面临危险。
20 世纪70 年代末,军犬在搜索、追踪以及巡逻训练时开始不拴皮带。通过训练,军犬在发现危险时会坐下,这使得训犬员可以在较远距离外发现军犬的示警。当然,是否给军犬拴皮带取决于士兵与军犬之间的默契程度以及士兵对军犬的信心。
在近几年的军事行动中,美军军犬的主要职责是嗅爆。狗的嗅觉灵敏度是人的40 倍,其准确率比人类最先进的爆炸物探测装置还要高出30%,不论是私藏的武器、路边的炸弹、门后的诡雷甚至百米以外的爆炸物,都能被军犬察觉,这也大大提高了美军巡逻队的生存几率。在巡逻过程中,队员分散站位,警戒四周,而训犬员则站在队伍的前方,主要任务是观察前方军犬的反应,队伍与军犬保持大约15 ~ 25 米的距离,如果发现爆炸物,队员们也不会因为距离太集中而被一波“团灭”。
时至今日,军犬的训练越来越专业,军犬的装备也越来越先进,比如伞兵部队的军犬会穿上模块化的制服和风镜,背部的荧光条可以避免军犬走丢;在沙漠作战的军犬会配备防沙护目镜、防止被高温地面灼伤的靴子,以及装有化学冰袋的背心。
军犬的生命与士兵的生命同样重要,许多国家甚至给军犬穿上了防弹衣,一些特种单位还将军犬的装备进行了更加现代化的升级:军犬的背心上要装备GPS 装置,让指挥官时刻掌握其所在位置;安装在背部的红外摄像头可以让后方士兵了解到军犬所观察到的敌情;骨传导耳机可以让训犬员在很远的地方指挥军犬行动。
许多游戏玩家对《使命召唤:幽灵》中的军犬“莱利”印象深刻,虽然这是一款次世代游戏,但莱利的装备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在刺杀本•拉登的行动中,美国海豹部队就曾动用这样一只全副武装的军犬,主要用来搜索本• 拉登住所附近的爆炸物和诡雷。网上更有人声称,这只军犬被换上了一口钛合金狗牙,可以咬透防弹衣……这自然是一则十分扯淡的假新闻,全副武装不假,但并没有武装到牙齿,钛合金牙齿是在给军犬治疗时才会用到的,只有军犬牙齿意外折断后才会考虑安装,而且即便是钛合金牙齿,也不会比天然健康的狗牙更加坚固有力。
军犬是一支队伍的强力辅助,除了提高队伍的生存几率和战斗力之外,还能缓解士兵的压力,提高士气。
当然,军犬的应用并不是每次都顺利,也有过失败的案例。“越战”期间,美军向南越军队提供了300 只军犬,用来搜索藏匿于丛林中的北越军队,但这看似很容易办到的事情进展起来却并不顺利。经过美国人训练的军犬根本听不懂越南人发出的口令,见到黄皮肤的越南人便充满敌意,好不容易习惯与越南人相处了,又对高大的白种人产生了敌意。
按照美军的标准,军犬每天的饮食费用要比一个越南士兵还高,而越南当时经济紧张,给人提供的食物尚且不够,如何养得起对食物要求更加苛刻的军犬呢?所以整个“越战”期间,90% 的军犬死于营养不良,真正牺牲在战场上的寥寥无几。然而,越南人是吃狗肉的,军犬在他们眼里就是美味佳肴!另外,越南军人也很难与军犬产生友谊,大部分越南人笃信轮回转世的说法,认为如果跟狗关系太好,来世就会托生成狗……军犬生病后也很难得到医治,整个越南只有20 名兽医,而这20 名兽医中竟无一人有为狗治病的经验!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而军犬则是士兵最亲密的战友。犬类的寿命通常只有10 ~ 15年,而军犬的寿命要比正常犬类的平均寿命更低,它们在2 ~ 3 岁正式踏上工作岗位,8 ~ 10岁就要面临退休,期间会遇到各种危险,随时可能被人类制造的武器夺去生命。
许多退役军犬都患有职业病,长期受到爆炸声的刺激会使军犬的听力下降,反复嗅闻爆炸物发出的刺激性气味会使狗的嗅觉退化,有些军犬退役后甚至闻不到食物的味道。
军犬退役后会重返“平民”生活,退役前要先经过数周的过渡期训练,学会放下对陌生人的戒心,试着去讨好别人,而不是攻击别人。在找到新家之前,相关部门需要解决军犬的运输问题和饲养问题,而这些都是要花钱的。2012 年至2016 年间,英国国防部将231 只退役军犬实施安乐死,曾经为人类出生入死的小英雄们,最后遭到了人类的背叛。
这个事件引起最多的评论是:“为什么要杀死它们?我们愿意领养它们!”
官方解释称,军犬攻击性强,不适合家庭领养。同样的事情在美国也有发生,真是让人痛心。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军犬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其中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为了避免受到虐待,有些军犬的军衔甚至比训犬员还高。许多功勋犬都会获得勋章,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比如著名的迪肯勋章,就是为勇敢的动物们设立的最高军事奖章。我国的军犬退役后会送往专门的“疗养院”,获得良好的照顾,有的也可以在通过申请后由退役训犬员或普通家庭领养。
在俄罗斯,军犬早已不是当年的“一次性武器”,反坦克犬虽然仍有保留,但爆炸装置已经进化为可拆解式,军犬不必再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俄罗斯红星军犬训练基地有这样一句标语:“一个对动物粗暴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不关心人的人。”
摘自《战逗法则》/作者:李拓夫
爆款军事科普漫画,由十一篇情节独立、图文并茂的画作集结而成,涵盖了军事、历史、战争、武器知识等方面,将原本枯燥的专业军事知识娓娓道来。每三行Get一个知识点,读完全本就是半个军事专家!
李拓夫
深具潜力的军事科普作者,军事主题漫画师,平面设计师。
国内知名网络军事节目《军武次位面》前漫画主笔,擅长用漫画解读军事、历史知识点。
在今日头条、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平台创作画风鬼畜的军武题材系列漫画,单条平均阅读量过百万,深受军迷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