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傻白妞(Aryna Sabalenka)打球真的是吵死个人。

半决赛上,她像一台拆了消声管的改装车,每一拍都轰一下油门。声音蛮吓人的,可没怎么跑得动。
160分贝,0到100(KM/H)加速5分钟……的那种。
傻白妞的声音还特别洗脑。搞得我看完球以后去厨房切肉,那是一刀“啊”,一刀“嘿”,一刀“噢”,一刀“驾”……刀拿反了,都能把肉切成丝。
因为1米83的个子够高,傻白妞自然把发球当作最佳武器来用,总惦记着如何拍死对方。可是没用,人家捷克娃(Karolina Pliskova)也不矮,不动声色地回敬给她。
最后一拍就是外角ACE,拿下决赛入场券——包邮。
看到了吧,靠吼是没用的,有理不在声高。管你什么战狼式发球上网,一物降一物,不经意之间,总有人会出来治你。
我不由得怀疑,前几轮跟傻白妞对打的选手,怕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被她那高昂却粗俗地嚎叫给烦得「哎嘛……不打算了,留条命吧」。
噢,那岂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以前俄罗斯选手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也是这德性。好好的一个美人胚子,硬是要撕心裂肺地嗷嗷直叫。
我直接怀疑人生:从来不知道网球已经改成了声控。
喊得大声就一定是冠军的料吗?这个……鬼才知道,那捷克娃只管负责送傻白妞见鬼去。
嗯,到时候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一场女单决赛,多少有点幸运,不是吗?
捷克娃和傻白妞的比赛,也并非一脚地板油就出去了。她先是输了一盘,再扳回两盘。
也许傻白妞误以为胜利在握了,叫得更起劲。说捷克娃没有压力才是假的。不过,通场比赛看下来,捷克娃在执行策略方面做得很好,节奏不紧不慢,打得比较有条理。
面对破鼓一样嘶喊,捷克娃不理不睬,让傻白妞自己疯去吧。她该有的球还是有的。
如果没记错的话,傻白妞丢的球,多数是下网,动作缺乏细腻。
我比较反感有些文章使用一些肉麻之辞,例如什么狗屁“放一追二”。依此类推,男单可以用“放二追三”等等,反正有一个句式“放N追N”或者“放N追N再放N又追N”。
这种事后诸葛亮,整得好像一切可防可控——有毒。
我这么跟你说吧,天底下没有什么文字是可以还原赛场实景的,叫我最敬重的鲁迅先生来都不行。如果有人认为有,那是一种意淫,外带酱化的狂妄。
换句人话,就是通过文章,如果你对我描述的运动员或赛事感兴趣,最好是回头找找比赛视频来看,在原汁原味的场景下,你自己去领悟和感受运动员的魅力和体育精神。
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权当提醒而已。
这也好比,你不可能通过一段十分钟的解说文案就可以领略到演员几十年的表演功底和导演的心思,还有神来之笔的情感反馈。
不然的话,你当人家奥斯卡是废的呀?你一张嘴皮子就想把人家超十万小时刻意练习的成就一笔勾销,收归已有?
我从来不认为,一部电影没有解说是看不懂的。如果你认为,其实电影解说也不错呀,那也没什么,这和你喜欢吃泡面喝奶茶是一个道理,我无从反对,也没资格提出异议。
你期待我恭喜你餐餐吃泡面,也无妨。
一场网球比赛,同样一名运动员面对不同的对手,会表现出不同的发挥。所以,好的网球选手永远有看头。
一场网球比赛,导致成功或失败的诱因有很多,很多。你只知道“他输了”或“她赢了”毫无价值。你得要领悟,运动员面对什么障碍,面对什么意外,是如何克服,如何处理的。
不然的话,选手收获了奖金,捧到了奖杯,你呢?一肚子的啤酒吗?还是一堆吃光了的老坛酸菜牛肉面的纸盒子?
不过,有的人看网球,其实跟看斗狗、斗鸡和斗蟋蟀没什么区别。他能够对选手的奖杯和荣誉如数家珍,也可以对蟋蟀查明三代。
还可以互相之间争论个天翻地覆。唯有不清楚自己的本行,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前途有什么可供盘点的。
神奇的是,别人的荣耀,还能以粉丝的名义滋生自己的骄傲与美满情绪,跟个玩物丧志似的。不知道鲁迅先生若在世该如何点评。
2021温网女单决赛将在捷克娃和澳姐(Ashleigh Barty)之间展开。果然是新人轮流上位,「温布顿效应」此言不虚。
在没打之前,一个娃一个姐的获胜几率各占50%。冠军归谁,我是不会去猜的。都能猜中结果的比赛看了就没意思了。
所以,这一届我对女单感兴趣多一些,盖因谁上位都是新人一枚。
可你硬要说出一个希望,那我会说希望捷克娃能赢,理由是:她漂亮一些。
捷克娃长着一副1米85的好体型。有人说像魔鬼身材。呃……魔鬼身材是什么样的,我就没见过了……可能有人见过鬼未可知。
捷克娃就是近乎标准的模特身材。她长是长得高,但不显笨。力量、速度和反应都很均衡。
不像有些大个子,高到无话可说,但是很呆萌,总感觉为了高,老天爷让他牺牲掉很多不为人知的做人的乐趣。
有人可能会说,人家澳姐可能拿冠军哦,你不该喜欢她吗?这样会显得你很有眼光啊。
喔……打住。我不会被任何冠军给绑架的。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哲学层面的选择:
一是在能打的里面找一个最漂亮的,二是在漂亮的里面找一个最能打的。
一般我会走后者路线。我不会为了名利而抛弃情怀。
何况,冠军这种东西,年年都有,处处都有,人人都有,至于吗?
网球是圆的。能不能成为冠军,有诸多动态的因素在左右,和意外有关,甚至和赛制有关。你只有理解了,才能坦然,坦然了你才能保持情怀,从而忽视世俗的投机与圆滑。
再说了,捷克娃不差啊。她换掉工作服,又俏丽又妩媚。
2017年捷克娃(卡罗琳娜·普利斯科娃)也曾冲上过世界第一。
她和阿什莉·巴蒂之间就是前任和现任的关系。
你别看捷克娃从没拿过大满贯赛事冠军,但是她在其他赛事的成绩很不错咧。
截止目前的统计,她在 WTA 巡回赛中赢得了 16 个单打和 5 个双打冠军,在ITF 巡回赛上赢得了10 个单打和 6 个双打冠军,累计获得了超过 2000 万美元的奖金。
捷克娃有个双胞胎姐姐。2013年姐妹俩在WTA巡回赛上首次获得双打冠军。
捷克娃的训练团队中,有一个人你可能会比较熟悉,他就是巴金(Sascha Bajin)。
巴金早期给美国选手小威(Serena Williams)做陪练。
后来,因为大阪直美希望追随小威的发展,所以也跟巴金合作了一段时间。
在2020年11月之后,捷克娃与巴金开始合作,似乎是想寻找小威称霸温网的秘诀。目测效果还挺好。
2000年起,大威和小威姐妹一直统治着温网的冠军席位。直到2017年小威做了宝妈之后才有所改观。
即使如此,佩特拉·科维托娃也虎口拔牙拿过两次温网冠军(2011,2014)。31岁的科维托娃(Petra Kvitová)也是捷克人。
其实往前一点的1998年那一届,还有一名捷克人亚娜·诺沃特纳(Jana Novotná)拿到过女单冠军。
可见,捷克人夺冠实力不俗。如果塞尔维亚人(Novak Djokovic)光天化日自称是「狼」,捷克人众目睽睽封个「狼外婆」不过分吧?
无论是捷克娃赢,还是澳姐赢,都值得期待,一个表明个子矮未必受欺负,一个说明才貌双全是真有的。
纵然没有英国选手的身影出现在决赛之中,但丝毫不会减弱主办方的号召力与权威感,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们对本土运动员的尊重与期许。
这一切都归于「温布顿效应」其正面价值的输出与延续。但是,「容纳世界的精彩」不意味着鱼目混珠。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
“精彩”二字是一条自省、自强和自尊的标准,而非授人以「破格获取」的借口。
想获得世界的容纳,可以,但要先检视自己是否属于精彩的一部分。
而非趁机混入世界,四处觊觎,敛取精彩。
网球大满贯,历时两周,必须全力以赴交付出7场高质量比赛,方能抵达顶峰。
四周的观众既热情也挑剔,你的能力、智慧与进取尽收眼底;而内心的焦灼、动摇与妥协,也同样纤毫毕现。
能否被观众,乃至世界所接纳与爱戴,并不在于你是何方人物、种族与国籍,甚至成绩都未必是第一位,而是你对比赛的态度,对比赛的行为,对比赛的认知,简单来说,根本上是在于你为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