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廷玉的退休风波

作者:吃jio的耳朵

乾隆十三年,76岁高龄的张廷玉想要“体面”的退休。从法定年龄来看,古代高级干部的离退休年龄是70岁,此时的张廷玉已经超过退休年龄6年。

事实上,自康熙四十三年张廷玉入宫受到康熙的接见后,其仕途一路畅通无比,不仅顺利逃过了“九子夺嫡”这个大坑,还深受雍正赏识,身兼数职,尤其在担任军机处机要秘书期间,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值班,随叫随到,哪怕是刚刚躺下,雍正一个口令下来,他马上又得到宫里去听指示、写报告。每天二更睡,下班途中,坐在车里还要批阅文件,到了家里,还得处理公事,至于睡觉,那只是工作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头脑基本上还在工作的事情上转,一想起什么,马上起床写文件。通俗地说,几百年前的张廷玉,早早地过上了007的生活,而且在老张六十多岁的时候,还主持了一件浩大繁复的工作—修《明史》。

工作狂雍正挂了,工作狂的小弟张廷玉还活着,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一般情况上来讲,皇帝挂之前,肯定会多弄几个顾命大臣互相掣肘。人精一样的雍正当然能想到这一点,鄂尔泰就是最好的人选。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有所过失,他必微语讥讽,使鄂尔泰无地自容。

乾隆上位以后,张廷玉、鄂尔泰形成的两派,是乾隆忌讳、打压的对象。乾隆十年,鄂尔泰也挂了,张廷玉自然地成了众矢之的。

张廷玉当然知道这一点,修过《明史》的他肯定知道张居正的下场,就算不知道,他前面还有多尔衮、鳌拜......

张廷玉一辈子都很体面,退休也必须“体面”,更何况,他还有一个配享太庙的资格,有清一朝,汉人配享太庙,也就张廷玉一人。

但乾隆不这么想,作为一个新上来的老板,肯定需要你这个元老员工帮忙顶一些骂,怎么可能让你这么体面地溜走?如果一定要溜走那就不可能体面了。于是乾隆拒绝了张廷玉的退休请求。

张廷玉当然不干,老子任劳任怨几十年,工作期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说千句,道万句,不如一句也不说,可如今不让他离退休了,几十年的沉默忍让全退一边去,谁不让我退休我跟谁急。风波由此而起,先是乾隆与张廷玉就退休这事反复争辩,更离奇的是,乾隆还把自己与张廷玉关于退休事项进行争辩的记录,在朝廷上全程公示,让全体文武大臣评理,等于是搞了一次听证会。而后乾隆和张廷玉各退一步,张廷玉卸任部分工作,但是也不得再提退休相关事宜。

张廷玉是聪明人,乾隆也是聪明人。上述听证会说白了就是两个聪明人在朝堂上合演的一部大戏。这部大戏中,要退休的张廷玉只是配角,主角当然是亟需提升自己君主形象的乾隆。戏演完了,演员也该退场了。乾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49年,经过和乾隆斗智斗勇、斗蛮斗狠的“大战”后,老张总算光荣地成为了离休干部。

台前的戏算是演完了,幕后的事可还没完,还得卸妆换衣服。老张是光荣了,但老张后面还有一大群靠他吃饭的人,如何处理?老张很头疼,乾隆更头疼。

张廷玉打了一辈子工,伺候了爱新觉罗老中青三代人,得到了配享太庙的资格。老张混迹官场几十年,临退休终于还是豁出去了。演戏就要演全套,于是聪明了一辈子的张廷玉退休前干了几件“不聪明”的事,首先是逼着皇帝给他写保证书,保证以后让他配享太庙。其次是得到保证书后,不去面谢,竟然随便打发自己的一个儿子来谢恩。

乾隆当然很不爽,马上就对老张的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但通报还没发出去,老张居然赶在通报前进宫面圣了。到这里,乾隆的情绪已经完全失控:“圣旨还在我办公室抽屉里锁着呢,你凭什么就事先知道领导要批评你了?你是不是在我办公室安插了耳目?!”

结果就是,老张顺利地用“三步走”策略把自己的形象毁得稀巴烂。他被通报给全体朝廷官员,进行公开批评,不管是昔日的政敌,还是老张背后的那群既得利益者,这个时候纷纷跳将出来,与老张划清界限,并一致表态:张廷玉不停打招呼,死乞白赖要退休,居然要挟上级写保证书,我们全体官员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撤销张廷玉的一切职务,其牌位不得进入太庙!

张廷玉自己也知道完了,主动自保,说不要太庙了。

乾隆也正好借坡下驴,这是你自己说的,那成全你。

将近八十的老张终于松了一口气。“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非二臣之幸欤?”

登基十几年的乾隆也很高兴,从后面的发展来看,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到乾隆时期,基本就是有名无实,乾隆终于一人大权独揽。

张廷玉最后还是退休了,不是很“体面”,但很正确。老张修了那么多年《明史》,曾经的张居正,最后可是被抄家掘坟。

公元1775年,张廷玉刚死,乾隆立马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死了的老张很“体面”。活着的乾隆很高兴。

皆大欢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