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社会发展|关于苏州打造“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议

作者:长三角观察

宋 瑜 等

社会发展|关于苏州打造“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议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应用形成的全新旅游业态。苏州文旅产业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打造“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城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对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州发展“江南文化”智慧旅游的优势

1.文旅资源得天独厚

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蜚声海内外的“东方威尼斯”。2019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4家。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苏州的旅游产业呈现出区域布局合理、资源配置高效、产业结构协调、旅游产品多样、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化趋势。据统计,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337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174.3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全市旅游总收入2751亿元,较上年增长5.8%,三大指标均位居江苏第一位。

3.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通过创新改造传统旅游,以文旅融合创意旅游模式引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随着数字文化战略的提出,文旅深度融合未来可期。

二、苏州发展“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智慧旅游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呈现和传播。打造“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就是依赖挖掘核心文化内涵,打造重点文化IP,并且将其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型”文旅消费产品,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生活的根本需求。目前,苏州发展“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存在四大问题:

1.数字化开发转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苏州文旅市场主体为传统风景名胜和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此类观光型文旅IP相比于ACG(动画、漫画、游戏)和文娱类IP(电影、电视、戏剧、文学、音乐等),数字化开发和转化难度更高、工程更复杂、周期更久、投入更大。

2.现有产品未有效触达消费意愿

在将传统景区和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可视化、虚拟现实化方面,苏州已开展了很多尝试。然而,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产业消费需求呈现圈层化和分众化趋势,在顺应文旅消费升级上仍存在滞后和创新不足等问题,亟需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消费产品。

3.“江南文化”数字化路径尚需摸索

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苏式生活”方式对于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如何凝练“江南文化”IP内核,如何打造深度体验“江南文化”的数字文旅产品,如何实现情境艺术与消费者情感共鸣,仍有待突破。

4.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受限于城市能级和周边高能级城市的荫蔽效应,苏州高校、科研院所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相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三、苏州打造“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议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科学高效的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是支撑“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公共服务创新,引导和支持文旅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是通过开展“数字赋能”专项行动,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数据化改造,盘活整合全市文旅资源,加快推进文旅场馆智能化升级,全面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二是通过开展“智慧平台”新型基础设施专项行动,整合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监测与安全防护平台、数智文旅信息系统等文旅政务信息系统。

三是通过开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4K/8K、区块链、边缘计算、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打造一批细分市场的数智文旅精品项目。

四是以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为契机,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文旅创意创新等途径,加快集聚苏州金融、传媒、旅游酒店、高教、咨询、会展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助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2.挖掘“江南文化”精神内核

“江南文化”是苏州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底色。打造苏州智慧旅游城市品牌,不仅需要讲好“江南文化”IP故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南特色、江南标识、江南内涵的智慧文旅品牌项目,也要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建构和营销能力。

一是形成特有品牌符号。苏州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现苏州“江南文化”底蕴的核心资源,可以对标日本京都,提炼“江南文化”特质,将其转化为利于数字化呈现、传播和消费的“文字符号”,有机融入到旅游标识标牌、有声地图、数字化“游学姑苏”文化历史地图产品等项目中。

二是打造精品数字文旅项目。例如融合投影、LE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的“运河十景”等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精品文艺演出剧目和载体打造、“漫游姑苏”品牌个性化旅游线路、姑苏古城苏式院落等中小型项目。

三是注重城市品牌营销策略。将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品牌营销紧密结合,举办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戏剧节、艺术展,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吸引艺术家助力江南文化建设。

四是通过融媒体视觉化塑造和传播“江南文化”城市符号。积极借力网络红人或多频道网络(MCN)机构,利用意见领袖影响力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大范围、多渠道传播,构建苏州城市品牌移动端传播矩阵。

3.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

深化“文化+互联网”数字文旅生态布局,加快推动与腾讯、华为、阿里、京东、360等顶级平台公司合作,在“江南文化”品牌建构中注入互联网基因,以数字经济为创新驱动力,赋能苏州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

二是发展数字艺术展示产业,推动数字艺术在重点领域和场景应用创新。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

三是引导“宅经济”健康发展。鼓励线上直播、有声产品、地理信息等服务新方式,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四是积极挖掘“江南文化”与新兴文旅消费模式的契合点,精准定位消费群体,开发相应文旅消费产品。

4.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高质量文化产业是数字赋能、智慧引领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既是苏州扩宽文化消费增长空间、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智慧旅游城市的必要条件。

一是引育数字文化企业。引进一批重点数字文化企业和“互联网+”数字文化重点合作项目,培育一至两家全国一流文化龙头企业,形成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抢占国内文化产业制高点。聚焦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影视创作等重点领域,打造苏州本土文娱类大IP。

二是抢抓苏沪同城化战略机遇,打造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影视动漫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色文创片区、创意设计产业项目、影视制作基地,着力生产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原创IP作品。

三是加大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学界与业界“双师型”培养模式,由政府、院校、企业共同搭建国际化、重实践、鼓励创新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培养高端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型人才、高端复合人才等数字文化产业紧缺型人才。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主任、博士生导师 宋 瑜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讲师 朱笑茜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9月号(总第113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