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作者:历史通

1931年,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相继沦陷。同时,国内战争如火如荼。就在全国人心惶惶之际,“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却迎来了喜事。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大女儿,17岁的孔德齐即将出阁。孔家已为大小姐选择了两位忠心耿耿的仆人:一位是男仆吴建文,一位是女仆席嫂。两人将跟随大小姐一起前往北京。从此,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主仆之情令人潸然泪下。仆人对主人的忠与义已深入到骨子里。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民国时期孔府大门前

作为孔府的大小姐,孔德齐的嫁妆足足有数百抬。数百抬嫁妆中最为耀眼的当有两件:一件是已在孔府流传上千年的“文王百子图”大楷木如意,另一件则是镶满珍珠钻石的大金钟。大楷木如意作为数百抬嫁妆中的第一抬,不但在于它的珍贵与象征婚姻幸福,吉祥如意的寓意,还在于它在孔府中的特殊意义。这要从“至圣先师”孔子说起。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楷木如意

当年,孔子死后,其心爱的弟子子贡极度悲伤,并坚持为老师孔子守墓六年。六年期满,子贡临走之时,一边痛哭,一边将服丧期间用的楷木哀杖插进地里。眼泪落进地里,楷木竟然发芽,渐渐长成大树。孔子的后裔遂用此楷树的木头制成如意馈赠贵宾。对于一般的客人,则只送金玉之类的如意。即使送给贵宾的如意也是很小的,而将用楷木制成的两个最大的如意一直收藏在孔府中,以此传承后代。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孔林中现存楷树

当传到孔德齐与妹妹孔德懋时,两个最大的楷木如意作为姐妹俩的嫁妆被抬到了各自的婆家。大姐孔德齐的婆家是北京有名的冯家。当时冯家的当家人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冯恕。冯恕的书法造诣极深。在老北京曾流传着“无匾不恕”的口碑。张一元茶庄、同和居饭庄等处的牌匾,均为冯恕的手笔。冯家的人脉极广,冯恕曾在晚清任过海军部军枢司司长、海军协都统等职。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冯恕

孔德齐的丈夫是冯恕的小儿子。此子从小娇生惯养,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嘴脸,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囊中羞涩之时,即伸手向妻子孔德齐要钱。最终,孔德齐的嫁妆被这位少爷丈夫挥霍一空。即使这样,她也不敢阻止丈夫的骄奢成性的恶劣行径。因为,她从小接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传统思想。在她心里,丈夫再怎么浑,也是她的男人,更是她的天。她压抑着自己小心翼翼地侍奉着自己的男人。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孔德齐与妹妹、弟弟

为了满足丈夫的花销,她不惜几次从娘家偷偷拿走金子。她又怕娘家人笑话,只能交给仆人吴建文带在身上。当她把金子递到丈夫手里时,这是她唯一能看到丈夫对她笑的机会。夫妻俩之间的感情似乎就靠着金子维持着。孔德齐原本以为为丈夫生下两个儿子后,母子三人能拴住丈夫的心,但那颗心却永远飘在花天酒地之中。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少爷

作为身边的男仆,吴建文对于大小姐夫妻之间的事情,虽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不便插嘴、插手。作为娘家跟随而去的女仆,席嫂着实看不惯大小姐被欺负。有时,她会不顾自己的身份帮助唯唯诺诺的大小姐指责冯姑爷。然而,她始终是个女仆。她在冯府的去留完全取决于冯少爷。最终,冯家以家庭难以开支为由将席嫂打发回了孔府。从此,在北京的冯府,只剩下男仆吴建文是孔德齐的娘家人。吴建文对大小姐的忠诚不亚于席嫂。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有身份的男仆人

当初,孔德齐与妹妹孔德懋还有小弟孔德成一起上学时,吴建文就负责在家塾当差。他比三姐弟仨大十多岁。每当三姐弟认真读书时,他就会小心地在旁边伺候着。冬天,三姐弟还要上“灯学”,即掌灯之后还要读书。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放学。孔府里几百间房屋的大院落一片漆黑。每当放学后,吴建文总会提着一盏小马灯,领着三姐弟在长长的,曲曲折折的走廊里走夜路,还不断地轻声嘱咐她们注意脚下的台阶,或者与她们说话,生怕三姐弟害怕。后来,孔家二小姐回忆“那情景给我们姐弟留下很深的印象,几十年来不能忘记。”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姐弟三人与先生

孔德齐嫁到冯家八年,为冯家留下两个儿子,却最终因心情压抑,在25岁时,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在奄奄一息之际,对陪在身边喂药的二妹说了最后一声“不用再喂了”,而心里最挂念的还是两个幼小的儿子。她明白自己所嫁的男人既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两个幼子既是冯家的骨肉,又不便托付给妹妹与弟弟。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俩幼童

孔德齐死后,灵柩就停在北京的法源寺。作为大小姐身边,最亲近的仆人,吴建文哭得非常伤心,独自一人长时间地在庙里守灵。两人虽相差十多岁,但孔德齐可以说是在吴建文伺候下长大的。那种主仆之间的感情非一般人可以理解。更令人感动的是,吴建文一直照顾大小姐留下的两位“小少爷”,直到他年老病逝。当主仆两人在另一个世界相聚时,吴建文可以笑着,无憾地面对大小姐了。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民国北京地图中的法源寺

在孔府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仆人。她们与小姐与少公爷的关系虽非血缘亲情,却胜似血缘亲情。那就是小姐与小公爷各自的奶妈。小公爷孔德成的奶妈姓张,府中一般称呼张妈。张妈与孔德成不得不说有一定的缘分。1920年元月初四日,孔德成出生。但出生之后,孔德成大哭不止,孔府陆续找来十多个奶妈却都不合适,不是吃不饱就是闹肚子。这可是衍圣公的承袭人,出生时,军警为保证安全,曾将产房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大户人家的女仆与奶妈

就这样一直过了一个月左右,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奶妈,这又让孔府上下揪起了心。就在众人急得团团转时,孔府的中医大夫刘梦瀛发现在孔庙大门口坐着一个要饭的年轻妇女,正抱着一个小男孩,衣衫褴褛,但怀中的小男孩却看着胖乎乎的。刘梦瀛把这个妇女找进来洗了澡,换了衣服,并给她喝了一大碗海参汤后,让其给正在嗷嗷大哭的孔德成喂奶。说来也奇怪,孔德成吃完奶之后,安静地睡了。当时,孔府当家人陶氏看到非常满意,并让其试工三天。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小时候的孔德成(右)

三天之后,张妈合格。孔府遂与她签订了契约,其中规定:三年之内,即使爹死娘亡也不准回家,将公爷养大再报答奶妈;每天发一斤馍馍、四两白糖养育张妈幼小的儿子;除了管张妈吃饭外,每月还发粮饭。为了保证张妈的奶充足,孔府专门为其准备了小灶,每天早上炖个肘子,晚上炖只鸡。同时,孔府还赏给张妈的丈夫一个菜园子,盖了几间小屋,使她们家能在曲阜定居下来。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大户人家的奶妈与孩子

张妈一直将孔德成奶到九岁。期间,姐弟三人都和陶氏住在前堂楼东间。大小姐与二小姐住在里间,暖阁里一人一张床,德成与陶氏住在外间,共睡一张床。张妈就在陶氏房中搭个小床单睡。张妈睡觉时不能脱衣服,必须随叫随起,伺候小公爷。

孔德成九岁断奶后,张妈并没有离开孔府,一直在里面住了三十多年。张妈对乳儿孔德成甚至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亲。在临终之时,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小成来了!小成来了!”此时,孔德成 已远在海外。

年轻女主人抑郁而终,留下幼子,忠心仆人甘愿抚养,直到终老

孔德成一家

不论是大小姐的仆人吴建文,还是小公爷孔德成的奶妈,他(她)们之所以对主人忠,对主人义,足以说明,主人对他(她)们有恩,有情。主仆之间虽有严格的尊卑秩序,但恩无边,情无界,忠无限,义无尽。主人的恩情,仆人宁愿用一生一世去报答。吴建文心甘情愿抚养大小姐的孩子,直到自己终老,张妈临终前念念不忘自己的乳儿。这样的恩情与忠义,非经历之人,实难理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