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作者:池光雪庵

学佛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是庵主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的一点。与大多数人的看法都不同,庵主心中的佛教一直以来都是进步的、勇敢的甚至可以说是叛逆的,它的底色并非是我们想当然的那般落后、迷信甚至是愚昧。

悉达多太子悟道之时,即超越了当时南亚次大陆上的一切学术流派,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洞察。这种伟大的超越,使得悉达多被称为“觉悟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当然,那个时候被称为“觉悟者”的人很多,但只有悉达多的言教传到今天而不衰。

在千年的时光中,圣人的言教总是要受到时代的影响,逐渐地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嬗变,以至于悉达多的本来的面目变得模糊起来。不知道大家承不承认这一点,但庵主一直以为这是事实,宗教情感是无法掩盖它的。

所以,梳理佛陀的修学过程以及关键内容,从而追溯到佛陀的本怀,了解佛教最为核心的教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初学的佛弟子来讲,对释迦牟尼的定义非常重要。究竟是将其看成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人呢,还是将其与神神鬼鬼并列在一起呢?庵主是选择前者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撰写文章的原则——以人格化的视角去看待佛陀。

一直以来,庵主都不太用释迦牟尼佛这个称呼,相比之下,悉达多太子这样的叫法更符合我的意愿。当然,“神格”与“人格”这个论点实在是过于宏大,我们在日后的文章中会慢慢地厘清,在本文中,庵主将与大家回顾一下悉达多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以及悟道的核心。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悉达多已经涅槃超过2300年,关于他的许多细节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最早的佛经,都是佛入灭后数百年以后僧众们集结后的产物。这些佛陀的言教经历了数百年的口口相传,然后由世俗的口语变成了巴利文,再由巴利文变成了梵文,然后再由梵文变成了中文。

所以,佛教经典的流变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我们的大藏经有上万卷超过数亿的文字。虽然教徒们宣称这些经典都是佛说,但的确很难让人信服悉达多太子在45年的弘法生涯中,讲出了这么多的经。当然,他要是在忉利天、大雪山、龙宫、地狱这样的地方讲法,并且“千万法身,遍布虚空”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经藏如此之多,使得我们学习佛的言教十分艰难。三藏十二部,部部都是佛说,字字都是法语,那从哪一部开始入手呢?哪一本经才是最根本的呢?没有人有答案,因为很多经都宣称自己是“经中之王”,无论是诵读还是书写乃至为他人解说,都有无边无量的功德。

但三藏十二部如此庞杂的体系,很难保证不出现一些漏洞。事实上,大藏经中某些经与某些经对峙的情况是存在的,而且数量还不少。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那么,在对不同佛经的选择这个问题上,《阿含经》是被证实为现存最早的佛典。最早并不代表最好,也未必就代表最真,但这部分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按照一般的逻辑,最早的东西越接近悉达多的原貌,我们也就最能从其中窥探到他的本怀。

比如,在“人格”和“神格”的问题上,《阿含经》与其他的经典说法是不一样的。

大乘经典每次佛说法的时候,都要“大地震动,放大光明”,天人、阿修罗等众生都要前来听法。甚至,有时候佛说法的地点在“虚空”之中,所面对的对象也都是“大菩萨”。很显然,这是将佛陀“神格化”的经典。它未必不对,但实在是过于虚无缥缈,凡人难以捉摸。

而在阿含类的经典中,悉达多大多数时间都是以“人格化”的形象出场的,比如《增一阿含经》中记载:“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悉达多在对波斯匿王说法的时候,很坦然地表明自己也是人类,出生在王族,父亲叫作真净,母亲叫作摩耶夫人。

近代的一些考古学家,也先后发掘出了阿育王遗址以及佛陀出生的蓝毗尼园遗址,佐证了《阿含经》中的一些说法。当然,作为一门宗教来讲,其教主“人格化”还是“神格化”都不可能有定论的,因为各自的侧重面是不同的。举个例子,老子是人还是神呢?道家的认为他是人,而道教的则附会其为神,两者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很多读者可能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了,因为庵主讲了这么多,似乎是在漫无边际的胡扯。其实不是这样,庵主只是想告诉各位,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佛教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佛经是一致连贯的还是分批造出的,佛陀是神还是人等等。这些问题在教内是不被允许讨论的,但站在教外,我们应当去讨论它。

同时,要以更为开放的思维去对待这些争议,不应当走上封闭的道路。正如庵主在文章开头就提到的那般,悉达多是一个顶叛逆开放的人,佛教一开始也代表着超越与先进。只不过,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佛陀的本怀逐渐被弟子们遮盖住,佛教也成为了现今的样子而已。

悉达多太子出身在一个贵族共和制的城邦国家,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统治者,属于武士阶层的剎帝利种姓。关于悉达多家族的人种,历史学家们认为他们很可能不是纯种的雅利安人,而是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血。当时雅利安人所信奉的婆罗门文化是主流,但他们的影响力以印度河流域为主,还没有深入地影响到恒河中下流域,也就是迦毗罗卫国所在的这一地区。

所以,悉达多太子实际上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雅利安人代表的是传统的以祭祀为主的西方的婆罗门文化,而非雅利安人民族为了反抗压迫,产生了革新的反对祭祀的东方的剎帝利文化。前者是以“四吠陀”为自己的核心理论,宣扬“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而后者是以“奥义书”为自己的核心理论,否认祭祀万能的理论,由此反对婆罗门至上。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悉达多太子,幼年时期学习了传统的婆罗门文化,其父净饭王将其当成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在悉达多16岁的时候,他与耶输陀罗公主成婚,诞下了一子名为罗睺罗。但他同时也受奥义书思潮的影响,在29岁的时候舍弃了富裕的生活,跟随沙门出家修道以寻求解脱。

悉达多一开始修行就以禅定为自己的主要内容,这其实是非雅利安人的文化特色,属于东方的沙门修行者的主流风潮。悉达多先后跟随两位老师修习禅定,并且抵达了禅定的最高境界,但他依旧没能得到解脱。于是,悉达多又按照沙门思潮的惯例,进行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涯。

苦行依旧是沙门修行者的主流风潮,悉达多在6年间尝试了断食、少食、倒立、睡钉床、不眠、暴晒、淋雨、坐冰、闭气等种种苦行方式,依旧没能得到解脱。长达6年的苦行让悉达多精力涣散、形容枯槁,最终他选择了以叛逆的方式放弃苦行,这遭到了当时的沙门的厌弃。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佛成道后第一次说法的对象是“五比丘”,其中阿若峤陈如尊者等人其实是悉达多从皇宫带出的侍者。他们在悉达多开始修行禅定和苦行的时候十分欢喜,但当悉达多放弃苦行的时候,峤陈如等人就离开了他。看到悉达多接受牧羊女的供养且恢复正常的饮食,峤陈如等人都惊恐万分,觉得太子已经背离了出家修道的本心,显得十分失望。

但实际上,悉达多在来到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之后,观想自己的身心念想找到了突破口,终于悟道成为了“觉悟者”。在决定坐在菩提树下之前,悉达多曾经发下大誓愿:“不证此道,即便此身破碎,也不离此金刚座。”

悉达多悟道后,重新召回了“五比丘”,在鹿野苑为他们说法。这五个人在接受了佛的教诲后,成为了僧团的第一批皈依者,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五比丘”。而悉达多的家族是释迦族,他悟道以后成为了圣人,因此也被称为“释迦族的圣人”,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释迦牟尼”这个名称的由来。

那么,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这是我们本章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与过去的诸佛一样,悉达多一开始证道就是从人生的“苦”作为切入点的。大家要注意一点,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人生的切入点是很不一样的,原始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大苦聚,不存在什么“离苦得乐”的说法。但由于这种观念过于惊世骇俗,不利于佛教在世俗世界的传播,大乘以后就将其修正为“不苦不乐”。

那么过多的话题庵主也不展开了,悉达多就是从“苦”这一点开始展开他的修道的。他从人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一路追查下去,确立了一切有情之所以有生灭的流转,完全在于一个内在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说的“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从这个推动力,悉达多体证到了真正的止息,也就是所谓的解脱与涅槃(与我们现在对于涅槃的解释也不同)——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什么是真的止息?那就是生灭流转的推动力的止息,那就是一切忧悲恼苦的止息。悉达多告诉我们,过去的诸佛在悟道的时候,也要经历这样的体验。因为佛佛平等,而缘起法是可再现的、恒常不变的、普遍真实的必然的真理法则。

那么,什么是“缘起法”的内容呢?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简单地来讲,缘起法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需要因缘的聚合,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不存在一个恒常的、不变的实体,因为万事万物都在生灭变化当中。所以,佛教从本质上来讲是“否定第一因”的,它属于某种意义上的“无神论”,因为佛教否定了一个永恒不变的、永远坚固真实的主宰的存在。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事物间的关系呢?从时间的角度去考量,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相似相续”,只不过人的知觉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存在不变的东西。而从本身与外物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都存在“辗转相依”这种关系,因缘消散、条件不再具足之后一切又不存在了,但在因缘和条件又具足后新的事物又生成了。

那么,人生的不圆满从何而来,它从我们的内心而来。从生老病死这样宏观的时间维度(身体),抑或是从生灭变化这样微观的时间维度(念头)去考量,缘起法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此时悉达多采取了理性的分析的方法去推导出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之所以痛苦的根本。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悉达多问,为什么会生起?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存在“成熟”这种东西?悉达多告诉我们,是“有”这种力量积蓄而导致了成熟的“生起”,它是无法抗拒的。这一理论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沙门思潮中的《奥义书》,它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业”。当然,佛典中还是用“有”这个词去定义这样一种积蓄的力量,这是一切生命诞生的根源——“有缘生”。

因为存在“有”,所以导致了“生起”,那么“有”的推动力是什么呢?悉达多告诉我们,是“取”这种东西,它的本质就是想要占有或者排斥。占有和排斥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在排斥的时候,其实就是想占有完成排斥时的那种执取。那么,引发“取”的推动力就是“爱”,也就是正面意义上的引发占有冲动的这个东西——“取缘有,爱缘取”。

好,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占有的冲动呢?因为有“受”这一种推动的作用,简单地来说,它就是内省的感受。佛教将人的所有感受分为了基本的三种,即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当然,这里的“苦”、“乐”并不是指痛苦或者欢乐,它们的意思其实侧重于“顺逆”。也就是说,顺我的感受,就是乐,逆我的感受,就是苦,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感受,就是不苦不乐——“受缘爱”。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好,那么我们接下来又要问了:感受是怎么生成的呢?悉达多告诉我们,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触对了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导致了身心产生反应。前五根,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而意根则统摄这五根,同时还负责心内的感受、思考、意志等功能。

当我们的六根触对六境的时候,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记忆又被重新调动起来,完成新一次的认知。而当这一认知过程完成之后,它马上又转入新的记忆经验中,成为下一次认识的基础。悉达多将这一整个过程,合称为“触”,是它导致了“受”的产生——“触缘受”。

那么,什么是触产生的基本条件呢?是身心交感的六种认知境界,也就是我们的六根。当然,在原始佛教中重点讨论的对象是人类,所以这六个处所(六处)一般专指人类的六根——“六处缘触”。

“处”是从何而来的呢?它其实不过是身心的和合而已,悉达多将这种和合总结为了五大类聚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五蕴”。“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聚集,其中“色”指的是外在的物质,而后四蕴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分类(名)——“名色缘处”。

“名色”从何而来?它依赖着“识”才能运作,这里的“识”不是意识,而是一种难以察觉描述的极微细的存在,它也不是物质。但是,“识”主导着六根对六境的辨别,同时主导一切记忆、经验以及习性。它与身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身心的运作需要“识”来驱动,而“识”也无法在身心之外独立生存——“识缘名色”。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来自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的积蓄,悉达多将这三个方面的行为称之为“行”——“行缘识”。

好了,到此时我们就进入到了这一逻辑链条的最后一环,什么导致了“行”的产生呢?悉达多以自己的体悟告诉我们,众生的愚痴无明导致行的产生。由于我们错误的认识而无法体会缘起的奥秘,所以执著于自我的感受,认为存在一个真实的、不变的、恒常的“我”,这就是“我执”(身见)——“无明缘行”。

上述的过程叫“逆观十二因缘”(见《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也就是从老死一直往前推到无明。当然,还有一种观法就是从无明往后推,一直推到老死,这一过程叫“顺观十二因缘”。相关的经文在《杂阿含经》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那么,“十二因缘”(十二缘起)的重点在哪里呢?在于“无明”与“爱”,这两支被视为十二因缘中重点的重点。在一些经典中,将无明喻为父亲,将贪爱喻为母亲,众生的苦果就这样生生世世地流转下去。

当然,还有的经典中将“爱”作为起点,然后一直说到生老病死,加起来是五支。它侧重的是对于现实的苦境的说明,没有从无明说起。除此以外,还有“九支”的说法,但其内核都与“十二因缘”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充分地说明了缘起的内容,展示了缘起法的内涵,揭示了“此故彼”的真理。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学佛者要明白“十二因缘”的意义

大家读到这里,可能会感觉悉达多悟道的内容并不深奥,至少不像我们一般读到的大乘经典那样云山雾罩。但我们应当明了的是,缘起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十分简易的,但它的内核却贯穿了佛教的整体。一切错综复杂的理论,都要从缘起法中流转出来,它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去体悟的。

悉达多太子悟道不是基于感性的经验,而是基于理性的普遍的真理,从纷繁复杂的因缘纠葛中,为我们理出了一条最为明了的解脱道路。透过这条道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无明是如何驱动了爱,而后产生无穷无尽的造作,这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源所在。

所以,悉达多是伟大的,他将一条普遍的真理以清晰、简明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十二因缘”的理论一点都不难,从顺观的角度去看缘起,就是“流转门”(苦的生成)。而从逆观的角度去看缘起,就是“还灭门”(苦的止息)。明白文字意义上的缘起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打破长久以来积累的惯性,体证到缘起的奥妙而后抵达解脱涅槃。

这其实也就是悉达多的本怀了,他无师自通地在菩提树下领悟了缘起法,成为了伟大的觉悟者。缘起的理念是佛教不同于任何教派的根本所在,它就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既不是完全出世的、也不是完全入世的,既不是常见的、也不是断见的。

佛法的真谛其实无他,摆脱习气、断绝无明、放下我执、走向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