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作者:白杨树下谈历史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1942年春夏两季,苏德两军主力再次云集战场。经过一年的较量,双方彼此之间的战术特点与实力都有了充分的了解,都对战胜对方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归根结底来自对自己一方实力的认可,而实力也决定了双方夏季战略的成败。

从兵力上看,520万苏军面对300多万德军占据明显优势。然而,兵力多不代表实力强,从春季作战看,苏军进攻失败也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时间推移,德军的优势也在一点点的丧失并最终导致失败。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h1>

单从数字看,苏军在兵员和装备数量上明显高于德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土作战的苏军,其火力比德军更强大。也就是说,苏军的综合实力要优于德军。但苏军在春季作战中非但未能突破德军防线,反而再次惨败而归,这是为何呢?

首先,从武器装备看,苏军轻型火炮、高炮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其大都分散在各大城市或交通枢纽,相比集中使用的德军来说,反倒成了劣势。更何况,德军大口径火炮以及坦克的数量和威力高于苏军,其在进攻中,更具有火力优势。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其次,在辽阔的战场上,战役的主动权往往取决于双方的机动能力。向来推崇高机动作战的德军,仅陆军就拥有66万辆各类车辆,而同期的苏军只有不到32万辆,曾在冬季作战中发挥作用的骑兵和滑雪兵优势全无,机动性远远落后于德军。

当然,在兵员素质方面,苏军的劣势更大。在过去的一年中,战前的基干部队几乎全部损失,如今的500多万军队大都是未经过训练的农民、工人和学生,战斗力可想而知;而德军尽管在冬季作战损失也较大,但依然保存了80%的兵力。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换句话说,300多万世界上最精锐的德国陆军,不仅完全有能力击退苏军进攻,而且拥有再次发动全面进攻的实力,至少在局部地段更具突击能力,这也是德国元首制定1942年新战略的基础。综合来看,如今的德军实力比开战之初还要强。

相比之下,苏军无论在整体实力,还是各兵种协同作战方面都不具有进攻的能力,但自认为已“获得”战场主动权的苏联统帅,在这一年的春季,命令各部对德军发动攻击,结局注定是失败,但凭借强大的动员能力,他仍有扭转战局的可能。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h1>

1942年上半年的苏德战场上,交战双方再度厮杀在一起。尽管苏军在兵员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但德军整体实力更高一筹,不仅抵挡住对手汹涌般的进攻,而且利用高机动性又围歼了大量苏军。然而,苏军却笑到了最后,这到底是为何呢?

一是,经过一年的作战,苏军尽管损失了全部的基干部队,但凭借超乎寻常的动员能力,奇迹般地又“变出”了500多万部队,并在“败多胜少”中,不断“蚕食”和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而作为军事强国的德国,并没有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原来,作为党治国家,德国元首利用极端民族主义和所谓的“超人种族”理论上台后,为体现“制度优越性”,始终坚持战争不能影响民众生活。因此,德军从征战欧洲至今,并未在国内进行像样的战争动员,导致其战役预备队短缺,后劲不足。

二是,拥有优越生活水平的德国人,在不断胜利的感召下变得愈发的疯狂,但这种狂热情绪的背后却隐藏着其很大的脆弱性,即:对失败和挫折极度的敏感。一旦遭受惨败,厌烦情绪就会迅速升温直至疲倦,甚至质疑德国元首能否取得胜利。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更关键的一点,尽管苏联人长期生活水平低下并遭受革命式的清洗,对政治都避而远之,但斯拉夫人的有仇必报、韧劲十足的民族特性,让他们在战争中能够承受最可怕的损失,以及最痛苦的折磨,并在屡战屡败中,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斗志。

说得难听点,苏联人在熬过了1941年最艰难的日子,即使再多几次败仗也不会动摇;而一次小小的胜利,却又往往鼓足其必胜的热情和信心,正所谓“哀兵必胜”。然而,在胜利到来之前,苏联人将再次经历一连串的失败,但他们输得起。

1942年春夏,520万苏军为什么打不过300万德军?兵员素质成为关键1942年春季作战,苏军必败的原因。损失惨重的苏联,韧劲更足。

不过,对于德国元首来说,他解除了一大批高级将领的职务并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将兵败莫斯科的责任推给“苏联的严冬”和将领们的失误。但如今,他已经无法将责任推给他人,一旦遭遇更大规模的惨败,他将难辞其咎、威信扫地。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