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作者:后来之声

美国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彼时的现代作曲方向有两大主流,一是沿着勋伯格的颠覆道路发展而来的序列音乐和整体序列音乐;一是约翰·凯奇(John Cage)融合禅学发明出的机遇音乐。

然而这两种音乐却并未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打破了调性的传统结构后,音乐显得极为艰涩难懂,不容易哼唱,也很难直入听者的内心,许多作品乍听下来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与此同时,前卫实验音乐(以电子音乐为代表)与以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却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

格拉斯在七十年代发展出的极简主义音乐风格,重新回归调性,但不具有传统古典音乐的复杂结构,而是由数个单纯组合的旋律一直重复演变,并在声效上做细微处理,强弱之间缓慢过渡,产生出让人印象深刻的迷幻感,这种风格正好介于无调性音乐与流行乐之间。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菲利普·格拉斯

1975年,格拉斯创作出第一部电影配乐《北极星》(North Star),并首次尝试在配乐中运用极简主义法则。不过,他真正开始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一直要到八十年代与导演戈弗雷·里吉欧合作,他为后者的《生命三部曲》创作了音乐。

里吉欧一生致力于对环境、街头帮派青年、穷者、社区的服务与奉献。而他拍摄的《生命三部曲》则旨在以视觉与声响的创作形式去记录当代世界对环境深具毁灭性的冲击过程。《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变形生活》(Powaqqatsi)和《战争生活》(Naqoyqatsi)构成了一幅直指人类生存的画卷。

格拉斯的音乐比影片本身更有名,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格拉斯让古典乐、圣乐、福音、电子合成乐彼此之间不着痕迹的展开旋律特质的互换与互动。象征尖端科技化的电子合成乐感染了象征原始自然环境的古典乐,电子合成乐的旋律脉动感与古典乐肃穆的情怀在不协调的旋律空间里较劲,充满神经质的情绪波涛翻搅着圣洁隆重的乐章,美丽的音乐不时蒙上晦暗的阴影,格拉斯的音乐创作将人类错综复杂的心理全都写在了五线谱上。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战争生活》海报

与早期的《北极星》相比,《生命三部曲》的旋律特征更加清晰,并且,在其中的很多乐段都可以听到格拉斯将古典音乐和传统电影音乐的一些细小元素套进了极简主义的外壳里,比如对铜管的运用,以及更加富有质感的人声吟唱,在某些乐段还可以听到管弦乐的传统演进方式。

这一时期的格拉斯尤其喜爱为那些环境主义题材影片谱写音乐。到了1992年,他为《自然与动物:生命》(Anima Mundi)所做的配乐,已经越来越像“电影音乐”了。

早期的格拉斯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主要利用短小单薄的音乐元素进行无限重复,单纯的电子音效在简单的重复中是冰冷艰涩的。到了《自然与动物:生命》,虽然依然充斥着循环往复的结构,但作为个体单位,那些被用来循环的音乐元素明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它们不但具有更长的独立演进时值,而且在配器方面更加丰富多样,旋律本身也显得色彩明朗,聆听度较高。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格拉斯找到了电影音乐与极简主义风格的平衡之道。即用配器丰富、时值较长、旋律特征明显的乐句作为单位来进行循环往复的演进。这与极简主义的原教旨风格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纵观格拉斯早期的作品,通常使用短小动机作为循环单位,并且,这些短小动机内部也是重复的。也就是说,极简主义的原教旨是用大循环套小循环,在无休止的循环中层层推进,从而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音乐氛围。

随后,格拉斯为《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谱曲。此时,他对如何在极简主义的框架下创作富有画面感的电影音乐已颇有心得。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格拉斯承接了大量的电影配乐,他那不同于好莱坞任何配乐门派的创作技法,因具有独特的内化气质,尤其适合于那些注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与命运起伏之间产生紧密关联的电影。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楚门的世界》剧照

格拉斯的巅峰配乐是2002年的《时时刻刻》(The Hours)。关于这部配乐,得从影片的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康宁汉说起。因为康宁汉是格拉斯的乐迷,更因为康宁汉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他耳里听的正是格拉斯的音乐,他一边构筑这部意识流式的小说,一边在心里飘浮格拉斯那反反复复、绵延不绝的曲调。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时时刻刻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对自由的表达。电影相当忠于原著,把那种潜藏在意识底下的无尽时刻拍了出来。而这种沉重至极反倒轻盈起来的悲惨基调,正是康宁汉写作时在格拉斯的音乐里听到的。

康宁汉和格拉斯在创作中互相启发,康宁汉用格拉斯的音乐找准了小说的叙述精髓,而格拉斯又在这部充满原著小说气质的电影中,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时时刻刻》中的格拉斯,比任何时候都要传统内敛,他不再钟情于那仿佛凌于空中的人声吟唱,也不再用合成器制造奇异的声响。一切都回归传统。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时时刻刻》剧照

格拉斯抛弃了那些虚无缥缈的声音,选择钢琴为主轴,慢慢推动影片的发展。每一个乐段都以弦乐齐奏衬底,在钢琴的跳动乐思下,虽然没有排山倒海的宣泄,音符中也依旧流淌着无休止的重复。

《时时刻刻》是格拉斯最具画面感的作品。他的钢琴搭档米歇尔•瑞斯曼宛如流水般潺潺波动的琴音,加上深具命运意涵的管弦乐章、极为精致与现代化的演绎特质,以及巧妙的乐思,使得《时时刻刻》的配乐成为一篇饶富人性情怀的生活乐章。弦乐与钢琴的演进深具意识流色彩,悄无声息的和声变化,如潺潺流水般润滑透彻的旋律线条,能够立刻俘获听者的内心。

如果说,在《自然与动物:生命》中,格拉斯完成了对极简主义原教旨在形式层面的改良,那么,《时时刻刻》无疑体现了格拉斯用改良后的极简主义音符开拓画面深层内涵的潜力。

什么是极简主义?听听《楚门的世界》和《时时刻刻》的配乐吧

《丑闻笔记》剧照

后来,格拉斯又用《时时刻刻》的手法完成了《丑闻笔记》(Notes on a Scandal)和《魔术师》(The Illusionist)这样的经典配乐。在这两部作品中,格拉斯延续了传统管弦乐的创作手法,其中的许多片段与《时时刻刻》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在戏剧张力的营造上更进了一步。

这两部配乐中,我们不难听到随着情节的发展,管弦乐队由弱渐强层层递进,在速度和音响都到达顶峰时,随即戛然而止,或是回归到最初的平和状态。

这是格拉斯的后期作品中所特有的悬念制造方式,在重复的旋律演进中,仅用速度、力量和配器的变化来推进情节发展,制造戏剧效果,提振观众情绪。这种手法也时常出现在另一位极简主义配乐家迈克尔•尼曼的作品中,后者用极简主义法则创作的《钢琴课》配乐,至今都是电影音乐迷们津津乐道的作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