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作者:思维海

1:一部用生命写成的电影,一次对生活的拷问。

2018 年 2 月 16 日,一部名为《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四个小时的电影在整个电影圈都显得冗长而又赘叙,然而放映期间没有一个人离席。

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颁给了这个之前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和作家,这个复读了四年,才终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

这是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也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2. 普通的人物,简单的故事,喘不过气的灰暗和破败。

故事发生在河北一座阴郁的小城里,这里是现代化城市和城中村交缠在一起的地域。灰暗的天空,破旧的板房,耸立的高楼,还有一个个挣扎生存的人们。

四个将生活过得一团糟的人被一头孤独坐在动物园里的大象联系在一起,他们分别是在全市最差高中就读的黄玲和韦布,混混头子于诚,被家人嫌弃的孤寡老人老金。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他们都各自在自己生活的泥泞中被逼迫得喘不过气来。

韦布每天清晨被自己的父亲呵斥,又失手将学校里的混混于帅推下了楼梯。

于诚才和自己的兄弟老婆睡了,他的兄弟知道后,在他面前跳了楼。之后他又接到自己弟弟在学校从楼梯上滚下去昏迷的消息。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黄玲和学校教导主任谈着恋爱,没想到却被曝光在学校群里,然后就被主任抛弃了。

而老金,只是一个被家人嫌弃,将要被赶去养老院等死的孤寡老人。他的身边只有一只狗和不谙世事的孙女愿意搭理他,而不久后,那只狗就被咬死了在了小巷子里。

四个已经对生活绝望的人们,都想要逃离现在的环境。 或是巧合,或是命运的安排,他们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去满洲里的路程,只是因为那里有一头大象,它终日席地而坐,一动也不动。

3. 艺术是生活的记录,也是生活的升华和纯粹的感受。

《大象席地而坐》有四个小时,实质上只是讲了四个普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生活中发生,而导演刻意地将这几个故事延长到了四小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是一种折磨的观影体验。

导演执拗地在电影里加入了特别多的长镜头,开场的镜头是四个主人公从床上醒来的场景,在这些场景过场之间加入了一个雪地的镜头,厚厚的积雪中凌乱铺着几根枯黄的杂草。

开场就是一种咄咄逼人的窒息感,这种压抑的氛围和缓慢的场景过渡,从开始保持到电影结尾。

除此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他的镜头好像一直在抖动,并且几乎不打光,经常在一个场景里,除了聚焦的那个角色的面目,其他人的面目都是模糊不清的。

有一个细节是,无论是运动的镜头还是静止的人物镜头,你都可以在背景里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这些声音有时候是主人公走在路边路人的讲话声,有可能是某种电器的轰鸣声,车辆喇叭声。也有可能是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

因为这上面的种种元素,在塑造了绝望压抑和虚幻的感觉同时,它又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

如果你把四个小时的电影一刻不停地看完了的话,你会沉浸在这种氛围里无法自拔,但最重要的是,你会感觉它太真实了,真实的不像是一部文艺电影,没有渲染,没有修饰,甚至没有高超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有的只是一个个沉重生涩的长镜头,和不断定格的人物特写。

他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就是因为这种粗糙的表现手法,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城市边缘化人物的生活,被社会抛弃,被世界拒绝,最终所有人都选择了自我放逐。

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你会觉得你在看一个人用 DV 拍下你身边的人的生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并不遥远,也许某个就发生在你身上,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你也许从未想过原来日常生活是如此的不堪,只是我们大都早已习惯,只要死不了,那就可以凑合着活着。

生活中有太多的撕逼和暴力,不堪与尴尬的阴暗面,一地鸡毛的琐碎和争吵。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而看完以后,你也许就会想起这样一句话:“我们活着,还要被伤害多久?”

镜头语言是每一个导演特有的风格,胡波就是用这种手法,告诉观众,生活就是这样,很艰难,但你哪也去不了,去哪儿都没用,你得解决你当下的问题,没有大象来替你活着。

4: 镜头下的真空,是渴望理解的痛苦和挣扎。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使用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韦布把用口水打湿的火柴扔向头顶的墙壁,燃烧殆尽的火柴在灰白墙壁上留下一道道黑印。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这就像是韦布在用一根火柴给墙壁作画一样,那些被烟熏出的黑印就像是一只只黑色的乌鸦。

我猜测这个场景来自于《大裂》里描述的一个梦

“他梦到过一群白色的乌鸦,在一片土丘上飞来飞去,他想那就是他的小世界了吧。”

《大裂》是胡波一部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他在书里写过,当第二次高考失利之后,父亲彻底与他决裂,而在电影里面所有的人物和父母关系都如同仇人一般。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当时的胡波生活在一个不被任何人理解的真空中,他的自我定位也极其悲观,他在书里写道:

“这座城市有一百六十多万青少年,我想,我是他们之中活得最龌龊腌臜的百分之五。“

那座学校,在他心里就是一座荒原上的垃圾场,他在那座荒原上呆了很久,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希望了。

所以才有了那句台词: “世界是一片荒原。”

这就是他对生活最直观的感受。我们也许还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也许有时候我们生活在泥泞中,但却不曾想过,有些人是生活在泥潭的最底层。

然而你会说这个时候胡波是绝望的吗?我觉得并不是。《大裂》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显眼的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这时候的胡波在采访里面说过,他当时最喜欢的就是通宵在网吧看电影,而在书里,他这样写道:

“ 我期待着有能改变自身周遭一切的一个入口,那个入口感人肺腑,它低吟浅唱着从混沌中通往云层的歌谣,那是一种根植在最深处的希望。“

他期待着在这一片混沌厚重的乌云的裂缝中可以透出一片光明,而他可以循着这点光明,死死地握住它,找到一个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出口。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他曾在《大裂》的后记里写道“ 我二十二岁开始读大学,整个青春期都很焦虑和挫败,跨过了写青春小说的阶段,因为确实感受不到。但我对美好的事物有执念,无论诗歌还是电影,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我相信创作是有意义的。“

所以,电影和艺术,对于胡波来说,不仅仅是梦想的职业,可能也是一种救赎吧。

电影的结尾,大巴的车灯照射下,韦布,老金,黄玲,还有一同乘车的人,一起踢起了毽子,他们在冷风中,在黑暗里,在一声象鸣之后,慢慢地围成了一个小圈子。

我们紧抱在一起,也许就能抵御这世间的所有苦难吧。

大象席地而坐:我们如何从黑暗中生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