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魔都与新城|陈江:嘉定要利用文教与产业优势聚人、留人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视频加载中...

筑巢引凤,发展产业,这是大多数区域吸引人才的手段。嘉定也是如此。汽车产业为嘉定集聚了大量优秀人才。

产业可以聚人,文化重在留人。在嘉定,产业与文化的聚人都很重要。嘉定基因中的文教传统,在嘉定的城市肌理中随处可见。

嘉定文脉如何延续?如何进一步发挥嘉定的文教与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江表示,要将文化优势和当地的产业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聚集人才。

澎湃新闻:嘉定有“教化城”的美誉。谈谈您对嘉定文化气质的理解。

陈江:嘉定本来属于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区,江南文化所具有的那些文化气质,比如包容开放、勇于革新、与时俱进、顺势而变,这些特点嘉定都是有的。

上海过去以苏州河为界,嘉定长期从属于苏州一带,受苏州的影响比较多。因此,江南文化当中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文化的气质,不仅在苏州,而且在嘉定也有比较典型的表现。

而且嘉定本来就是一个文教非常兴盛的地方,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我觉得嘉定地区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精致典雅、含蓄温和等气质。

澎湃新闻:嘉定历史上涌现很多文化名士,这些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陈江:嘉定是一个文化高地,也是人才的集聚地。这是历史长期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大概有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嘉定长期以来重视文教,文化气息比较浓郁,这对文化人有一种吸引力,所以比较容易涌现出一些文化世家。

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嘉定地区对文教事业始终非常重视,是长三角地区对文化事业最重视的地区之一,保存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文化气息浓郁,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

嘉定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钱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清朝的钱大昕开始,一直到后来的钱穆、钱伟长、钱学森等都是嘉定钱家。

其次,是嘉定和江南其它地区都有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优势。经济状况好,外来人口就在这个地方居住;交通条件好,外出游学、交友等都比较便利。因此文人能够在这个地方发挥自己的文化特长,这是和经济有关的。

第三,嘉定所在地是江南地区的一个核心地带,本来就有江南地区的特点,这里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人才都比较包容,是五方杂处之地。外来人口到了嘉定也比较容易扎根下来。比如嘉定四文人之一程嘉燧,他本是安徽休宁人(徽州),离开徽州来到嘉定后,觉得嘉定挺好,整个下半辈子就定居在嘉定了。这几个因素都使得嘉定后来成为文化高地。嘉定后来能成为集聚人才的高地,和它的文化本身比较丰富多彩、对外来文化较少排斥的特点有关系。

澎湃新闻:今天如何更好延续发扬嘉定地方特色和文脉,如何用文化优势来聚人?

陈江:文化圈、文人圈或者民俗,都是跟古代一脉相承过来的。嘉定融会贯通了很多文化因素,刚才讲过嘉定和苏州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它和过去的松南地区,如今的松江也有很多相贯通的地方,所以,文化上是相合的。到明清时期,徽州的商人大量到江南一带来做生意,带来了徽派文化。所以嘉定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

这是历史上嘉定文化延续的过程。嘉定曾经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高地,但是确实随着时间的变化,嘉定有些优势丧失了。

我们本来叫“大苏州,小上海”。但是在1860年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苏州这一带遭到战争的很大破坏,而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地点,受到了各种条件的保护,大量的人才、资金流入上海,形成了我们后来的“大上海”。

现在是“大上海、小苏州”,苏州所有的优势已经逐渐转移到上海,包括现代工商业的优势和文化上的优势等。而近100年来,整个上海地区经济、文化的重心开始向上海滩——现在的上海市区转移。上海滩的崛起,对周边的嘉定、松江有一定影响,有些文化人可能到上海滩去了,这也是目前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趋势。

可以重新发掘松江、嘉定的传统文化优势,和新城建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规划和设想,这里将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上海毕竟是一个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发挥多点优势,可以有分工上的区别,比如嘉定可以继续发展原先的文教长处。

有些虽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松江有大学城,嘉定没有,但是嘉定有汽车城,我们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等可以融入原先的文化底蕴,然后再培育起来,在汽车城的发展基础上,汽车制造之类的高等院校可以进驻嘉定。

文教包括高教和普教可以继续做大,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也可以做得更扎实更好,吸引创作性的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嘉定新城和老城结合以后,一定会发展起来。

嘉定有这样的底蕴,所以我觉得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特殊的文化创作、文化发展的中心或者次中心都有可能。

嘉定第一产业的农副产品等等有一定的收益,第二产业汽车对嘉定整个经济状况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嘉定经济一直名列前茅。

嘉定产业虽然发展得很好,但在人的集聚方面确实是不如松江,不如这种文化吸引人的作用。

虽然嘉定的第三产业,文化、旅游也开展得不错,但是可以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和当地特色结合起来。汽车城很好,但是汽车本身的设计理念,销售理念,企业文化都可以再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情味、文化底蕴等,就会不一样。哪怕做手艺的一个工匠,有文化和没文化的是不一样的,它的设计、制作过程当中的理念,以及成为产品以后,不仅有实用性,还有观赏性。这是潜移默化的,后劲也是逐渐显现出来的。

澎湃新闻:今天,上海正在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嘉昆太是一个文化经济圈。这三个地方的文化有何相似之处?

陈江:从历史上看,严格来说,嘉定是从昆山出来的。昆山明显处在苏州和上海之间,最早秦朝的时候建立了娄县,到了三国时候改名叫昆山,南宋时期嘉定从昆山县当中独立出来,以当时的年号嘉定来命名的。所以,嘉定和昆山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互相之间在文化上、地理条件上、生产方式上都是非常接近的。比如太仓、昆山这一带过去是产棉的,嘉定也是重要的棉区,产出大量棉花,棉花又经过这个地方进行交易,产棉布,所以南翔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集镇,进行货物的交换或者结算,主要是卖棉花和棉布,运销到北方。所以它和太仓、昆山联系是很密切的,地理上、文化上有相通性。

嘉、昆、太正好处在上海与苏州的中间,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嘉、昆、太实际上就是沪、苏之间的经济、文化走廊。清代之前,这一区域受苏州影响很大,近代以来又主要受到上海的影响。

所以说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与古代的“江南文化”在嘉、昆、太都有比较突出的体现,而且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现在提出进一步建设嘉、昆、太经济圈、文化圈是非常有意义的。长三角一体化联动的构想中,最核心的是上海、苏州、杭州三个大城市。在上海与苏州乃至江苏诸多城市的联动中,嘉、昆、太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势,而且在经济发展、文化创意等方面都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突破。例如,元代以来,太仓已成为走向海洋的重要港口,郑和下西洋即以此为起锚地,其后,外向型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也不断增强。如果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长处,包括经济上、文化上的优势,依托上海和苏州,这一区域或许可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一个新的、既不同于深圳、珠海,又不同于上海的新的发展模式。

澎湃新闻:嘉定有孔庙、古漪园等,还有竹刻、绘画等丰富的艺术遗产,在嘉定新城的建设中,如何保护以及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

陈江:嘉定现在保留的古建筑非常多,也就是今天讲的有形的文化遗产是很多的,包括号称是南朝梁时期的寺庙,至少有两个,一个就在南翔,另外一个在外冈。

嘉定的孔庙非常有特色,据说最早是在南宋嘉定年间就开始建造了,后来也经过翻修,现在保留了明清以来的格局,整个规格非常引人注目。过去古代中国史叫庙学合一,文庙和官办的官学的辅学和县学是合在一起的。嘉定作为一个县,从区域来讲不是太大,但是它的孔庙,县学所在地,建制规模是这样的格局。

嘉定境内的南翔镇其实是典型的江南市镇,留下来的东西很多,可以把里面的老街再修缮下,丰富下其中的文化气息。如果它原先的老街弄得文化气息再浓厚一点的话,就是江南地区市镇的一个非常好的典型例子。当然,不要急,慢慢来,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无形的文化遗产当中最著名的就是嘉定竹刻,目前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整个上海地区是最高一级的。嘉定非物质遗产保留和保护的十几个项目中,只有竹刻是国家级的,不仅对嘉定有影响,而且可以说具有全国影响,嘉定竹刻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基因。

另外一点,嘉定竹刻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据说南翔的古猗园,就是明代的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的,说明竹刻名家往往不仅擅长竹刻,同时也是一个绘画能手。所以,竹刻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值得我们去保护的文化遗产。嘉定已经建立了竹刻博物馆,保留了一些珍藏的古代、现代的工艺美术家制作的竹刻精品,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嘉定要继续成为一个文化名城,继续发挥历史上的文化集聚效应,竹刻可以是一个着眼点。文化上、艺术上的底蕴和涵养,具有相通性。嘉定竹刻体现了整个地方的审美。对整个大众化、普及化的审美情趣都有一定的熏陶作用。

比如说,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发挥,把以竹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集中起来,在嘉定形成一个特殊的生产基地,或者艺术培训基地,创作基地。至少对江南这一带有关的木雕和竹雕艺人或者艺术家都有吸引力,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