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的第一等学府,清光绪24年(1898年)创建,原名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后,仅存不多的“新政”硕果之一。在此之前,中国之教育,只有书院,并无大学,西学东渐之下,创办中国第一所大学,颇费周折。在创建《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其方针是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洋务派大臣张之洞的老调调。在那个“大清帝国残存的傲慢,西方列强日渐的横蛮”之下,这个方针何尝不是一种自负与自卑“妥协”。于今,这所大学已经创办了120年,今天我们来闲谈一下,那些历任的校长罢。

作为官办的第一等学府,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校长孙家鼐的来头很大,当时他还不叫校长,名曰“管理学务大臣”。孙家鼐是咸丰年间的状元,与翁同龢一样,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状元”、“帝师”,这两个数千年来,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他都达成了,其学问可见一斑。国家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孙家鼐除了兵部尚书没当过,其余五部,他都当过尚书,做官也是登峰造极。孙家鼐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方针,设定了京师大学堂的学科分类,抵制了保守派多设“中学”的要求,提出“中学”“西学”不做区分,奠定了北大“理科”的地位,没让这所大学沦为旧式的“书院”,他还在学科中,取消了“兵科”,增设“医科”,这些是他对北大的最大贡献。他的任职时间是1898年7月至1900年春。
第二任校长(管理学务大臣)是许景澄,他没当过尚书,这是一位外交官出身的校长,历任过清政府驻法、德、奥、荷的公使。他还是位军事爱好者,专门研究海军,写过《外国师船表》,1892年,沙俄入侵中国的帕米尔地区,他当过谈判代表,据理力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是他促成了德、俄、法三国迫使日本还中国辽东半岛。他一生奉行“外交救国”理念,可惜事与愿违。义和团兴起后,他极力反对围攻外国使馆、杀外国公使,被清廷当做“汉奸”给处死了。临死前,还惦记着京师大学堂的事,他眼看局势恶化,中外交恶,紧急派人取出了存在俄国银行的40万京师大学堂办学经费,这算是他对北大的最大贡献吧。他的任职时间很短,1900年春到1900年8月。
第三任校长(管理学务大臣)是张百熙,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恢复京师大学堂。张百熙是一个严谨的儒家知识分子,深谙“正名”之道,他在恢复京师大学堂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后来所沿袭。他还组织制定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堂制度,这是中国最早的完整学制。他将京师大学堂分为大学预科、大学专门科和大学院,按照他的设想,读完三年大学预科后进入大学专门科,这有点像现在的专科和本科之分,至于大学院,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院。张百熙还设立了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而师范馆则发展为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在他的管理和开拓下,京师大学堂才有了点现代大学的样子,所以他也被成为中国的“大学之父”。他的任职时间是1902年1月到1904年1月。
第四任校长(管理学务大臣)是张亨嘉,这是一位考官出身的校长,在任职京师大学堂之前,曾在多地负责院试(科举考试中的省试)。他任职京师大学堂校长之后,就职典礼就说了10个字“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1905年5月28日,在他的主持下,京师大学堂举行了第一次全校运动会,他是北大学风的开创者。他的任职时间是1904年1月至1906年2月。
第五任校长(大学堂总监督)是李家驹,他是旗人,在清末时以研究外国法律和税制闻名。这位校长在北大干过一件破天荒的事,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第二届运动会上,他不但允许女生参加比赛,自己还脱掉官服,身穿短裤背心参加了短跑比赛,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由于李家驹是广东人,他就任校长后,管后勤的就把厨子都换成了广东人,粤菜中有一道“咖喱鸡”,北方的学生没见过咖喱,见其颜色联想到了粪便,群情激奋,质问庶务(后勤),一时成为笑谈。李家驹留给北大的是体育精神,他的任职时间也很短,是1906年3月到1907年8月。
第六任校长(大学堂总监督)是朱益藩,这是一位书法家,还是末代帝师,他的一生和末代皇帝溥仪分不开,但溥仪干的错事(张勋复辟、伪满洲国),他一件都没掺和过,可见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不过,他担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就是打酱油,因为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到半年,连打酱油的时间都不够,他的任职时间是1907年8月到1908年1月。
第七任校长(大学堂总监督)是刘廷琛,这也是一位书法家,不过与上一任书法家校长不同,刘廷琛对北大影响很大,贡献也很大,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北大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科教学,而在此之前都是混沌状态的。在他的主持下,京师大学堂分设8科,其中经科3门:毛诗、左传、周礼;文科2门:中国文、中国史;政法科2门:政治、法律;格物科2门:算学、地质;农科2门:农学、农艺;化学工科2门: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商科2门:银行、贸易;医科因无合格学生,暂未开课。但他在政治上脑袋却不怎么灵光,清王朝覆灭后,他热衷于复辟,要不是死得早,伪满洲国他得当汉奸。他的任职时间较长,1908年1月至1911年12月。
第八任校长(大学堂总监督)是柯劭愍,这是一位史学家,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一职,他不过是挂个名,领薪水罢了,对京师大学堂的工作几无记载,对北大的影响更是无从谈起。但作为史学家,他还是很有学术地位的,他以一人之力编撰了一部《新元史》,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第二十五史。作为大清的遗民(不剪辫子),他还参与了编写《清史稿》。他的任职时间是1910年12月至1911年12月,与前任刘廷琛一起担任过此职务。
第九任校长(大学堂总监督)是劳乃宣,这是一位音韵学家。这位校长,在当北大(京师大学堂)校长之前,当过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堂)校长,照理说应该有点办校经验吧,可惜,都只是混饭吃,领薪水,他的心思不在此,好在只有短短3个月。劳乃宣一生推行两件事,第一件是汉字简化和汉字拼音,这件事做成了;第二件是要把“三纲五常”写进刑法里,这件事没做成。他是一个既保守、又开明的大知识分子,放在今天看,几乎都有点“人格分裂”。他的任职时间是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这是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最后一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