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人钟子丨釜溪考史录·人物: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与陈铨

作者:1905电影网
蜀人钟子丨釜溪考史录·人物: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与陈铨

富世盐井旧址(钟永新摄,2020年)

  作者:钟永新

  我曾在清华大学工作生活近四年(2004-2008),其间广搜老清华资料,及后流寓海淀西山时期泛读数百种近代学人著述,渐有文化学术视野,且坚持多年在北大清华游学旁听,出没清华教室及图书馆,每每感喟昔年大师之行识风骨何以复见,并见蜀籍清华人物多有精英,吾乡自贡即有诗人导演孙瑜与著名学者陈铨两人。

蜀人钟子丨釜溪考史录·人物: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与陈铨

孙瑜(摄于1919年)

  一、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

  孙瑜,1900年生于重庆,祖籍四川自贡贡井,1919年考取清华学校,1923年夏离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求学,其在清华读书时的学名为孙成屿,在校情况见著于孙瑜自传《大路之歌》。

  孙瑜初进清华,自述明显感觉北京清华学校和天津南开中学纯朴的风气不同,体现在清华“比较洋气”,最初他的学业还远远落后于同班同学,特别是英语方面,后来才慢慢赶上来。

  到1922年读三年级的时候,孙瑜翻译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豢豹人的故事》,寄给茅盾在上海主编的《小说月刊》得以发表,不久又翻译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娱他的妻》发表,为此茅盾写信给孙瑜鼓励他从事文学创作,

  而此时的孙瑜却开始迷上电影,早在南开时期,他就看过不少文艺性很强的电影,如“美国电影之父” 大卫·葛李菲斯导演的《赖婚》及其它导演的电影作品《残花泪》《三剑客》《四骑士》,课余时间他也不断在钻研学习从美国函购的书籍《电影编制法》。

  孙瑜坦然当时虽对电影艺术有进一步认识但还是不大明确,与同学孙福麟都感到电影能在广大群众中起到重要作用,故有心继续探索下去,由于孙福麟担任每周六“华北电影公司”在清华大礼堂放映的义务,孙瑜和之通力合作,每周精选电影放映。其间发生一件对孙瑜影响较大的轶事,“华北电影大王”罗明佑在北京创建真光电影院,后来罗明佑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征求《赖婚》影评,孙瑜写了四千字投去,题为《赖婚的一个科学的评论》,结果获得第一名,于是华北电影公司送给他一张电影院的长期免票,这进一步鼓励了孙瑜从事电影的信心。

  清华时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孙瑜参与过校运动会,结果摔倒,没有拿到名次。除了体育,他还有绘画和音乐爱好,以图了解文艺各领域的特征,增强对有综合艺术之称的电影的学习。

  其自述提到,1923年在四年级时,孙瑜与同乡今四川自贡大山铺镇的张绮先订婚,介绍人是他在富顺江阳书院的朱贞诒老师(1914年带孙瑜出川),1926年孙瑜回国后,次年与张绮先结婚,相伴到老。

  清华时期培养了孙瑜对电影的浓厚兴趣,他在留学回国后积极投身电影事业,进而开创了中国电影的许多领域,如首创电影歌曲,首次使用摄影升降机,拍摄大量经典电影,发掘许多优秀人才,这些作为或正是缘于清华时期的校园文化熏陶之功。

蜀人钟子丨釜溪考史录·人物: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与陈铨

陈铨(摄于1926年)

蜀人钟子丨釜溪考史录·人物:清华学校时期的孙瑜与陈铨

陈铨

  二、清华学校时期的陈铨

  陈铨,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盐井街,1921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夏离开,在校时期长达七年,出国后,他先后在美国奥柏林大学、德国基尔大学学习。1934年回国。

  当时清华校内大师云集,既有新潮的西学思想,又有浓厚的国学氛围(拥有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吴宓等),尤其陈铨直接受教于国学名家吴宓先生,此时他的学友还有贺麟、张荫麟,并称“吴宓三大弟子”和“文学院三才俊”,在《吴宓日记》中常见提及与陈铨交流文史与小说创作心得。

  清华求学时期陈铨的创作情况,主要见于在《清华周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反映出清华学生早期所受的学术训练。据统计,陈铨在校刊上共撰文130余篇,分为学术论文、清华评议、图书介绍、时论短评等,所撰论文有《清代第一词家纳兰性德之略传及其著作》《文学:周代南北文学之比较》《饮水词与红楼梦之关系及其文艺》《元曲中三个代表》等,评议有《清华学生与机器》《清华德育之回顾与今后之标准和实施》《清华改革之根本问题》,还撰写过不少旅行游记《南游漫录:暑期生活》《波光鸿影》,并介绍了大量图书,如《史地新论》《社会心理学新论》《近世会计学》等。

  这一时期,陈铨也有不少译作发表在近代著名学术期刊《学衡》上,如1925年第48期薛雷《云吟》;第49期合译罗色蒂《愿君常忆我》;1926年第54期《无情女》;1926年第57期歌德诗歌,体现出陈铨已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学翻译功底。

  此外,在校时陈铨完成多部小说名作。如1927年撰写长篇小说《革命前的一幕》(1934年由上海良友公司出版)。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中篇小说《天问》,回国后陈铨继续写作,保持着旺盛的文学创作力。

  陈铨在清华时期的生活情况,则体现在他踊跃参与社团活动,如“群声学会”“青年励志会”“仁社”,同时撰写各种短评刊于《清华周刊》,展现出校园时期的活动情况,多为社团活动和演讲辩论等,这些课外生活促进了陈铨的社会视野与交际能力的提高。

  和清华所出的其他大师级人物一样,清华时期的学术训练和师友交往,亦对陈铨成为我国文学家、比较文学研究及战国策派学者十分重要,可谓初步奠定陈铨的思想观念与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1、《大路之歌》(孙瑜)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

  2、《陈铨:异邦的借镜》文津出版社,2005年

  3、《清华周刊》

  (2014年12月初稿,2015年 9月修改)

  注:曾刊于《自贡日报》史海钩沉和《文史杂志》

  附录:

  孙瑜、陈铨清华学校时期的诗词作品选

  孙瑜

  《菩萨蛮》

  1919年

  平原默默风腥铁,神州大陆烽烟噎。

  月黑搅刀环,听鸡起舞旋。

  雕虫多误错,壮志休零落;

  长剑系腰间,沙场杀敌远!

  七绝诗一首

  名园废尽剩残碑,玉砌长留过客悲。

  只有宫花红胜旧,晚风阅遍女墙隈。

  五绝诗一首

  寂寞帝王斋,池塘春草生。

  东风摇瘦柳,还似细腰人。

  ——《大路之歌》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63页-64页

  陈铨

  《悼未婚妻萧颜舜》

  1924年

  欲把私衷诉上苍,负心人说我凄惶。

  功名我亦怜身世,家国君应惧乱亡。

  早有痴心困拯溺,愧无蜜语教端详。

  从今十载休提起,凄切情怀不忍忘。

  (注:标题由笔者所加)

  《西江月》

  1928年

  月色溶溶荡漾,园林处处清华,蹉跎树影乱啼鸦,愁绪满腔无那,昨夜春风又起,今朝红杏又芽。心情无奈总如麻,欲放如何放下!

  犹记去年今日,阶前绿草如茵,轻颦浅笑总宜人,别有一番丰韵。往事而今已矣,东风回首酸辛。桃花零落可怜春,一抹斜阳梦冷。

  ——《陈铨:异邦的借镜》(文津出版社,2005年08月,22页-23页)

  《译罗色蒂女士《愿君常忆我》(Remember)》

  英国罗色蒂(Christina Rossetti)女士作 (1860)

  愿君记忆我,当我别去时。去路何茫茫,生前无见期。

  此心如金石,君手不能持。岂得似从前,欲别复迟迟。

  愿君记忆我,百念尽销驰。已作终身计,今后安所之。

  惟有记忆我,此意君应知。时日已太晚,劝求不可为。

  君若忘记我,暂时弃如遗。过后复回忆,幸勿锁双眉。

  黑暗与腐败,遗痕污我思。我思不得白,君心乃猜疑。

  宁愿君忘我,莞尔自怡怡。不必记忆我,忆我心伤悲。

  ——《韵藻清华·清华百年诗词辑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231页

【文图丨钟子先生,自号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钟永新。系立身国学网编委会编委、人文频道主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