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作者:跟胡哥看古村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

山西省黎城县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山西省的“东大门”。

黎城县东边的东阳关,就是古代的壶口故关,古称吾儿峪,是上党盆地东出太行山的主要通道之一,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45万大军,从邯郸经过壶口故关,一路向西,悲壮赴死。

抗日战争时期,刘邓指挥部队在此打响了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129师共歼灭日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80余辆等。(《魅力长治文化丛书之五——红色寻踪》P.52)

大家不知道的是,有关必有城墙。东阳关口的山岭上,有一道蜿蜒起伏的长城,这就是明代内长城的南端起点,残存长度约有6公里。

如今,309国道、长邯高速、长邯铁路都从这里经过,东阳关是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古朴的长宁村街头

就在这壶口故关下,有一大片肥沃的平川地,名叫长宁川,川上的村庄就叫长宁村。长宁古村是山西省黎城县最大的行政村,有人口2000多人,也是黎城县历史最古老的一个村,有据可考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

在明清之际的两百多年间,长宁古村曾经有过辉煌的一段历史,出了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和许多历史名人发生过交集。且容胡哥慢慢道来。

先说这个名门望族。这户人家在明清时期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也是忠义豪门。

胡哥走访古村,首先留意的目标就是古庙古宅。然而,走访长宁村,最令胡哥震撼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创造这些的人。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长宁李甲黄北院

确切地说,是长宁村李氏家族。长宁村2400多人,李姓占了九成左右,且都是同宗同族。

进入村子所能看到的古院落,都是李氏各分支当时的名人留下来的,比如棋盘院、芳黄府、甲黄府,以及抵御流寇的盘石寨等等。

李氏家族在长宁村是豪门望族,在黎城县也是豪门望族。这里的“豪门望族”一词没有丝毫贬义,就是指“有钱有势有名望的家庭或家族”。

据资料记载,李氏先祖从陕西省凤翔迁至山西省黎城县长宁村时,就留下了“耕田不饥,读书不贱,养德不败,交友不倾”的祖训。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16个字,却将做人做事所需要的基本要领给概括了。这就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口传身授的“修齐治平”的具体化。

在祖训的指引下,明清时期,长宁李氏一门名人辈出。李氏以务农发家,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步入仕途。

从黎城县志中可以查出,长宁李氏一门在清朝共有十人跻身宦海。比较出名的有巩昌府知府、陕西按察司兵备副使李世芳,有工部水司主政李甲黄、刑部郎中李贞茂、 奉直大夫济南府通判李芳黄、浙江天台知县李占黄、建德县知县李瑛黄等等。

尤其令人佩服的是,李占黄赴任浙江天台令时,其母亲自教诲说:“宁可得罪上官,不可得罪百姓。”这与祖训教导形异实同。

考察长宁村李氏一族长盛不衰200多年的历史,这个祖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不提,仅从县志中,就能找到许多故事。

明末,天下大乱,流寇四起。有流寇邢红狼盘踞黎城西北,伺机欲破城。当时长宁村李养裕为本郡理厅掾,也就是官府的署官或副官,受邑宰(县令)委托领兵守御。

于是,他回家变卖家产,筹饷募兵。当兵临城下时,李养裕奋勇当先,率兵出战,直至茶棚山被围。后全军覆没,李养裕不屈而死。县城得以保全,后来被立祠拜祀(事见清康熙《黎城县志·忠节》)。

康熙年间,黎城五次旱灾,全县闹饥荒。长宁村乡绅李鼎黄、李占黄、李芳黄等,纷纷“设厂舍粥,活人甚多”(清康熙《黎城县志·义士》)。

李氏一门名人辈出不仅仅是因为祖训在前,家教良好,更重要的是李氏一门对家族教育非常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族风,奠定了一个家族的立世基础,塑造了一个家族的精神之魂。

他们还将家族教育无私公开,扩展为义学,面向全村乃至全县培养学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李氏义学

现在义学的旧址就在长宁大庙的对面,前两年经过修缮,面貌一新,依稀得见当年学子们读书时的场面。

当然,李氏一门开办义学也是从私塾开始,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才面向大众的。

康熙版《黎城县志》载:李养志“以孝友著,凡里中子弟可教者,纳于塾,饥寒者给予衣食”。看,不但教书,还照顾饥寒者。

到了下一辈“黄”字辈李芳黄时,他开办了义学,捐出肥田十二亩,修建了瓦屋三座,请名师讲授。

长宁李氏义学前后历经一百多年,后代对校舍一直有修缮。豪门望族、书香门第一时无两。

有当地学者统计,在该版县志中,李氏以及长宁义学生员的诗文、墓志等文章占到总数的一半还多,足见李氏一门在文化圈的地位和声望。

在此期间,李氏名人多与社会名流相交。或提供住所,照顾友人;或诗文唱和、友朋约会。

先说一个明末反清义士张天斗。他是忻州人,年轻时期即才华出众,在三晋大地薄有名声,且精于堪舆,也就是看地理风水。

他和当时的大儒顾炎武、傅山、戴廷栻等经常有诗酬唱和。抗清失败后,他寄居长宁村李家,被奉为上宾。

长宁村中的国保长宁大庙中的碑刻中,还刻有他的诗词作品《卧牛山》。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长宁村古井,传说是张天斗点的穴

张天斗不是精于堪舆地理吗,据村民们传说,村中有一口古井,就是张天斗点的穴。水井打通后,水质甘甜可口,至今还在使用。

还有山西沁县名人清朝名相吴琠也与长宁李氏有密切交集。村民们传说,当年吴琠上京赶考路过长宁村时,不幸病倒,是李芳黄发现后救回。

吴琠在李家养病数月,与李家结下深厚友谊。后来李芳黄去世,同朝为官的吴琠亲自撰写墓志铭,陈廷敬题写碑额。

当然最传奇的要数明末大戏剧家李渔与长宁村李氏的交集了。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黎城县志中关于李渔的记载

李渔有着“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美称,在戏剧、文学、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现代人说起李渔,那是纷纷挑大拇哥的。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著述颇多。影响后世的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芥子园画谱》等。就连著名的禁书《金瓶梅》也是经他的手改定的。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

在长宁村有一座明代院落,村民们叫它戏坊。据村民们讲述,那就是李占黄为李渔所建,供李渔在此教弟子们学戏唱戏。

据光绪版县志记载,李瑛黄在浙江建德为官时,与李渔是好友。后李渔来山西黎城游历,李瑛黄专门为他租房安置。李渔最宠爱的小妾死后还葬在李家花园一侧。

李渔吴琠是座上客,父子兄弟皆清官,山西黎城李氏一门光照史册

这就是传说中李渔的住所

胡哥寻访时戏坊大门已经坍塌,院内房屋大多破败,露出四梁八柱的框架。

迎面山墙是一个素面影壁,上有砖雕的四个字“华萼競妍”,在杂树丛中隐约显现。

李渔是否真的在此教过戏剧,史书不见记载,只有“流寓”一章说是李渔来过黎城县,查李渔的年谱却未有详细记载。所以,这倒是值得有关学者深入研究一番。

山西黎城长宁李氏一家辈出名人,在县志中留下诸多芳名,忠义豪门望族不但给家乡增光添彩,也为历史增添了璀璨的一页记录。

黎城县李氏一门的忠孝节义故事,与悠久的东阳关、绵延的明长城交相辉映。

(本账号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关注胡哥,带给你更多好看的文章。

一栋破旧的农村老房子要卖400万,你不知道人性有多贪婪

山西平顺榔树园的峭壁石阶路,堪比蜀道难,如今是驴友热衷打卡地

山西平顺榔树园村,昔日商道繁华地,今日宁静古朴小山村

山西农村古代民居的彩绘,300多年过去依然鲜艳,到底长啥样

是谁把二郎神画成了猪嘴獠牙的猪精?这样的作品竟然还是国宝

山西这个古村崖壁缝隙里藏着一个小庙,竟然还是楼中楼结构

山西农村发现一株野生软枣树,树冠像中国版图,成了古村“盆景”

山西平顺农村发现一个非常罕见的加工粮食的槽碾,快来看长啥样

山西有个天下第四泉,你知道在哪里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