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南都记者揭露了"家务教师"下"双减"的大众行业——他们打的是"新家务"的名字,另一方面,与一般家政工人不同,大多不负责做饭等家务,只负责孩子的教育, 生活问题。9月8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对违反培训科目有关规定、持照不全的机构或者个人,以咨询、文化交流、培训 "家政服务"、"家庭教师"和"众筹私立教育"。
9月13日,南都记者查询发现,已有家教中介机构向公众改名,而公众机构数量均未见该推文。同时,仍有人在网上招聘家庭教师,要求"211、985名学校毕业生,蒙特梭利教育证书,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
中介机构的公众号已更改
南都此前报道称,有中介机构满足"家教"和家长需求相关的情况。9月13日,南都记者查询发现,有家庭教师中介机构已将公众名称改为"家庭扫盲教师"。据介绍,家庭扫盲教师等同于"生活导师和体育老师,营养师和家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与之前介绍的家庭教师没有什么不同。
该机构9月9日的通知称,该机构为家庭推荐候选人,不是为儿童的学科型培训,而是为儿童的生活,习惯,以家庭教育为重点的生活咨询和陪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停止"家庭教师"项目,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
虽然名称已更改,但点击公众号仍可查看聘请住宿教师的选项,部分家庭教师信息也可以在公众号上查看。当南都记者问中介机构员工是否还能聘请家庭教师时,员工们没有回应。
另一家打着"家庭教师"旗号的机构在关注公众号后显示为"因网络安全验证而被暂停",并且没有可见任何推文。

在网上招聘平台上,家教招聘不时出现,9月13日的部分招聘仍在更新。有招聘要求,家庭教师要"带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家,晚上或休息日辅导一个五年级学生",需要211、985学校毕业,蒙特梭利教育证书,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
教育部禁止以"家庭教师"的名义进行科目培训
南都此前报道称,"双减"政策规定,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衔接班、思维课等名义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线下纪律(含外语)培训。
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家务"的名义出现在家中的教师越来越受到追捧。一方面,一些组织将家庭教师包装为"新管家",另一方面,他们解释说,与普通家政工人不同,他们不负责家务和烹饪,而只负责子女的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聘请家庭教师是昂贵的。根据提供家教服务的中介价目表,家教的工资在每月12000元至2万元之间,中介将与求职者和家庭签订三方合同。在此期间,聘用家庭需要为驻校教师提供免费住宿,还要向机构支付"项目费",如果教师签订了六个月的合同,项目费为9800元;
根据该机构的官方网站,家庭教师相当于"生活导师,体育老师,营养师和家长",可以负责2至14岁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习惯,包括与孩子一起活动帮助他们学习英语,协助家庭学校接触,安排课外兴趣班等。
曾经当过家务老师的大乔告诉南都记者,家教通常要参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性格发展、学习习惯、兴趣班选择,有时还要参加轻松的家务劳动,比如给孩子洗衣服,帮孩子打扫房间,甚至帮助孩子洗澡。
在出台"双减"政策后,大乔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寻求家庭教师,包括许多中产阶级家庭,这已经不是以前的趋势了。"过去(雇主)可能是工厂主或集团董事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寻找家庭教师。
据南都报道,9月8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坚决查处变相违规进行校外培训的行为,其中指违反相关规定的培训科目、持照机构或个人,为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家政教师"、"民办教育众筹"等名义开展纪律型培训, 应当依法查处。
教育部指出,对明显违反有关规定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严肃查处。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性、多变性特征,以及实践中的新情况和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者指定专业机构,科学区分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同时,各地应遵循"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型培训的无形变异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罚。对许可证不全的机构和个人,依照《国务院无证侦查处罚办法》的规定进行查处。对于跨区域违法行为,培训机构应当由发生违法行为的有关部门联合查处。
撰稿:南都见习记者杨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