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李大昭同志,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然而,人们对李大昭同志的一生知之甚少,特别是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伟人。
历史教科书只记载他于1920年创立了北京共产党,并于1927年4月被张作军杀害。这些冰冷的白人和黑人角色虽然真实,但总是缺乏温度,读者很难通过他们的教科书对角色产生更深刻,更轮廓的印象。
电影《革命者》弥补了这一遗憾,它运用逼真的影像,还原了李大昭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充满情感的,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激情澎湃的、血淋淋的革命斗士。
人物的一般传记,喜欢用直线叙事,通过人物的逐渐发展,让观众了解他后来成为如此的原因,以及人物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如《末代皇帝》《国王的演说》《万物论》等。
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局限于人物的全过程,而只是抓住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社会价值,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黑暗时刻""大梦想家"等等。
然而,如果就来来回回的跨度而言,《革命者》没有从传统的传记片中跳出来,那么这部电影在讲述方式上做了一些特殊的尝试。
它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带领观众在各种时空穿梭中,不是以时间为叙事尺度,而是通过人物围绕李大昭,用这些特殊点来串联主角的成长轨迹,并在形成整体后,完成人物的形象。
为此,影片继续运用顺序、倒叙、插曲来拓展剧情,第一眼看起来容易起雾,但经过深思熟虑,却充满了各种打破常规的惊喜。
影片一开始,李大昭就已经在监狱里,38小时后即将被绞死,所以,影片的第一个剧情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张学良。
原来,多年前在北京市,邵帅张学良和李大昭都有过一面。故事开始于俄罗斯人无辜杀害报童阿琛,最终导致各种行业协会联合示威,要求对凶手进行严厉惩罚。
在张学良的眼中,李大昭是一个为人民祈求生命、生命的心,他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为底层人民发声,为所有被欺负的中国人伸张正义,让观众对李大昭有了初步的印象。
李大昭入狱后,公众的释放呼声也高涨,同时,党组织也在竭尽所能营救,他们派出军阀内部委派了一名军医,希望用假死药帮助李大昭逃脱,但遭到了李大昭的断然拒绝, 军医名叫青子,是影片的第二个剧情人物。
青子和李大昭相识十多年前,一起庆祝春节前夕,是李大昭给他起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但李大昭也给了他亲人的温暖。
透过青子的眼睛,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像长辈一样随和的普通人,也看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生死,只想用自己的牺牲来唤醒无数沉睡的伟大革命者。
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但为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未来,坚决选择牺牲,选择自己承担一切痛苦。
李大昭虽然被张作军俘虏,但真正同意杀他的,也是片中第三个剧情人物。
蒋介石和李大昭的性格截然相反,不同的成长环境注定了两者会逐渐渐行渐远。在李大昭的心目中,他假装是一个普通人,但在蒋介石的心里,他只是在对自己假装,两人之间的矛盾早在孙中山时期就已经存在,当孙中山去世时,就是彻底爆发。
面对李大昭,蒋介石不仅感到恐惧,更感到压力,于是毅然下达了"不杀这个人,受了无止境"的命令,但他从未想过,有些人的身体可以被淘汰,但精神不会死,那种伟大的精神会留在世上, 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片中的第四个剧情人物是徐三,一个底层的普通人。1926年,他目睹了"三一八"的惨案,在大革命最黑暗的日子里,徐三冒着生命危险,从军阀的枪口中救出了李大昭,从此,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写。因为李大昭,为了给他作为人的尊严,也是李大昭,教会了他要相信自己。
徐三对李大昭的眼光很简单,没有高高在上,褪去伟人的气场,他有血有肉,有感情,他是导师,也是传道人,他虔诚,有信仰,他觉知底层的人,在人的海洋中奔跑,从人民出发,最后回到人民身边。
但李大昭从未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在中国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以还有第五个剧情人物,和他的战友——陈独秀。
李大秀和陈独秀,性格、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但因为共同的信念,他们走到了一起,携手共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新纪元。
和北京大学教授一样,他们有文学上的骄傲,但也掺杂着浪漫的烦恼,不同的是,相比陈独秀的过度理想化,李大秀显得更加现实。
他不仅和学生一起融入其中,还主动深入各个层次去体验生活,在第一线去了解人们的苦难。他富有同情心的人,没有文盲式的无病呻吟,反而充满力量和强大的感染力。
影片最后一个剧情人物是毛泽东,然后是董事长的年轻人,现在是走红的好时机。之前很多关于毛主席的电影,往往只展现他睿智、成熟、顽强的一面,却被忽视了,伟人也有年轻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有冲动,所有的大人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和成长,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这时,作为毛泽东导师的李大昭帮助毛泽东回答问题,解释前进的道路。
这样,影片就完成了两代共产党领导人的继承和交接,正如李大昭所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他只是一个过渡人物,但即使看不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但只要年轻人继续坚持,这种牺牲是有意义的。
同时,李大昭也意识到,共产党没有把握住军队的声音致命伤,但他没有时间,但毛泽东有,未来的主席是想用党的指挥枪,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六大人物,用自己的视角丰富了李大昭的形象,完成了寿昌先生从人到神,又从神回到人的艰难历程。
在画面叠加下,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勇敢、坚持、热情、温柔,这种情操,最后在执行中积累到了顶点,《国际之歌》的响起,犹如山洪暴发,瞬间伤透了观众的心,不知不觉中一直流泪。
虽然这部电影是李大昭的传记,但由于人物数量众多,使其更像是1920年代的社会地图。从朋友到对手,从手脚沉重的军阀头目,到饥肠辘辘、冷血的人,他们真的活在那些日子里,在不知不觉中推着历史的车轮。
张松文以精湛的演技支撑大男主片,正面通过内向,笑容满怀深情。在剧中与所有人,无论是遇到秦琦这种力量,还是韩琦、李一峰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张松文给人一种不卑微、无所事事的宫廷步伐感。既不是故意压制对手,也不是故意降低自己,举重若轻盈,放松程度。
面对上海租界的强势外国人,他用的不是大岸的本体,扛着工人的厚重信任,总是不让步;3月18日悲剧发生后,他躺在妻子的肩膀上,痛苦地哭泣","他们有枪,他们有枪......"
李大昭在片中曾多次说过,他不怕死,他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那么老、麻木、沉默,如果能叫醒那些麻木的人,他就可以去死。他站在光明和黑暗之间,为了让光明很快到来,他选择了黑暗来吞噬自己。
《革命者》的成功在于,它采用了全新的创作模式,打破了主旋律片给观众留下僵化的印象。
无论是镜子、艺术,还是灯光、氛围,影片都可以圈起来,各种充满情绪的画面,大部分镜头的白色,浪漫的情感输出,让观众不仅停留在欣赏一部电影中,而且和电影的人物在一起,一起呼吸,一起受苦。
当电影的主旋律不再持有,开始接地气,照顾观众的感受时,就已经进入了主流电影品类,这种尝试和体验,如今的市场需求,观众的需求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