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以后"护士侯明成为核酸采样队的风暴队长。南京江宁医院插图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潮流:无论"几个零之后"都在为零而战
新华社南京8月13日电:当前疫情:无论"几个零之后"都在为零而战
记者 沈然 张传明
"60岁以后","70岁以后","80岁以后","90岁以后"...南京疫情至今,已经20多天了,在抗击疫情爆发的每一条"战线"上,不管是"几零后",都在为早日清除疫情而战。
"80后"基层党员徐伟在休息(左一)南京市江宁医院,附图
南京江宁医院位于目前南京疫情控制区,在疫情爆发初期,已成为控制区内人们的指定医院,也成为"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医院"60后"护士侯明看到集团发出的核酸取样人员通知,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我是老党员,也是老照顾者,我有经验,身体骨骼还可以!""
"90后"李晨轩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抗疫的第一线。受访人李晨轩为本照片撰稿
出发前,医务主任找到她:"你是老护士长,你是来当领队,我放心。于是,经验丰富的侯明成为这个应急抽样小组的组长。
第一天很忙是清晨,第二天她继续"打架",退休的侯明在炎热中穿着紧身的防风服,"不用找替代品,我坚持吧!"
在随叫随到的背后,公共交通部门全天24小时待命。南京江宁公交集团查看地图
从清晨到深夜,十个小时的工作量,很多年轻人都难以忍受,侯明一直坚持,她说:"关键时刻,年龄不是问题,老同志也可以去!"
疫情控制区的"渡船人"昼夜穿梭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南京江宁公交集团查看地图
"有东西在叫!"无论是中午12点还是晚上两三点,居民只要需要,就会下车。李德军是南京江宁公交集团"70后"的司机,在封闭的南京江宁区空荡荡的街道上,每天被抓到穿着白色防护服十多个小时,驾驶着一辆小型货车,成为这座停滞不前的城市中的一条移动生命线。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控制区内的公共交通基本暂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南京江宁公交集团组织了防疫应急车队,李德君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车队,"看医生, 买药、生产检验、老人、小孩、困难...找到是救命的事情,作为老司机,这次怎么能掉链子!"
一封邀请函的背后,是一百多名老党员、志愿者的第一心。南京江宁公交集团查看地图
十多天,南京炎热灼热的街道,虽然汽车已经按照要求采取了防控措施,但无法打开空调,热浪从车窗里迸发进来,使穿着防护服李德君呼吸困难,"汗水涌出,防护镜都贴着, 但多热也要忍受,我们在等我们的渡轮。"
"80岁以后",徐伟既是南京市江宁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是二年级女生的母亲。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党员,在疫情爆发前已经值班了半个月。通常丈夫在任何时候都有一项任务,随时要开始,家里的大事都是她自己忙的,女儿也是她长大的。
南京的一名当地教师穿上防护服,成为核酸采样点的志愿者。浪
"这次疫情过后,虽然我的女儿心里有点松了一口气,但作为党员,我不得不冲上前去。看到别人和家庭的视频,徐伟不敢与女儿的视频连线,"我怕自己控制不住,会哭。巢心是,女儿特别懂事,她总会给我一个信息,'妈妈要保护自己,自由休息多睡一会儿。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爱你吗?"看着女儿的信息,徐薇觉得女儿长大了,更贴近了自己的内心。
"90岁以后"李晨轩是南京牛头山风景区的工作人员,自7月25日以来一直在该地区的高风险社区进行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我当然心里很害怕,但想想我去年提交的入党申请,这个时候不试自己,多什么时候呢?"
李晨轩告诉记者,因为是在高危地区协助医务人员采集核酸,每天早上穿防护服是不能自由脱掉的,"三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在大太阳下,不长久头晕想吐,只能忍不住跑出防控区呕吐, 吐出来可以吃丹喝茴香正水,然后换上新的防护服继续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南京数万名基层专职电网工作者和54万名平安志愿者纷纷奔赴防控一线。浪
"像我这样在疫情前线做志愿者的年轻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长大了。看到当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看到医务人员不顾风险,冲到前线,都激励着我坚持下去。李晨轩坦言,"虽然这样的经历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想到,但也是这种宝贵的经历,让他们觉得吃多吃苦是值得的。"
据当地不完全统计,自疫情爆发以来,南京已有数万名基层专职网格工作者,54万名平安志愿者冲上防控一线,通过多股力量支持抗击疫情。
志愿者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居民的看到和赞扬。浪
"当我们看到零新增内容和零感染时,是时候让我们完成任务了!"南京市建义区沙洲街的志愿者刘伟文笑着说:"当封闭的街区被解开时,其他一切都不想回家睡个好觉。(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