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钟女士近日写信反映,她持有一张知名食品连锁品牌卡券,在打电话下单时,客服热线无人接听,通过官方微信下单,也无法成功换卡。但她发现,该品牌仍在推广其官方微信号,以吸引消费者购买代金券。"这难道不是对消费者的明确欺骗吗?"钟女士认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存在疑问,但仍在从事促销活动,一旦公司经营,消费者权益将得不到保障。
近日,品牌运营管理团队发布说明称,经营活动确实面临困难,但品牌已经完成管理决策层人员交替,生产线供应链已逐步完成升级,将逐步恢复配送服务。不过,据记者介绍,该品牌已被媒体曝光操作异常,真正的控告者涉嫌错位,其母公司和真正的控告者也被刽子手列为违反信任。当地市场监管机构、消费者协会等也收到了大量消费者投诉。
钟女士的故事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健身、医疗美容、美发、连锁食品等行业的预付费消费纠纷明显增加,一些不择手段的企业甚至在准备跑路就继续加大促销力度,以极低的价格、大让步吸引消费者,不了解消费者内部往往落入陷阱。
"经营企业有困难,从多渠道筹款中取款,却故意隐瞒经营状况,继续宣传促销广告,骗取消费者返还资金,这是违法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监管部负责人唐哲表示,在奔走推广之前,其实企业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和失败成本管理不善,试图将经营者的损失转嫁给不了解真相的消费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跑前推广"的做法也衍生出一种新的骗局。例如,在运动健身领域,一些经营集团租用空间声称要开健身房,装修却故意延长装修周期,拖延设备进入时间,但同时,却雇佣了大量人员散发传单,招揽客户预付充值卡。当消费者想去健身房时,他们发现场地仍在装修,但实际上经营团伙已经卷起了道路。
对此,北京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委员会主任卢云表示,预付费消费者风险通常分为两类,最常见的是企业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并因此终止经营,企业没有提前通知已交付预付款的消费者并做出妥善安排, 不提供或不按照协议提供商品、服务且无法联系;吸引消费者在关门后支付卡路,有的知道自己管理不善,想关店前再花钱。业内人士表示,相关企业在明知重大风险且难以恢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仍继续推进,收取高额费用,已被怀疑存在合同欺诈行为。
"有关部门应当追究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的责任,对违法行为构成欺诈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所副秘书长陈寅江说。
广东省深圳市读者周先生建议,主管部门应通过企业启动审计、基金账户监管、信用审查、批判性访谈和刑事侦查,加强对欺诈和不良经营行为的克制和惩戒。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也发布了一条消费者提醒:预付费消费,重要的是要注意企业经营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当出现店名或老板变更、低成本重复晋升、拖欠员工工资等时,需要警惕。对于涉嫌诈骗的企业和商业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目前,多地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协会在实施投诉信息披露制度,要注意向主管部门发布相关信息。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