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记者 薛丽媛实习生姬梦林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西后都遗址的圣火广场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运城位于黄河流域中部,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据众多遗址文物记载,早在一百万年前,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黄河岸边一个名为Sihoudu的地方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据。至此,西后头古遗址脱下了历史尘埃的外衣,将古老的人类文化和智慧创造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10月21日,记者一行人来到鹿城西后渡遗址,探索人类祖先曾经砍荆、砍草砍柴、为生存而努力的地方。

有证据表明人类最早使用火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西后渡遗址的石碑由薛丽媛拍摄

西后渡遗址位于我省西南端黄河交角,黄河左岸丘陵地带,距鹿城县凤陵渡镇以北约7公里。

据悉,这里的地质时代是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80万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中国大陆人类足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后渡遗址景区负责人刘国荣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展厅。展厅墙上的展览记录了惹兰坡、王健等著名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过程,在展柜中陈列了许多古代脊椎动物的石制品和化石。

Sihoudu遗址于1959年10月被发现。从1961年到1962年,考古学家王健带领考古队发现了一批人类文物和动物化石,包括人工刮刀、斩波器和三刃锐器。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该截面的三角形较锋利,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敲击痕迹,底部易于抓握,是古代的挖土工具。刮刀是切木杆,切鹿皮,切刀是砍树,石头的厚度,大小和重量都不同。刘国荣介绍了陈列柜中陈列的石器。

在西后渡遗址的文化层中也发现了一些黑色、灰色、灰绿色的化石标本,其中大部分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角和马牙,经过研究和测试,证实这些不同颜色的骨头、角和牙齿都是烧焦的骨头。这些燃烧的骨头是人类使用火的证据。这里还发现了带有人工切割痕迹的鹿角。考古学家认为,这应该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点燃人类火焰的土地"。

据刘国荣介绍,

由于西后渡遗址的砾石层发现了一些水洗的痕迹,所以,经过初步发掘后,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西后头遗址发现的石器和化石等古代遗物都被水冲走了,西侯渡作为古遗址的结论并不十分认可。于是,2005年,王健的儿子王毅接手了父亲的生意,带领考古队对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进行了50多天的发掘。他对遗址周围的挖掘现场进行了精确的GPS定位,发现石器和化石分布密集,没有水洗趋势和模式的流动。

这次发掘再次证明,西后渡遗址拥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可接触到的石制品和化石标本1500余件。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刘国荣告诉记者,"去年,法国《人类学》杂志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石材产品是锡厚德,新的确定是243万年前。这一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文明的源头价值。

设计充满火焰方块

在展厅的墙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幅人类进化的图画。人类从大约4500万年前具有高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世纪黎明"进化到现代人类,有四个发展阶段:南方古猿,能干的人,直立人和智人。在Sihoudu遗址发现的人类生命痕迹发生在大约180万年前的直立人时期。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物的典型代表之一。

走进景区,沿着台阶一路向上,刘国荣介绍,到火焰广场一共180级,这样的设计也呼应了180万年前,人类进化文明源于至今的漫长道路。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取河水饮用,选择黄土洞,伴有山水呼啸着四周打猎,用石器做切动物皮,动物肉浇在火烧烤炉中,取熟食。沿着通往共和国广场的路线,烧烤和火舞等雕塑也展示了西胡杜人曾经生活过的场景。

火焰广场是根据"发现火","火的礼仪"和"驯服火"三个叙事灵感设计和建造的,呈现了从火焰降临到人类文明的过程。整个建筑的洞穴主题山顶体验陈列室包裹着原来的消防站。山脚下茂密的石路、洞穴和石梯将游客从现代场景中拉出来,进入原始的乡村洞穴。

捡起层次再往上,山洞里狭窄的缝隙就是西后都遗址的神笔——"一缕天空"。自然形状的洞穴被带有强烈人工痕迹的"天空第一线"打破,抬头望去,建筑物中的缝隙与太阳相呼应,打开了一条线,成为文明的宣言。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西后渡现场"一线天"此摄影见习记者朱超一定

2019年3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西后渡遗址举行火炬采集仪式。取火的那一刻,就是阳光角度与"一天的第一线"重合的那一刻。现代体育的火火遵循人类文明的古老之火,在电燧石之间,西侯渡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来到室外消防平台,再看整个西后渡遗址,面向黄河,南临华山,回到山中。火焰广场的整体建筑遵循当地的地形特征,以黄土墙为蓝本的建筑材料,与原有的、神秘的、粗糙的场景设计融为一体,将火焰广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这个相互渎职的地方,给人一种不同的历史体验和对自然的欣赏。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西后渡遗址景区建筑通过分层的黄土元素进行设计和表达,整体感觉质朴自然,充满神秘感,很容易将游客带入原有的情境,体验自然的简约和古迹的神秘感。

广场上经常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学生和摄影爱好者,只看到他们停下来观看、拍照,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西后渡遗址在人类历史上厚厚的底层衍生出独特的建筑设计,逐渐成为网红牌的新潮流,这是古代历史与现代遗产的完美结合。

西后都地名的由来是传奇

从火焰广场往下看,可以看到西后头遗址景区大门外的石碑。根据介绍,西后渡遗址的这些文字是由中国著名画家、油画家侯一民先生设计撰写的。曾参与设计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并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还有一个关于司厚渡地名起源的神奇传说。

传说,当西伯厚吉昌从中原回到西岐时,经过这个地方(原名"人民灵")向人民灌输思想,并在这里与母亲共度了一段时间。吉昌离开后,给了村民们很多钱。村民们利用这些财产,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四宝后寺,并将村名改为"西后渡村"。周氏商城毁后,西博侯祠改为文王庙,香火一直持续到近代,当时庙宇被战火烧毁。

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中写道:"火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现,除了语言。"西后渡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古代火的历史从7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推向了110万年前。在这里,火与人类的亲近性首次得到验证。

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的进化向前迈出了一步。猿猴道别,从此告别朱茅饮血的狂野时代。180万年前,古西后渡人在金南大地上布满了荆棘,点燃了中华文明星辰之火,在古代人类进化史上书写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书。古代人类存在的火焰和智慧之火曾经在这里燃烧了很长时间。

Sihoudu遗址是古代人类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出现,西后渡遗址的文化面貌越来越清晰,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更加突出。走进西后渡遗址,追随古人类的脚步,探索人类进化的奥秘,是今天每一位来此地的游客的愿望。更多未解之谜需要来世去探索和思考,这也是西后渡遗址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