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观鸟。"
成都观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1916年,一位名叫简·鲍德斯顿(Jane Balderston)的美国女孩第一次来到成都,从那时起,她一直在十多公里半径范围内观察鸟类,以她在华西坝校区的家为中心,直到1949年离开成都。1969年,她整理了自己的观鸟记录,并出版了《1916-1949年四川省成都观鸟》,记录了她在30多年的时间里观察的103只鸟。
一百年后,成都观鸟协会于2021年3月发布,成都鸟类目录2.0版提到,目前已知分布在成都的鸟类有21种80节511种,其中非雀形类有20种,其中雀形类有20种,36种,节225种,雀形44种286种。
事实上,观鸟已经成为成都众多家庭的周末活动之一,观鸟活动背后生态环境的兴起不容忽视。

夜莺出现在市区
观鸟已成为户外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
小学六年级的观鸟者爱上了大自然
成立于2016年的国礼馆馆长姜志友告诉记者,观鸟已经成为户外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
"2016年,只有大约100人参加了我们的观鸟活动,到2017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几百人,到2018年,每年将有数千人参加乡村走廊的观鸟活动。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带孩子参加观鸟活动的父母。"
每年春秋两季,猛禽都会季节性迁徙,在此过程中,龙泉山是一个中转和临时的栖息地,使其成为成都春秋两季观赏猛禽的好地方。从观鸟结果来看,成都观鸟协会联合成都乡间走廊编制的《成都猛禽观察指南》于今年4月进行了修订,《龙泉山猛禽监测分类统计表》显示,截至2021年5月23日,共监测了12159只猛禽。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观鸟增加的背后,观鸟场所也逐年丰富。
从过去的鲁华溪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到后来的江嘉宜园、环城生态公园和龙泉山森林公园,蒋志友介绍,现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鸟类。同时,城市绿地基础设施的升级也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公园的环境水平和基础设施质量往往是父母决定是否带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的关键因素。
2020年开始参加观鸟活动的夏族学生刚刚结束小学学习生活,夏族学生的母亲陈女士告诉记者,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始参加观鸟活动,从此培养了对野生动物乃至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经过四五次有组织的观鸟活动,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被带到周边景区观鸟,孩子们学会了记录和分类观察到的鸟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培养,家庭的身心得到了放松。
陈女士认为,观鸟活动与成都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相辅相成的。"花溪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环城生态公园...成都有越来越多的"触手可及"观鸟场所,在这种环境下,相信这一代接触自然、喜欢观察动物的孩子,也会为自然动物的保护研究带来更大的动力。"
青龙湖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鸟类种群的增加
生态价值转化促进公园城市建设
"2016年在成都共发现了466种鸟类,到2021年将上升到516种。
成都观鸟协会会长沈宇表示,四川目前记录的鸟类种类757种,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共有41只珍稀可爱的鸟类记录在案,居全国第一。青龙湖湿地公园、兴隆湖、北湖、白鸡湾、金城湖、成都植物园和四川大学都是成都较好的观鸟胜地。
黑喉潜水员出现在兴隆湖中
"目前,已知成都分布着21种中国特有鸟类,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有好有坏,鸟类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根据成都公园市建设局和成都市观鸟协会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成都平原第一季度记录了三种新的鸟类,包括黑喉浮潜鸟,黑颈鹤和白喉红臀部。
据观察结果显示,成都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表明成都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沈宇认同成都城市规划中适度保护生态空间的自然本质。"青龙湖湿地公园已被划为鸟岛作为鸟类保护区,而其他地区可以开放供游客参观。最好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沈宇认为,生态价值的转化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挖掘和提炼生态价值,从而开展旅游、教育、体育、健康等活动,不仅丰富市民生活,而且丰富产业,推动园区城市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场景供人们放松和玩耍。以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游客可以在草坪上搭起帐篷,享受闲暇时光;孩子们来这里进行基于自然生态的课外教育或研究活动;画家,作家,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创作自然文学......"
红星记者 叶彦 王培哲
编辑:陈毅曦
(下载红星新闻,有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