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凯: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作者:中国吉林网

近日发布的《城屿区两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围绕推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主导作用,引领城隍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并对两城经济圈发展格局建设作出系统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财经六次会议上指出,城余要建设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城余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西部新陆海航线的起点,在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国家推进成屿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高质量、重要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模式下的新使命

在以国内大周期为主体、国内与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域双城经济圈有能力、有责任承担起国家新增长极的使命。

当前,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成屿地区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内需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产业链结构加快的趋势和优势,尽快实现产业的合理流动、人口和多种生产要素的高效集中,有利于与东部沿海地区建立合作新格局, 扩大参与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打造重要的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带动国家高质量发展。

城屿地区的两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东西方、南北交汇的重要战略区域。从历史上看,该地区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组织区域生产、供应散装物料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是建设贯穿华北西南地区的主要运输通道,开辟东南亚面临的新经贸局面,二是建设连接长江中下游与青藏高原的大通道,形成中国土地东西向的主要动脉, 三是建设国家能源通道,对西北(关中、兰州-西宁、天山北坡)和东南(珠江三角洲、北部湾)进行沟通。

引领区域高品质发展

10年来,重庆、成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在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组与网络(GaWc)的排名中不断上升,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跻身全国前10名。2020年,成渝区两城经济圈的GDP将占全国GDP的6.5%以上,两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超过1亿人次。

通过"双循环"引领区域高品质发展。城余地区两城经济圈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和重庆主要城市的常住人口比"六埔"都明显增加,人口流入的趋势明显。加快重庆、成都都大都市区建设,合理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的问题,实现多中心化、集团化发展,是实现两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庆都市圈促进重庆中心城区与西部地区的融合发展,通过建设工业基地和1小时通勤圈,带动岭岭、永川、合川、鹭江万盛等区域中心的建设,提升周边荣昌、铜梁、大脚、闽南特色功能, 改善长江沿岸、乌龙山等地的生态环境。成都都会区要推进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的融合发展,加快生产力综合布局,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服务建设共享,打造德美首府与城市融合的综合示范区。

以"一轴两翼"为基础,推动城余地区两城经济圈一体化。交通方式的改变,大大缩短了成都与重庆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区域一体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强化成宇发展轴心,引导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互动发展。依托两市三条综合交通通道,促进要素积累和流动,培育多个区域经济中心,实现四川遂宁与重庆闽南、四川紫阳、重庆大脚地区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南北两翼共发展走廊。重庆北东北、川东北发展走廊要加强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共赢。南川至玉溪发展走廊,在水运时代分布着许多传统工业基地和传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促进内河和自贡的发展。充分发挥水、陆、空联动优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此外,要加强周边欠发达地区两城经济圈的辐射驱动作用,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大、中、小城市、县级发展

成都、重庆等经济圈内有许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非常重要。

专注于改变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式。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应在提升发展水平和高端服务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兼顾经济、生态、安全、健康的多样化需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推动城市发展从延伸向扩张向内容提升转变,实现"苗条健康"。重庆致力于打造高品质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典范,成都正在积极建设园区城市示范区新发展理念,这将在走出特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中发挥示范作用。

着力提升大中城市功能质量。大中城市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主动承担重庆、成都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支持万州、南城、达州、宜宾、漳州等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周边功能辐射服务的区域中心城市。要努力增加优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资源的供给,改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功能质量。

注意配合县城短板的发展。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该县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就业和住房的需求,这是中国城镇化的基础。推进公共资源向县城适当倾斜,加快巩固公共服务、市政事业、公共交通等方面的短期薄弱环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聚集到县城,强化县治理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地方城镇化。充分发挥金塘、乐托、英国、江安、绵竹、帕德江、忠贤等县市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支持尽快获取可复制、可复制的经验。

注意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支持位于城区的重点城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和协调,功能支持,以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培育成专业特色小镇,提升一般小城镇服务农村功能。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