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
8月27日,贵州日报当代传媒集团东南办事处党支部走进马江县,开展以"聚焦脱贫脱贫与脱贫基层"为主题的主题晚会活动。
活动期间,贵州日报当代媒体记者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团发展、社区治理、文明家庭风情等内容,深入杏山街道和后坝易扶贫安置地等场所进行采访,为马江县优质取胜抗贫宣传、传递良好声音。
紫黑色亮茄子整齐地摆在屋壁上,购置的皮卡车停在一旁,罗康源叫来了两名工人,分拣、装袋、打包,工作繁忙。
"这本书最近心情很好,又涨了!"负责农业的马江坝满乡人大主席谢可可,脸上带着笑容看着大坝河村党支部书记罗康源。
"现在是每磅八美分。罗康元兴奋地说,几天前,购买茄子的价格还是一斤5美分,到了8月27日的这一天,价格上涨了3美分。
繁忙的包装销售会场旁边,是大片硕果累累的茄子之地,一片成熟的茄子待采摘在绿叶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通过优化坝区产业结构,坝莽乡茄子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成为乡镇三千亩蔬菜品种之一。其中,潸河村采取"党支合作"的方式发展茄子产业118亩。
"我乡今年要种植和开发上千亩的蔬菜品种3个,分别是辣椒、茄子、黄瓜。马江大坝莽乡市人大主席谢可可表示,这反映了今年坝区蔬菜产业的品种规划。
坝人乡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其境内三坝区面积8600多亩平地,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早在十多年前,当地蔬菜产业逐渐形成气候,大量蔬菜产业农民经纪人开始涌现,发展到现在,大芒乡蔬菜产业的农民人数占全县的三分之一。
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坝区蔬菜产业发展分散、小、无序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这完全取决于你想种什么,它不大,不强壮。马江大坝莽乡人大主席谢可可表示,从2019年12月起,大芒乡将按照马江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对2019年坝区产业实施情况和农民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摸底,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紧紧围绕全县蔬菜产业四大产业,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榉产值。
工业调校,榉产效率高,大坝曼巷坝区蔬菜开发"魔术"很多。
打破土地流通困难,大蒙乡今年组织了集中土地流通,为企业、合作社、大户等免费服务。今年,所有乡镇土地出让资金均由乡镇一级协调解决,每个村免收10.8万元的种植土地出让费。
为解决技术管理后顾之忧,大蒙乡组织县级技术服务团队深入田间,为种植主体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把握育苗、播种、施肥、管理等关键环节,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管理精良的专业人才。
化工产销对接困难,今年,坝人乡牵头与县绿源公司、杰农公司、卓豪农业公司等签订了五个品种的保证销售合同,总订单面积5500亩,全部以最低保证底价的形式出现,为坝区和非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销售渠道,保障农民利益。
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乡镇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协调完成工业道路、运河等35个场所,为主要种植体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降低种植风险和种植成本。
在马江县大坝莽抗贫部队、坝人乡党委政府、技术服务队、村党支护护和大力宣传的共同努力下,以及保证价单、免费种子、奖励和补充扶持的共同努力下,坝奟乡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主体植树体扩大规模, 集中种植形成趋势。
据统计,今年,大芒乡新引进蔬菜品种2个(长胡须蔬菜、黄种),扩大发展上千亩蔬菜品种3个(辣椒、茄子、黄瓜),建立了100余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7个,引进企业3个,鼓励合作社9个,种植者34个参与蔬菜种植。该镇共种植夏季商品蔬菜4800.16亩,累计蔬菜4085吨,累计产值147808万元,预计年蔬菜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平均每亩产值12000多元,单亩产值比上年增长40%以上。每个坝区有农民工1805人,涉及户籍1400余户,占乡镇总人口的10%,占住户总数的35%,其中贫困户696户874人,日工资高达260元,最高月工资3000元。据估计,坝区产业工人平均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每年可工作9个月,达到了一人脱贫的目标。(陈丹,《贵州日报》当代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