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完全改变世界,但人类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决定了我们的进步和飞跃,"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朗朗的读者》第三季开播时说。"
我们能改变世界吗?这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命题。
在离开1000多天后,《读者》第三季带着一种时代紧张感回归。在第一集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讲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背后的故事。中国的原子钟准确率达到了三百万年一秒的误差。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就是这样。
从《读者》第三季可以看出,文学是这个节目中的"点睛之笔",它照亮了读者一生奋斗的故事,并起到了主导作用。这就是Reader的优势。在短视频盛行、一些综艺节目以娱乐为先的时刻,太多的观众想通过观看这样的节目获得精神营养,并受到启发,觉得我们的世界是灿烂的。
它让我想起了如何重新理解文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中国古人讲文学的时候,总是把"文本"放在第一位,就是讲究"文心"在文学中的核心作用。文学之美是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影响的结果,使我们古典时代的"文学之心"传统被忽视。
《读者》第三季之后,我得到了一点启示:《读者》的整个节目其实是"文学心"来引导读者,而"读者"来激活"文学心"。所谓"文心",就是刘伟《书写心龙》中的"文心"——作为"天文""地球"和"人"融合世界"三大人才"的基本质感或情感模式的本质。
每个人都有一颗"文艺之心",即通过语言、语言找到人生的意义。《读者》给我的感觉是,突破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相对狭隘的定义,让文学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学之心"去,去哪里寻找文学的源头,让我们用"文学之心"感受文学的魅力。
突破"文学就是语言艺术"的传统界限,让审美文学回归更加开放的语言生活
《读书人》既有故事又有回忆,还有文学作品的朗读,还有文学作品的文字呈现,还有配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场关于奋斗者日常文学生活的秀。
随着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艺术的日益发展,文学的地位似乎在下降。但它在下降的同时,也在上升:文学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每一个生活奋斗者,用优美而无声的方式照亮他的人生道路。在新节目中,网友们被昵称为"麦帕西"朱振刚,原连庄"十年约"感动。对他们来说,种子似乎是最独特的话语,他们写在一片希望的田野里,为农业科技,为这片土地,为彼此最深切的爱。
这样,《读书人》突破了审美文学的狭隘局限,即文学不仅被视为审美艺术或美艺。它再现了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人们的语言生活。在这个概念上,《读者》悄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回应和改变,那就是回答人们关于文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的问题。它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的魅力。
它不再是满足文学的语言之美,而是文学心灵的表达
《读书人》并不满足于展现文学的语言之美,而是表现了"文学"一词在汉字传统中的原始含义,即作为"天文""地球"和"人"心脏融合的"文学之心"的表达。无论是科学家杨元熙,还是医生张定玉,还是校长张贵梅,他们都有一颗"文学之心",带着"文学之心"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通过阅读作品释放出自己的"文学之心",进而激活了通常隐藏在心底的"文字心"的观众。
《读者》第三季的文学题材选择更加多样化。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甚至非小说写作。在《读书人》第三季中,张贵梅给父母的家书是她自己创造的,是她自己一生的遗憾,也是父母的宠爱、遗憾。通读家书,她弥补了人生的不足,体现了她的孝顺。
在阅读越来越小众的时代,"读者"和普通大众形成了良好的化学效果,原因有很多。每个普通人都应该追求人生的境界,我们必须思考。一旦进入思考时间,他会用风格的语言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反思人生,反思人生。进入这个过程,他请求文学方面的帮助。阅读通过文学呈现他人的生活,分享其他生活经历,然后与其他生活经历交谈,形成美学家加达莫尔所说的"视觉的融合"。人们对不同时代的视野已经融合,使生命的意义更加多样、更加充实。
不管是谁,只要有一颗文学的心,你就是在过着文学生活,正在过着语言生活,正在用文学照亮你的人生道路。因为,每个人都有文学梦想,有文学头脑,都是文学爱好者,文学能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意义、价值、光明。
节目制作人董青曾表示,他希望未来《Reader》能成为一张辉煌的专辑,不仅录制文学,还录制时代,承担一种"再现"的作品。希望年轻人和大学生能够真正热爱《读书人》,全程细致入微地观看《读书人》,从中领悟文学在点亮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会长
摘自温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