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

作者:参小透

當我們發現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脫節,或者總是受到溫暖的傷害,或者經常感到孤立時,這些只是歸因於一個常見問題的事物的跡象:我們失去了在人群中的位置。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点",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

1

电影《系统破坏者》中的九岁女孩伯尼,小时候因为家庭创伤而患上躁狂症,而这个看似娇小的女孩却有着疯狂的破坏力。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

她有两张脸,一张是天使,一张是恶魔。在她的母亲和那些向她伸出友好之手的人面前,她和她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善良和甜美。

然而,她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样做的人是朋友,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人是敌人。在她的意识中,"其他人"为"我"服务。

孩子们的冰淇淋可以由她抢来享受,同学们不能开玩笑说她看错了字,看到妈妈的男朋友不好让他。

把它翻到她与"敌人"斗争的可怕一面:魔鬼。砸玻璃,砸凳子,打孩子,抢劫商店,歇斯底里地对每个人大喊大叫,疯狂地撕毁所有的规则和秩序。

她的关键是,她把自己看作一个中心,不知道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只是其中之一。

伯尼不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生活中,当我们总是叹息着不公正,充满抱怨时,本质上和本尼是一样的。抱怨工作不尽如人意,骂家人不体贴,生气的朋友不在乎。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批评的对象,却忘了看自己。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

2

社会社区由无数个人组成,每个人都需要沟通,协助和合作以维持纽带,以实现我们所生活的社区的稳定。

当伯尼认为她被家人、社会和世界抛弃了,没有归属感时,是她关上了门,把世界关上了。

如何应对本尼的心理危机?

回过头来,把"我是世界的中心"的想法变成"我只是这个社区的一员"。

首先,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但是这个小点群,在无数的"点"中。

第二,面对自己,踏入社区,从"别人会给我什么"到"我能给别人什么"。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

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认为,当自我接受、信任他人和对三部曲的贡献完成时,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痴迷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时,就会产生归属感。就像鱼在湖中游泳,鸟儿在树林里飞翔一样,归属感给人一种自由和轻松的感觉。

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必须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来获得。

3

归属感是通过内心实现的。

爱是通往归属感的途径。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一书中指出,爱的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主动活动,是需要练习的。像武术和绘画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

为什么"送人玫瑰手有香味"?你为什么乐于帮助别人?

正如法国大维恩·雨果所说:给予就是让人感到优越。爱的本质是给予,给予升华心灵,从而产生快乐。

美国百货公司大亨华纳·梅格(Warner Meg)将人们比作肥皂,"肥皂一旦使用,就会溶解甚至消失,但在两者之间,它会使洗涤变得肮脏。如果有不溶于水的肥皂,那就没用了。不懂得自我牺牲造福社会的人,只知道自己愿意自己做,就像肥皂一样不会消解。"

莎士比亚说:"我们生来就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照亮世界。

我们只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点",只有释放周围的光线,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归属感。

当我们爱别人时,温暖已经敲响了我们的门。

从“别人会给我什么”转化为“我能给他人什么”,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