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作者:半岛都市报

温家宝/半岛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刘笑人物/半岛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吴伟

灵魂回到大海三十年,蔚蓝的大海长日隐藏着想念。10月26日上午,青岛海葬(暨生态葬)隆重举行,在青岛殡仪馆举行公开仪式后,从八峡码头到指定海域举行了海祭仪式。青岛在全国是海葬的早期开始。据了解,从1991年10月31日起,青岛海共有24544人被埋葬。

当天上午8.m,公众仪式在青岛市殡仪馆隆重举行,死者家属的哀悼在祝酒、鲜花、释放、释放等方面举行。记者注意到,与一般的献祭相比,公开仪式充分践行绿色祭祀的概念,采用花圈、贡品等方式,依靠家人对亲人的思念。此外,活动还设置了吉祥鸽放生、锦鲤放生等环节,让这位小姐有了活生生的寄养。现场音乐的活动也改变了以往的哀悼形式,邀请乐队现场演奏,通过小提琴演奏等方式淡化悲伤的情绪,会错过延伸的感受。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公开仪式结束后,一家人乘大巴抵达八峡码头,上午10点.m出发,乘船20分钟到达指定海域,开始海祭仪式。海祭仪式现场同样简单庄重,一共送上纸莲花送哀悼,花瓣散落在海中,黄土五谷给亲人,想念亲人三鞠躬四连。11:00 返回结束整个公共海洋节仪式。

本次活动,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开展的一次绿色祭祀活动,也是到青岛市开展海葬(暨生态葬)30周年高潮的祭祀活动。

三十年前,青岛在国内较早就开始海葬。1991年10月31日,在低背哀悼中,北海舰队"天母山"登陆艇缓缓起航,150多名亲戚将55名亲戚的骨灰散落到海面上。这开启了青岛殡葬业绿色发展的新阶段,是青岛殡葬业改革和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全国殡葬业的一大变革。

三十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殡葬人的不懈努力下,青岛海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从规模化、单一集中的集体式大尺度海葬走向常态化、小规模化、个性化、"葬葬""祭祀"和多元模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青岛海葬已从原来当地居民主要覆盖全国,并与济南、潍坊、淄博、呼和浩特等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有24544名死人在青岛灵魂归海,挽救了130多亩土地。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h4>现场</h4>

<h4>放开和平的鸽子,献上"海洋之歌"玫瑰</h4>

10月26日上午7点.m,深秋,清晨温暖的阳光透过微风清凉,气氛平静,在青岛市殡仪馆海葬广场。在公开仪式开始之前还有一段时间,数十名家庭成员聚集在广场上参加仪式。人们看起来沉默不语,等待着仪式的开始,等待着与已故亲人再次说出自己的心声。

同一天,共有34个家庭参加了海上节日,以纪念45名遇难者。

8点钟,仪式正式开始。为了使仪式简单庄重,主办方设置了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设置都有意义。例如,在祭祀纪念环节,秘书向老人赠送了三杯酒:一杯老酒,温暖的感情;不同的祭祀代表不同的道德,但最終卻是死者的情感支持和活人的衷心祝福。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在公共纪念场所,还有花圈、舞蹈仪式、悼念、悼念、祭祀纪念、心祭纪念、放吉鸽、鲜花纪念、放放锦鲤链接、环形链接,让家庭有精神上的支持。发布锦鲤链接,每个家庭派了一名代表,将几尾锦鲤在发布池中发布。记者注意到,当鱼儿回到水中游泳时,许多家庭成员默默地看着他们,是对家人的告别,也是对生活的敬畏。当吉祥的鸽子飞翔时,人们的目光不禁跟随鸽子飞向天空,让鸽子们带着思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家属们的普遍认可。"我没想到组织者会给我们这么多心思。其中一位家属说,在青岛看到海葬30周年特别有意义。原本以为会是简单的仪式,但没想到来到现场发现,主办方都做了精心安排,不仅为每个家庭准备了统一的黄丝带、纸莲花、鲜花、手套等物品,还考虑到疫情对家庭的影响准备了口罩, 一次性雨衣,让它们感觉很温暖。

据了解,主办方做好了海上节庆典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家庭花卉部分中,每个家庭成员的手上都有一朵蓝紫色的玫瑰。这朵玫瑰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海洋之歌"。家人将《海之歌》献给亲人的海葬,是向选择海葬这种绿色丧葬仪式的人们致敬,比如一首唱给大海的歌一般洒得浪漫、无言以对。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h4>小提琴伴奏,音乐致敬</h4>

心脏的设计远不止于此。记者注意到,现场有一支四人乐队,包括打击乐器、键盘、吉他、小提琴等。在仪式开始之前,他们从垫子上开始演奏,"海啊故乡"等曲目的循环一直持续到主会场的尽头,除了中间的特定环节。

海祭仪式的小提琴独奏也是家人可以选择的绿海葬仪式,可以定制。现场表演的加入,改变了平凡的悲伤仪式,却让仪式有了温暖的怀旧基调。他们演奏了一首悲伤但不悲伤的歌,为死者的亲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活动结束后,记者还采访了负责小提琴演奏的小田(化名)。她穿着黑色的衣服,融入了气氛,像这样的节目,她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得到它。"时间不是固定的,有时一个月一两次,有时一个月几次或没有时间表。只要时间允许,我会把它捡起来。小田告诉记者,她是一名职业小提琴家,她有一支乐队,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演出,工作日程很紧凑。海祭是她身上一种特殊的工作安排,一开始会有心理上的顾虑,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尤其是了解了这些家庭的故事之后,她会发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所以每次她接到海祭仪式的邀请,只要事先没有其他工作安排,她都会被邀请来,认真完成任务。

为了做好海祭工作,还有很多员工在忙完工作后忙得不可开交。"海葬活动有利于减轻人们的丧葬负担,也是一种新的埋葬方式。要把海葬常态化、个性化、人性化做得更好,倡导公众越来越支持海葬和自然葬葬活动。青岛殡葬服务中心生态殡葬部副主任恒坤说。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h4>在海中指定海上节日,散布家乡的土壤</h4>

公开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乘坐大巴前往八峡码头。上午10点.m,两艘快艇从码头出发,直奔指定水域的海上仪式。

从青岛八峡码头乘船出发,沿青岛黄金海岸线一路向东南,穿过慢慢洒下的阳光,一路在湛蓝的海水中涌出白色的海浪,沐浴在湿咸咸的海风中,无尽的大海和蓝天。航行约20分钟,来到东经120度24分-26分钟,北纬36度00分-02分钟,这片蓝海面积不到11.1平方公里,是青岛指定的海葬区。

当驻扎在海边这一区域时,海鸥,这些海神,海的主人,或聚集起来,或三五节,不停地在桅杆上轻划划,时而温柔,时而盘旋,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徘徊,时而俯冲下水,有时飞入云中。北望桥、小渔山、八通、五四广场、麦岛、石老人...青岛海岸之美,都市魅力十足,西部是最具吸引力的新西海岸地区,俯瞰东南,是著名的"候鸟站"大公岛。

10点20分,船的笛声响起,海上仪式开始了。家人会从死者的家乡带到海边,让死者能感受到家乡亲人的思念,能找到回家的路;整个仪式只持续了大约10分钟,但每个家庭成员都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家庭的想法。

10:30,返回。在回家的路上,人们没有说话,我们默默地向心中的老人告别。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h4>"爱海"团队,推动三十年改革</h4>

"我必须再看一遍大海,才能看到宁静的大海和蓝天/我所需要的只是一艘高大的帆船和星星来引导它/舵转动,风在歌唱,白帆疾驰/海雾弥漫,黎明黎明/我必须再次看着大海才能感受到汹涌的潮汐腾/我无法拒绝/伴有白云飞舞的海风/海浪汹涌, 海浪飞溅,海鸥在哭泣/我必须再次看到大海,就像吉普赛人一样徘徊/像海鸥,像鲸鱼,海风令人毛骨悚然/听笑的同伴说轶事/当漫长的恶作剧结束/悄悄入睡时,好梦与你同在。"这是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John Macefield)的《海洋之爱》(Love of the Sea)。

在诗人眼中,大海是如此神秘,值得他一生追随和探索。在"海之恋人"的心中,海上生活是一种简单、愉悦的生活方式,大海本身无法抗拒巨大的吸引力。在青岛"爱海"团队的工作日记头版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仅是诗人的感受,我们更多的是"爱海"的感受,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整合成两个字,也就是我们的"感受"。在青岛,海葬队参加海葬的老人为"爱海之乡",称自己为"爱海"的队伍。

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念,这是一条很难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道路,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海葬,只是绿色殡葬改革的开始,30年来,青岛市的绿色殡葬发展以开展海葬为出发点,不断把绿色殡葬不断推进到深度,海葬、绿色礼仪扫荡、陆地自然葬等都在按序推进。三十年来,经过世代相传的殡葬人的不懈努力,青岛海葬从年轻迈出了成熟的一步,从默默无闻走向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h4>讲述故事</h4>

<h4>海洋是家,老一辈海洋科学家的愿望一直是</h4>

在海祭的家属中,一位半白发苍苍的老人显得非常兴奋。老人名叫沙英平,65岁。二十八年前,她的母亲去世了,等待着两年前去世的父亲,她的家人选择按照父母的意愿在海上埋葬。"终于得到了回报。我父母的遗愿是海葬,这次他们一起被埋葬,我们对这个仪式非常满意。"

沙英平说,她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53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鱼类研究工作。她的父亲沙雪坤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海洋研究,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海洋普查,从南到北穿越我们的海岸线,所以他最后的愿望是等到他老了再回到大海。

沙英萍的母亲对30年前青岛举行第一次海葬时发生的事件感到担忧,说她离开时,把骨灰撒在桥上。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所以我们已经等了28年了。我和父母终于可以一起出海了。沙英平也是一名海工,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三十年前,她听说了海葬,因为要举行海葬,或者他们的单位给了指定的时间划定海面。她还密切关注着事情的进展,从一年两次到一年几次,仪式越来越好,参与者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想在我身后这样做。

海葬的程序很简单,沙英平先到家长预约登记。由于疫情爆发,去年暂停了海葬。今年海葬恢复后,工作人员于今年3月10日将她叫回家并举行了铸海仪式,以完成两位老人的愿望。

她的父母选择了海葬,在她看来,这更方便。"我家今年买了一束花,去海边撒上海里。现在我有了孙子,我要带他说,'你太爷爷了,太像爷爷了,在海里看你,跑到海里去'看着孩子的背影,我会想起我的父亲一会儿,想着我的母亲一会儿。说起,沙英萍的眼泪止不住。

从今以后,看到海就想起你!30年来青岛海葬24544位故人

虽然沙英平的父亲是一名海工,整天出差不在家,但在沙英平的眼中,父亲一直把这个家庭记在心里。她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不能做任何繁重的工作。经常一家人下班后要依靠父亲的同事帮忙衬里,做一些繁重的工作,如打水、搬煤等。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她的父亲不能回家在黄岛种植梭鱼苗,整个夏天都呆在那里。"当时,他的旅行津贴是每天两分钱,我爸爸辛辛苦攒了70元,给我妈妈买了一件当时最贵、最流行的外套。她的父亲还会在海里清洗和干燥海藻,给她做一张海藻镊子床。又出差在石岛,当地生产的虾,虾皮很好,我爸爸会在当地买,在烤箱里晾干,带回来吃给他们吃。

"我现在想做很多事情。当骡子想起这是我父亲最爱吃的,当做酒汤时撒上一点月桂花,会想到那是我父亲的最爱......有时眼泪会情不自禁。她说,她的父母去了最想要的地方,她的家离海很近,守海每天都能和父母沟通,特别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