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80、90年代,香港唱歌的那帮人

作者:手机角度看世界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

20世纪50年代以前,来自上海海派的中国时代歌曲在香港很受欢迎,代表歌手如于秋霞,周琦,姚丽,李香兰,白光,吴伟银,张璐等歌手。在20世纪50年代,在高端夜总会表演的歌手演唱西方流行歌曲,并由音乐家(主要是菲律宾人)现场伴奏。當時,當地著名歌手對香港人來說更為熟悉,包括Joe Junior和Irene Ryder以及Teddy Robin。英文歌曲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在外来人群流以上的高水平娱乐场所的演唱,只有少数中国人拥有较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能够负担得起如此高水平的消费。

由于接触西方流行音乐,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组建自己的乐队,主要唱英语歌曲。著名乐队包括泰迪罗宾和花花公子,徐冠杰和莲花,陈仁和威胁(Joe Chen - 威胁),LooseRs(获胜者的前身)以及后来的新前调和Jade。20世纪70年代初,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为主,以陈美玲、陈秋霞等而闻名。

徐冠杰1974年的专辑《鬼马双星》开启了香港当代流行音乐界,1976年的经典《半磅八二》标志着香港粤语流行歌市场的正式形成。

50、80、90年代,香港唱歌的那帮人

80年代

19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香港音乐史上最辉煌、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之一。从徐冠杰、罗文、林子祥、陈百强、谭麒麟、张国荣、梅艳芳、王杰引领音乐产业潮流走向超越,张学友。有一大批优秀的歌手。1980年代的香港流行歌曲引用了许多日本歌曲和西方音乐,如音乐和愤怒,蓝调,民歌。由于日本歌曲更具时代感,歌曲的改编成为一种热潮。其中,以《追风之人》、《风继续吹》、《莫妮卡》等歌曲为代表。

50、80、90年代,香港唱歌的那帮人

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香港音乐进入巅峰,先是王杰领跑,其次是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福成四王和王飞、郑秀文等有势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前,香港流行歌手并不十分关注华语流行音乐,在此之前,香港的华语流行歌曲大多来自其他大中华地区,直到1990年代,当时以张学友刘德华为代表的四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市场,尝试华语流行音乐。其中最成功的是张学友,他的中文唱片《吻别》、《真爱新歌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让自己的事业达到了巅峰。在此期间,也是四王之一的刘德华,用《忘水》、《如果你是我的传奇》等歌曲席卷了整个中国地区。

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后,随着四王的逐渐淡出,进入新世纪,香港音乐界,只有谢伟峰、陈一勋等的辉煌出现。

50、80、90年代,香港唱歌的那帮人
50、80、90年代,香港唱歌的那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