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二维码,看陈强揭示广州塔为什么还有"小名"。

陈强
本世纪初还是杂草丛生的花城广场,广州塔一线,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已经是一家集名牌企业、寸金、广州为名副其实的新轴心。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重心一直在向东转移。从以前的"少南大厦,不算广州",到后来的北京路步行街,城东63层,到今天的珠江新城广州塔。广州市中轴线的变化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今,12公里长的天河路商圈和珠江新城已成为广州的新名片。这不仅是广州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区域样本",更凸显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的雄心壮志。
其中,1977年出生的陈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龄。十多年来,陈强一直参与广州新中轴线建设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使他的增长与城市的发展脉搏保持同步,而广州则为他的雄心壮志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
查看从点到线的新中心轴
"它比图纸更漂亮。
12月,陈强一直很忙,在海新沙亚运公园,近日在广东省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晚会。作为广州塔和海鑫沙的运营经理,陈强几乎没有停顿片刻,记者的采访不得不来回推跶。事实上,他不仅为这次改革开放的文学晚会保证了高质量的演出场地,也用自己奋斗的文字写下了改革开放进程的"中国梦"。
陈强出生于广东西部的一个农村。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小时候从农村出来,是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我国迎来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没有吸引数学家加入建筑业。"在那些日子里,人们认为最有前途和最受欢迎的行业是建筑和通信,我受到时代的启发。国家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展示那些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雄心壮志。"1999年,他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见证了广东的快速发展势头,怀着对家乡的强烈感情,陈强决定来广州,进驻广州建设集团工作。
直到2002年,工程项目管理仍然是建筑行业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审批流程非常复杂。因此,陈强开始探索自己的,对项目管理要求审批流程进行梳理,为建设项目绘制清晰的"路线图",以便更好地分阶段对项目的全过程建设,专业的管理服务。"现在看起来这些审批流程图很简单,但当时,我们正试图领先于广州同行。而正是这幅《路线图》,让他逐渐进入了广州新中轴线的建设。
在陈强看来,城市轴线一直是中国城市的重要规划理念。在广州,传统的中轴线由中山纪念堂、镇海楼等标志性建筑串联而成,见证了其2200年的建城历史。改革开放后,市中心逐渐向东移动,东南地区按计划规模发展。
"广州新中轴线的概念起源于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的建成;20世纪90年代末,珠江新城区重新规划,打造中轴商务区;到2001年,包括珠江新城在内的整个地区都计划稳定下来。
陈强还记得,他第一次踏上新轴线城市是在2004年左右,当时华城广场还是杂草丛生的地区,广州塔区比较偏僻,地下空间大多是两条车道,周边道路多为两车道,容易堵塞。"当时,没有人能想象这个地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看来,陈强真挚地叹了口气:"比图纸更美,超乎我们的想象。"
"小腰"是诗意的巧合
设计师把广州比作一个女孩
2004年初,广州新电视塔的建设正式启动。陈强的公司受委托成为总法律顾问团队,提供项目的整体规划,作为陈强的技术骨干自然成为团队成员之一。基于多年的经验,陈强为广州塔从设计招标到项目建设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陈强回忆说,新电视塔建设项目进入设计大赛阶段,开始为全世界招募设计,除了目前中标的用纤腰椭圆形塔体的"小腰"外,另外两个选项是金色方形塔,一个是旋转飞行椅。
"当所有这些作品有这么多选择时,你为什么放弃了另外两个选项?"今天,陈强谈起时间,眉毛依然飞扬。他告诉记者,其实另外两个方案也很有特色,"金正方塔"高1000米,比现在的广州塔高400米,建筑主体形状像一个金平的方形塔,工作简单严谨,内部利用率高;"最终,创新、经济、实用性、可实现性和文化理念等的结合,选择了目前的方法。
事实上,在广州塔正式完工之前,官方名称已经被称为广州电视观光塔,而且即将完工,表格的开头,公众已经给它起了个"牛奶名"。"我们真的不知道'小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陈强坦言,"小腰"其实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当时,荷兰设计师设计的广州塔就是把广州比作一个女孩,广州塔仿佛一个女孩的笑容。在他看来,这个名字也非常中国古典美。"白曦容易有诗云'樱花野蛮人嘴,柳树小腰',可以看出取名'小野蛮人腰'也是优雅的人。"陈强说。
2009年9月,受广州城市投资集团委托,广州日报策划并主办了"广州新地标名称请设"全球名称活动,最终从18万个有效名称中选出了"广州塔"名称。"'广州塔'这个名字显得客观大气,在一些庄严的场合比较合适,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
花城广场应该如何建设?
通过绿丝带成为珠江
在完成广州塔项目管理方案的准备后,陈强接手了"东塔"和"西塔"土地综合招标项目,以两个地标性建筑"找婆婆"。现在投资珠江新城似乎是明智的,但陈强承认"那是一段相对艰难的时期"。当时,受"非典"后遗症影响,"西塔"投资一度面临市场信心不足的局面。
在陈强看来,城市地标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让陈强不敢懈怠。如何"说服"开发商看好广州新中轴线的发展,愿意投资"西塔"和"东塔"?陈强主动向全国,特别是港澳台地区推广开发商。"重要的是要向他们展示广州的信心,珠江新城已经开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项目已经基本落地,等待建设。这让开发商知道,广州不是"空谈",而是政府部门率先恢复经济,从而消除了他们对广州经济发展的疑虑,也提升了珠江新城整体的商业价值。最后,"西塔"和"东塔"分别"承载"了"SARS"的后遗症和金融动荡的影响,成功找到了"婆婆"。
除了吸引投资外,该建筑的规划和建设还将影响该地区未来的"知名度"。陈强表示,广州中轴线不是一味追求效率,建设密集的高层建筑,而是将华城广场作为中心的新中轴线变成一条绿丝带,在珠江中飞扬。2005年9月,陈强接手了华诚广场的设计招投标。"当时,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在中国是罕见的,但我们选择以创新的面向未来的理念开辟地下空间。他们还"打开"了该地区办公室和购物中心的大门,使大楼的地下室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地下空间的整体建设中,华城广场还预留了4~5组下沉广场,使地面绿地与地下空间相连接。"自然光可以穿透地面,使人们在地面上旅行更加舒适。
"当我刚开始工作时,我最想的是我所学到的东西,锻炼和提高我的能力。陈强坦言,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参与到整个广州城市发展的命脉建设中来。但现在,他可以自豪地介绍,他参与建设的新中轴线建筑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城广场地下空间也是全国最大的一次性地下空间开发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条中轴线是世界上少有的长中心轴之一,既反映了广州的历史,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蓬勃发展的形象。"
文/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沈辉、叶碧君
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罗昌伟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剑峰、罗长伟
奋斗者
广东湛江,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电气技术专业。广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党委秘书长兼董事长,负责华城广场、海新沙、广州塔等新中轴线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招投标、建设施工、招商、运营管理。
2004年,开始参与广州新中轴线的建设。
2008年1月加入广州市建投集团有限公司。
自2014年1月起担任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秘书长。
自2017年9月至今,他担任广州市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国家发展使我们能够发展我们的雄心壮志"
"在那些日子里,人们认为最有前途和最受欢迎的行业是建筑和通信,我受到时代的启发。国家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展示那些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雄心壮志。"
"当时,地下空间的概念,特别是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在中国还是非常罕见的,但我们选择带着面向未来的创新理念去探索地下空间。
陈强
挣扎的基色
云山汇聚珍珠水
打造宜居花城
建设一座城市不是一天之力,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人类的自然选择。不同的自然条件将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环境,两者在悠久的历史中共同支撑着一座城市的气质。正是珠江沿岸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广州千禧年商人的生命和力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在建40年,老城区历史悠久,新区商业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城轴线架起了广州的骨干。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天河区的规模逐渐变色,六届运动会场馆天河体育中心周边新建了一批住宅区,但城市的新中轴线靠近珠江一侧的珠江新城也属于城市郊区。1987年,广州开始规划城市城市体系,一些专家学者提出规划应着眼于自然资源,现有基础和新机遇,提出建立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体系,沿珠江成群向东、向南发展的空间格局。
1997年,珠江新城区恢复规划,新计划以中轴线为基础建立商业区。然而,珠江新城真正"腾飞"还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西塔和富力中心等大型建筑,为人们所熟知,从那时起就被正式提出。
如今,广州市新中轴线在珠江南北以广州塔为龙头,华城广场拥有广州大剧院、省级博物馆、市图书馆、全市第二少年宫;
今年2月,《广州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的目标是打造美丽宜居的花城、充满活力的全球城市,打造可见山、看水、云山珍珠水城。其中,城市新中轴线位于中央传统和现代城市风情区。
大事记:
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落成,广州开始规划市级城市体系。
1997年 - 珠江新城沿线恢复规划,以中心轴线为基础新建商业区。
2001年 - 包括珠江新城在内的整个地区的规划趋于稳定。之后,花城广场在新的中心轴线上进行了优化。
2018年2月——广州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建设一座有可见山、可见水、珠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