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入“云端”也更接地气 以农为媒“朋友圈”不断扩大——第28届中国杨凌农高会观察

新华社西安10月26日电:飞入"云"也更接地气 以农业为媒介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第28届中国杨凌农高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陈晨、张斌、辛玉如

重要事件飞入"云彩",既有"高大上"的成绩展示,又接地气的科普讲座,农科城的国际化模式越来越饱满......26日下午,第2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在陕西省杨凌市闭幕。

作为中国规模大、影响力大的农业科技展,素有"农业奥运"之称的杨凌农上流社会,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线上线下融合会更精彩

最近,中国发生了多起地方性疫情,给召开本届农业高层会议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疫情,农高将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组织会议,让展会通过"云"走向千家万户。

知名演员在线推广,育种专家现场走访,网络人才生活与商品...22日,本届农高会开幕当天,网络媒体掀起了一波"直播"的响声相当高涨。

"我们邀请网络专家和企业代表在农业高层会议上联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科技最新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农业上流社会在线推广活动负责人陈启辉说。据介绍,本届农业高层会议相关话题网络传播近7亿次,实现网上交易2.39亿元。

同时,2021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2021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一些重量级活动也在网上开展。来自19个国家的94位知名学者,聚焦数字农村与现代农业发展、播种和粮食安全问题,在线分享经验,畅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高端论坛'云直播'突破时空限制,观众明显增加。本届农业高层会议期间,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国内外多个培训基地也实现了"云揭开面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外事办公室主任马静说。

"农业奥运"足够迷人

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立8个展区和2100个标准展位,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全面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展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和新体验。

在农业上流社会现代农业装备展区,智能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座无虚席:一分钟可移植一棵树,每天可种植700多棵树;

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肩负着支持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使命。在农业高层会议上,一批科技意识浓厚的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亮相,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图景一目了然。

"数字农业系统将农业物联网设备放置在田间,收集气象、土壤、病虫害等实时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实现智能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深圳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李超表示,数字化赋能后,农业生产从"经验"向"科技靠本"的飞跃,也更具吸引力,对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进入农业。

农业"高高"的成就,彰显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接地气的科普讲座开启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本届农业高层会议"百人专家服务团"上,来自西北农林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向农民传授了科学的种植育种、病虫害防治知识,并受到一致好评。

中国农业科学城正日益成为国际化的典范

与往年相比,本届农业高旨突出了国际合作的一体化要素。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培训示范基地的主体项目,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22日上午在杨凌正式启用。

据介绍,交流中心负责教育培训、会议展览、文化交流等多重功能。它的建成和开放将为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提供核心支撑和条件,为深化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深化现代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优质高效的平台。

虽然受疫情影响,部分线下交流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但在"云端"、上合组织国家间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并未按下暂停键。马静说,到目前为止,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已经开展了12次在线培训,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农业官员、科研人员共1万余人接受了培训。我国农科城"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化模式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