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到企业里

作者:金台资讯

近日,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江西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产品"永磁磁悬浮技术工程示范线——红轨"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的目光。

"与地铁和轻轨相比,红轨具有建设运营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审批门槛低等优点,适应各种客货运输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江西理工大学教师刘洪恩介绍了它。

今年5月,学校与江西省兴国县签署合作协议,同意在"红道"领域成果转化开展深度合作。

"围绕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城市学校建设创新转型高地,100名博士教授入百家企业,召开科技成果专题会议,让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插上'翅膀',飞越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江西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杨斌说。

高校是江西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在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近年来,江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但在中药制造的核心环节存在瓶颈,即"药品转移"。这不仅是江西的痛点,也是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痛点。

江西中医药大学历经十余年,历经一天研究、调研,终于在中药精细化制造上取得了突破。

"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制造过程也非常复杂,如何在制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药物的功效,关系到药物的质量。提取、浓缩、干燥、杀菌四大制造单元,我们每一个都破烂不堪,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终目标是创造好的医药。"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吴振峰说。

项目做企业,写论文产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解决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核心技术,服务整个行业,最终服务国家战略。沿着这条思路,江西中医药大学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

"去年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前方的道路还很长,方向已经基本确定,即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努力解决企业痛点的同时,推动行业发展。"吴振峰说。

加大高校科技创新力度,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长期以来,江西省高校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协同创新成果。由南昌大学牵头的江西省绿色食品生产教育联盟是成功的典范。

该校为企业在联盟研发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创新与应用的南酸产业化需求,去年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盟成立后,沟通成本有所降低,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贴近市场前沿,贴近学科前沿,科研成果和服务企业、服务业。"该联盟负责人、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陈军说。

近年来,江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稳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零突破。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学术创新与智能化项目,以及年轻的长江学者。

2015年以来,江西省高校获省级以上科技奖348项,首批完成单位国家级奖励8项。江西省高校颁发的科技奖比例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38.3%上升到2019年的66.9%。

虽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创新工作"供需脱节"和"供需失衡",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移和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中企合作平台,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保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进一步调动高校科技人员参与高校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立霞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