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见证人——时代的记录者

您知道世界上第一次截肢和再植手术是在哪里成功的吗?请看今天的记录报告...

1963年是我国手外科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世界上第一例截肢再植手术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实施。

1963年1月2日,27岁的上海机床钢厂工人王树柏的右手掌从手腕的一英寸处完全压碎。陈忠伟、钱云清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了七个半小时的手术,使王健林骨折的右手苏醒过来。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忠伟(右)和钱云清(中)成功进行手拆复手术

六个月后,当时的卫生部从一份内部报告中得知了这一消息。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卫生部报告?因为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断手只是连接,活着,但不能说真正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恢复功能。到1963年7月,王的手接管了上半年。经过功能康复锻炼后,他的手不仅可以携带重物,还可以写字。这意味着手部分离和重新参与取得了圆满成功。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钱新忠(右)专程到医院探望成功手部骨折的王某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钱新忠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飞往上海。他特邀了一流的骨科专家和损伤专家到上海进行现场检查。有一种方法是"看是真的,听的是假的",老专家详细听取了陈忠伟的报告,然后检查了病人,测试功能,特别是仔细看了手术前拍摄的照片。随后,卫生部向新闻界宣布了结果,称截肢和重新种植的成功"是医学界原子弹的爆炸"。

中国第一份关于截肢和再植的国际报告震惊了中外,翻开了世界外科史上新的一页。在此之前,国内外截肢再植的实验研究已经探索了60多年,虽然在动物实验方面不乏成功经验,但临床实践的成功是极其罕见的。我国截肢再植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显示了医务人员在神经内科、血管科等显微外科领域的卓越技能,而且在创伤治疗原理、截肢绝缘、抗感染、抗肿瘤、抗损伤、抗肿瘤、抗损伤 防水和抗凝。

鉴于截肢成功的重要临床价值和深厚的科技含量,从8月到10月,《健康日报》对截肢和再植手术给予了高强度的持续关注,患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精湛的医疗功底,邀请权威专家分析成功手术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成果, 发表社论,开放专栏,连续和多方面的报告,关于这一重大临床研究进展。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健康杂志,1963年8月7日

健康报纸于1963年8月7日全文报道了此事。除了新华社,"同样被移交的王晖写道,"感谢党让我的断手复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璇撰写了《中国医学界的一件大事》,并发表了社论《光辉的榜样》,并附有图片。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1963年8月10日版《健康杂志》

同年8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会见了上海市第六医院摔断手的优秀医生。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们在中国外科手术方面完成了创造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健康》8月10日对此进行了报道,当天还发表了卫生部副部长张凯的文章《重大成就,丰收可可》。"

1963年8月21日至28日,《卫生日报》开设了"向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学习"系列专栏,报道江苏、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的医院召开座谈会,讨论如何向上海第六医院学习。

8月31日,卫生部发布通知,号召全国医护人员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学习,并公布了郭沫若的手印《断腕重生》。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郭沫若"断腕重生"手印

10月13日报道称,中国出席第20届国际外科大会宣读了《断手再植》等4篇论文,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的关注,称赞断手再植手术做得好,作为人类截肢和再植手术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第一次截肢再植的成功,是我国手外科手术的首次腾飞,也为我国的外科技术开创了显微外科的新时代。《健康报》对于本次重大科研成果的权威解读、高端评论、全神贯注,首次占据医学科技报道的"高点",充分体现了《健康报》在医学科技报告中依托的丰富专家资源,及时跟进临床研究的重大进展优势和特点。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温家宝:卫生记者谭家才撰写并组织

编辑:徐炳南 张方飞

审核: S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90年·见证 |“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