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忆:清华园里的建筑

作者:澎湃新闻

编者按:

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副主任,阿依《雨与雨北水木清华》一书重印,从北京大学红楼清华工业厅,他讲述了两位大师对高等院校的典故。我们邀请艾未未大声朗读一段关于清华建筑的文章,并将本节内容发布如下。

阿忆:清华园里的建筑

清华大学

清华的四栋楼,高大豪华,一百多年前,北京几乎没有类似的建筑可以与之相比。被西式建筑所环绕,清华的同方部朴实破旧。"同一方"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聚会的地方"。"同一方"一词取自儒家杰作《礼仪书》。在20世纪20年代,当儒家精神受到质疑时,其伟大的哲学有时可能成为国家软弱的替罪羊。即使在"打倒洞店"之后,同一部仍然是每年农历8月27日牺牲洞的地方。

一边是西方足球联赛,而孔贤的纪念仪式,这就是清华的特色。

当时,清华同学在课堂上不是按铃,而是按铃。每到学一小时,工人们就会走出宜春院,爬上荷花池东边的小山坡,敲响巨大的铜钟。在清华大学早期毕业生的记忆中,钟声远在远方,钟表不是现在的样子,它是绿色斑驳的,挂在白色的钟吧里。

两百多年前,乾隆要求工程师用石条包围万泉庄的活水,修建排水渠。半个世纪前,它曾经自由奔跑,现在石桥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样子了,桥下的河床很深。河对岸是清华二世,它见证了一百年来这里发生的一切。

长期以来,清华公园和北京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学生进入城市时只能乘坐驴或驴车,但乘坐穿梭巴士除外,该巴士每天往返一次。因此,学生们一进入清华,就与世隔绝,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桃子世界。在那些日子里,人力车是奢侈品,但清华教授的月薪是400银,相当于今天的4万元。当时,外国汽车在学校门口等着,就像今天的出租车在高端酒店外排队一样。

1915年,梁士秋进入清华大学。他将清华公园通往西直门城市大厦的道路描述为一条日落道路,两侧是纯粹的乡村风光,与今天连接海淀区和西城区的快车道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清华公园都很安静和放松,因为它远离城市的喧嚣。清华公园因其特有的美感,成为清华学生生活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1930年考入清华外国语系(原西方文学系),1935年在德国学习,1946年回京十年。在清华元国学院导师陈洋基的推荐下,纪彪在北京大学任教,并成立了东语系。不过,吉延林也想到了清华,每当沿着梁世秋写给清华的古路走下去,心中总有难以形容的幸福。"清华的四年是我生命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他在《清华歌》中写道。

"每当冬天开始,春天的信息,在清华公园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太阳似乎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这里的草从融化的雪中探出头来,我们知道春天已经悄然降临。没过多久,园子里就开满了鲜花,形成了一座花山,一片花海。又一眨眼,我听到了花园的声音,莲花的香味溢了出来。等到蜻蜓的声音褪去,莲花枯萎,红叶代替红花......直到红叶落下,雪渐渐飘落,花园变成了一块银色的玉石塑料。"现在冬天到了,春天会不会很遥远?"我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大声朗读一本书

阿忆:清华园里的建筑

《清华北水木雨》

Ai/写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9月

这本书从北大学红楼、清华工业会堂开始讲述,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日时期的西南大风骤雨,内战时期的部队游戏,故事有主人,有学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