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笔下支离破碎的“美国梦”

作者:文汇网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笔下支离破碎的“美国梦”

威利·洛曼(Willie Loman)是一名西装革履、戴着帽子的推销员,他手里拿着两个大盒子,慢慢地走进舞台,他体面的外表和烦躁不安的语气越来越靠近观众......亚瑟·米勒的经典剧《推销员之死》热火朝天,最近在上海戏剧艺术中心上演,由陆亮、宋一宁主演,有多火爆?本轮的所有14场演出均已售罄。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系的郭晨子教授认为,人们今天将如何评价亚瑟·米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娱乐热潮席卷而来的时代,而亚瑟·米勒有些无聊、俏皮的剧作家时代似乎与今天的戏剧潮流有点格格不入。写现实有时会造成巨大的困境,我们身处现实中,那么我们是否没有足够的智慧,从内心、精神和距离来看待我们当下的生活?"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笔下支离破碎的“美国梦”

在亚瑟·米勒近80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批评美国社会的辛辣戏剧经典,因此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剧作家。

无论是《推销员之死》还是《塞勒姆的女巫》,亚瑟·米勒总是在尝试不同风格的工作。高中毕业后,他不能学习,上班,当卡车司机,做过各种行业,在生活底层有广泛的经验。他的兴趣一直都在社会上,他的作品带有新闻纪录片报道的影子。

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曾经评论过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称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中有一个父亲的形象。这反映在《推销员之死》中。

《推销员之死》由亚瑟·米勒于1949年编剧,同年他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和纽约电影演员奖。它讲述了美国推销员威利·洛曼(Willie Loman)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去世前24小时的故事。在他的巅峰时期,他是可靠和社交的;他的妻子琳达(Linda)负责家务,他的两个儿子比夫(Biff)和快乐让他感到自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好运似乎正在离开他,他的生活逐渐失控......该剧将威利的青春荣耀与当下的孤独穿插在一起,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的"美国梦"与小人物的困境的破碎。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笔下支离破碎的“美国梦”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道德上有缺陷,充满谎言,甚至不让他的孩子说话。他不想听到真相,他总是想活在梦里。但亚瑟·米勒说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不会让我的剧本看到一点希望",他在写人们对成功的内疚和对失败的恐惧方面非常成功。

三大话剧奖《推销员之死》由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制作,美国著名编剧亚瑟·米勒巅峰作品,由田弘毅重新翻译剧本,上海戏剧艺术中心导演林毅,石玲作曲,周羚羊担任舞台设计,演员吕亮、宋一宁、韩秀义、顾鑫、张鑫、 蓝海蒙、刘鹏等主演。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笔下支离破碎的“美国梦”

过去,《推销员之死》的舞台设计侧重于"宅男"形象的表演,在这部剧中已经成为虚幻,正如英雄威利·洛曼(Willie Loman)一直在要求却没有"成功"。为了让观众进入威利的内心世界,消除障碍,模糊界限,用镜头感改造舞台灯光,在观众面前呈现威利·洛曼所看到和思考的东西。设计遵循剧本中描述的时间现实设计,从细节上区分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感觉,例如1920年代美国男士的带丝袜的中长裤到1950年代的阔腿人字拖西装裤。

饰演威利·洛曼的陆亮,40年前就读过剧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对亚瑟·米勒所反映的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态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

影片由上海戏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伟伟

编辑:蒋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