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作者:澎湃新闻

记者 薛谦

2021年5月22日,位于上海新空间UCCA Edge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上海正式揭幕,向公众敞开大门,并开启了"波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聚焦中国艺术融入全球当代艺术格局的历史时刻, 试图审视上海城市的快速变化和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展览汇集了2000年前后2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和近期作品。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展会现场

作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上海的新场馆,UCCA Edge位于静安区曲阜路地铁站上层屋顶的办公楼内,走出地铁站,可以看到通往艺术画廊空间的自动扶梯。站在自动扶梯上,记者看到了一个形状像汽车的装置,这是奥地利艺术家欧文·沃尔姆(Owen Worm)的一件名为"UFO"的作品,他认为"汽车"是当代社会的完美体现,作品的名字构成了UCA Edge在上海着陆的隐喻。博物馆位于繁华的市中心,这种与城市的紧密联系直接反映在开幕展览"波浪之城:世纪之交和上海的艺术"中。本次展览由UCCA主任田宇策划,汇集了2000年前后2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和近期作品。

2000年前后,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积极组织,一系列促进艺术传播、增强艺术影响力的展览在上海兴起,上海即将成为国际大都市,反映和拓展实验艺术呈现的可能性。从工厂仓库到公共艺术画廊,从尚未开放的购物中心到重大国际峰会的开幕式,新艺术已经在整个上海扎根。今天,《海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将自己置身于城市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呈现有助于形成当时上海独特艺术生态的重要作品,审视了上海城市的变化和当代艺术的发展, 以及与反映上海当前全球化的作品的对话。

2000上海双年展

艺术家黄永轩的装置作品《沙岸,河岸之沙》(2000)再现了1923年汇丰银行上海外滩总部的外观。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上,这个慢慢倒塌的巨大沙雕占据了上海美术馆的中央大厅,这是上海双年展的主要展览场地。二十一年后,该装置的重建可以追溯到世纪之交的上海,并重新审视了当今社会背景下时间和力量的不断流动。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黄永轩,《沙岸,岸沙》,2000年,砂,水泥,350×600×430厘米。收藏当代文学博物馆,感谢沈源。"海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边缘,2021

在本次展览中,许多作品都出现在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田宇在开幕式上介绍,世纪之交在上海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开始理解和想象自己是全球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这是上海双年展由中外策划者组成的策划团队,也有不少外国艺术家在中国首次亮相。同时,艺术家们推出了双年展的一系列"周边展览",展现了自发精神,而散布在城市角落的艺术家工作室则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生态。

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城市实验室"单元中,建筑师张永和展出了《新上海龙屋》,在此作品的基础上,结合UCCA Edge展览空间,打造出"5×11米生活"的新作品,与上海典型生活空间的真实比例。在这个空间里,张永和规划了一座四面墙、一个小院子的小房子,以一般家居地图的形式呈现,让人们去想象和质疑这样一个空间的可能性,思考什么是城市生活。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张永和,5×11米,2021.2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何云昌、丁毅的作品出现在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周边展览"不合作之路"中,为当时的艺术景观提供了线索和补充。贺云昌将息息相关的上海市的命运,苏州河作为自己演出的现场,在苏州河下游取10吨水到上游5公里,再把10吨水回河,让10吨水回流5公里。在这种西西弗斯式的劳动中,艺术家将身体的痛苦与河流和城市历史融为一体。丁毅的三幅画《十个标志》(2000年)追溯了他在苏州河上的工作室看到的繁华城市。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何云昌,《上海水》,2000年,行为表现照片,126×180厘米,日期:2000年11月3日,地点:上海苏州河 工艺:何云昌将10吨水从苏州河下游取回5公里上游,然后倒回10吨水回河中——让10吨水回流5公里。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丁毅的作品将在2021年UCCA边缘展览"海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展出。

世纪之交的渴望和焦虑

千禧年标志着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艺术家的创作涵盖了多种媒介,并探索了作品的物质和质量大小,以应对人类进入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所产生的好奇心,恐惧,焦虑和期望。走进四楼展厅,记者们看到了一小片迷宫,蓝色的灯光传达着世纪之交的复杂情感。艺术家胡洁明的《1999-2000年的传奇》最初于2001年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从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中收集了尽可能多的图像信息,这些信息信息可以在世纪之交的24小时内在中国接收,制作了半透明的Filin电影,形成了一个信息矩阵,暗示了对信息社会和技术乌托邦的思考。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胡杰明《1999-2000年的传奇》,2000年

在此期间,艺术家们使用手头的不同媒体来表达共同的感受。杨福东和李在寅(韩国)从当时东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卡拉OK文化中汲取灵感,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寻求立足点和情感共鸣。安德烈·古斯基(Andrei Gusky)的照片《上海》聚焦于当时上海新建成的地标之一——金茂大厦,聚焦于上海新落成的地标之一金茂大厦,但在壮观的风景中,个体是微不足道的。张培力的多屏画面《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1999)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唱出《生日快乐》这首歌,揭示了乌托邦的意义。张恩立在画中从自由流动的表现主义到内向在日常事物中的自我探索和文化思维。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安德烈·古斯基,上海,2000年,喷墨印刷,308×205×6.2厘米。摄影:Artist,VG Bild-Kunst和Schbudt Margus Gallery提供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杨福东,《天、天、茉莉、茉莉》,2002年,3频彩色音频影像,18分钟,音乐——林迪、苏勇。"海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边缘,2021

"城市剧院"在城市中暂停

欧文·沃尔姆(Owen Worm)的装置作品《UFO》位于画廊外,作为UCCA户外展览项目"城市剧院:喜剧四幕"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和人群互动,表达了UCCA与城市联系的另一种方式。

"城市剧院:喜剧四号"的灵感来自古希腊圆形剧场。"剧院"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Theatron,意思是"一个观看的地方"。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灿烂戏剧文明。作为当时人们聚集活动的中心,圆形剧场在上演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戏剧的同时,也起到了凝聚人民精神、助力文化交流的作用。受古希腊圆形剧场的形式、功能和影响的启发,《城市剧场:喜剧四幕》以UCCA Edge的建筑特色为切入点,邀请艺术家在四楼的环形户外露台上练习艺术,并建造一个"城市剧院",该剧院正在城市结构中穿插并悬挂在城市上空。

曹飞的作品《人民城市的诞生》以独特的方式将图像与现实景观相结合。在作品中,透过城市景观,却是游戏般的虚拟城市,而当观景窗移开视野时,可以看到东侧博物馆露台前的新旧城市景观。这件以场地为基础的作品也展示了曹飞对城市现实和超现实方面的长期兴趣。在南露台上,黄的装置作品"Flash Exercises"使用从半透明的亚克力装置中伸出的软管来象征都市人闪闪发光的眼睛,而在露天的西侧,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日本艺术家Satoshi Saimoto根据美国工人阶级经常光顾的酒吧建造了"天气酒吧", 使用两个视频作为"天气预报"插入屏幕上的体育频道节目。在视频中,笹本晃动了一张体面而荒谬的广播地图,将天气改变自然气候和身体变化为一体,难以区分内外的真假。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天气吧"(静止帧),2021年。

聚焦当代艺术的“激浪之城”,尤伦斯上海新空间首展

户外展览项目

作为"嵌入"城市的艺术画廊,UCCA Edge正试图在户外露台项目中通过公共艺术激活城市空间,改变传统画廊的单向视角。

"海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将于2021年5月22日至7月11日举行。

责任编辑:卢斯嘉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