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如果不是因为蒙古西征,也许在国人心中就没存在感,只知道这一个中亚国家,仅此而已。殊不知,花剌子模是一个大国,与蒙古帝国几乎同一时间崛起,后者是赢家。
成吉思汗为何西征花剌子模?按照《元史》说法是,花剌子模君王摩诃末不知天高地厚,又贪婪钱财,不但杀了蒙古的商团,劫掠货物,还羞辱成吉思汗派来的使者,惹怒了蒙古人。
《元史》说法一定准确吗?答案是未必,纵观蒙古崛起过程,成吉思汗羞辱别国的做法并不少见。例如,成吉思汗追击乃蛮人,就随意闯入西夏境内。
攻打西夏时,蒙古也是没啥理由。西夏臣服后,帮助蒙古打金国、协助蒙古大军西征,后因国力吃不消,西夏消极应对。成吉思汗也不“体谅”别人的困难,继续打西夏,后则将其灭亡,都城夷为平地。
蒙古帝国、花剌子模同时崛起,注定难以共存,因为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对蒙古而言具有某种必然性。
蒙古是一个草原帝国,由众多部落组成,贵族力量相当强大,一旦停止战斗,停止扩张的脚步,就很容易出现内斗。很简单一个道理,帝国建立后,君主强化个人权力与贵族权势显赫,本身就是一个矛盾,难以解决。
都说花剌子模羞辱蒙古人,殊不知成吉思汗先羞辱花剌子模,丝毫不给刚崛起的摩诃末面子。海尔罕洗劫商团,摩诃末偏袒海尔罕,还羞辱蒙古使者,是对成吉思汗的回应。
根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人在追击乃蛮余部时,就跟花剌子模有摩擦,但没有打起来。接着,成吉思汗派人送来一封信,希望“和好”,攻陷太平。
史载:“知君势之强,君国之大。我知君统治大地之一广土,我深愿与君修好。我之视君,犹爱子也。”
成吉思汗先肯定摩诃末的功绩,说他统治了广大地区,花剌子模的疆域辽阔,愿意与他维持友好关系。但是,成吉思汗却以“父亲”自居,把摩诃末当“儿子”对待,谁能受得了?
石敬瑭是契丹的“儿皇帝”,刘豫是金国的“子皇帝”,都令人不齿。刘豫一直都夹着尾巴做人;但石重贵不服气,与契丹叫板,经常打仗,不愿意受屈辱。
花剌子模,疆域面积辽阔,比后晋、“伪齐”强几个档次。再则,摩诃末东征西讨,横扫中亚各方势力,被誉为“亚历山大”第二,岂能当成吉思汗的“儿子”。
可以说,成吉思汗先挑衅摩诃末,后者才羞辱使团。当然,这些挑衅只是战斗的借口而已,并非根本原因。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是蒙古对外扩张的必然,否则自己就内乱。
抛开其他贵族因素不说,就成吉思汗4个儿子的利益分配,就足以让成吉思汗伤透脑筋。
术赤“不速之客”的血缘关系,让4兄弟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甚至到了拔刀相见的地步。
按照幼子守灶,拖雷可以接管成吉思汗的家业,以及绝大多数兵马。老三窝阔台则明确指定为蒙古帝国的接班人,此后蒙古大汗的位置,也是窝阔台家族接班。
老大术赤、老二察合台,如何分配呢?他们也需要领地,成吉思汗必须为这两个儿子找到一块土地,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汗国。
如何给儿子找领地,成吉思汗很头疼。蒙古草原已经饱和,东部分给自己几个弟弟,是为“东道诸王”。辽东则是耶律家族、石抹家族这些加盟者;漠南则由木华黎家族负责;漠北是幼子拖雷,也分不了。
蒙古草原统一,这点没错,问题是谁来管理,如何管理?这才是难题,谁都希望得到好处。如此,成吉思汗只能把目标对准蒙古草原以外的地方,让勋贵们有自己的“产业”。
对草原帝国而言,想要继续扩张,有两个方向选择。第一,南下中原,夺取农耕区,养活更多人口,然后给这些贵族官职。第二,西征夺取中亚,控制丝绸之路枢纽,获取商业利益。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也要从两个方向突破。1211年,成吉思汗南下,在野狐岭击败金国主力,并进入山西、河北、山东,夺取众多州县,开启了南征序幕。
1215年之后,成吉思汗把主力从金国调出来,让木华黎率2万人经营漠南、华北,然后筹划西征。为何不继续打金国,夺取中原呢?成吉思汗有自己考虑。
成吉思汗看来,攻灭花剌子模,比南征金国更加有效。不是花剌子模比金国更加富裕,而是花剌子模更加容易打,蒙古的损失更小,还能控制丝绸之路,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资金支持。
金国打不赢蒙古,这点没啥疑问,但蒙古想要灭亡金国,也不容易。金国建立一百多年,封建化程度很高,战争动员能力很强。如果不是金宣宗糟糕的“北失南补”作战,彻底惹恼了南宋,还伤及元气,后面窝阔台能否灭金很难说。
攻打金国,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蒙古耗不起。蒙古的优势是速战速决,快速消灭对手有生力量。一旦金国凝聚起来,与蒙古拉锯战,只能两败俱伤。
蒙古强大,是因为成吉思汗在,第一代创业者很能打。成吉思汗老了,儿子之间矛盾很深。如果成吉思汗不幸病逝,蒙古大军又陷入中原泥潭,估计蒙古帝国也就到此为止了,兄弟间的攻杀,几乎不能避免。
相对金国而言,灭亡花剌子模就容易多了。为何呢?很简单,花剌子模是一个联盟式的国家,是一个超级“大杂烩”,内部矛盾众多,派系林立,蒙古还没西征之前,花剌子模就陷入内战边缘。
花剌子模,一直都扮演中亚强国附庸的角色,前不久还是西辽的附属。如果不是因为屈出律这位入赘者篡权,西辽依旧控制中亚,摩诃末一点机会都没有。
花剌子模本族人不多,康里人、突厥人、葛逻禄人居多,还有不少的契丹人,以及畏兀儿人,彼此不是一条心。例如,以太后为首的康里人集团,就极力排挤打击大孙子札兰丁,因为札兰丁的母亲是突厥人,不是一个阵营。
摩诃末为何把都城从玉龙杰赤迁到撒儿马罕,就是要弱化太后的影响力。太后则想另组建朝廷,与儿子、孙子抗衡。不巧的是,镇守花剌子模东部,与蒙古直接抗衡的,就是康里人。
花剌子模最大的问题,是没能完成内部势力整合,所谓的40万大军,压根就无法聚集起来。蒙古人对情报的重视,远超人们想象,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虚弱很了解,也有把握快速获胜,拿下中亚。
1217年,蒙古西征,先灭亡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正式攻打花剌子模,摩诃末毫无招架之力。灭亡整个花剌子模的过程,没见花剌子模出来野外决战,没有一支像样的机动军团。
从1219年交战,到1222年成吉思汗撤兵,花剌子模主动迎战蒙古骑兵主力的战斗,一场都没有。八鲁湾之战,札兰丁也是无奈选择决战,对手还是失吉忽秃忽这位文官率领的蒙古偏师3万人。印度河之战,札兰丁被追击后,绝地反击,也是惨败。
更有意思的是,札兰丁的这些战斗,是在摩诃末病逝之后,花剌子模已经被蒙古骑兵打垮,乱成一锅粥。蒙古西征,攻打花剌子模之初,对方没啥抵抗,都是固守城池,不互增援,被各个击破。
1222年,随着札兰丁逃到德里苏丹边境,花剌子模名存实亡。接着,蒙古班师回草原,策划灭亡西夏。2年后,札兰丁重新回到花剌子模,也只是小打小闹而已,蒙古都懒得理他。1231年,窝阔台派绰儿马罕率3万骑兵西征,灭札兰丁。
攻打花剌子模,对成吉思汗而言更划算,蒙古得到了中亚,控制了丝绸之路的枢纽,获取了征战需要的资金。术赤、察合台在花剌子模、西辽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领地,建立起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
丝绸之路提供了财力,蒙古帝国更加强大。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自己病逝六盘山,一代天骄陨落。7年后,窝阔台灭金,拿了中原。接着,蒙古第二次西征,长子们去开疆拓土,窝阔台则重点打南宋,试图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