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去村里上“开学第一课”

“文化力量的注入,为村子发展带来了哪些直观的变化?”

“村里人多起来了,大家种的瓜果蔬菜有销路了,还兴起了‘采摘游’热潮呢。”

“大家的参与度怎么样?”

“各类文化活动更多了,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看电影、演出。我也去学了跳舞、茶艺、制作咖啡这些。”

……

这段学生与村民间的问答,是9月10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资阳校区)公共艺术系“开学第一课”上的一幕场景。

走!去村里上“开学第一课”

观看晏家坝宣传视频。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课堂并没有设置在学校里,而是“搬”到了距离学校30多分钟车程的晏家坝村;授课者也不是学校里的教师,而是村里的一草一木,以及村民的生活点滴。当天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入户串门等方式,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共同探寻乡村发展脉络。

为何将课堂“搬”到晏家坝村?原来,本学期伊始,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与晏家坝村达成校地合作,创新性地将区域文化研究、公共艺术标识设计、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实践成果展示四门课程迁移至乡村一线。课程贯穿今年下半年,力求在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活力与视角。

走!去村里上“开学第一课”

入户串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

记者了解到,公共艺术系课程主要围绕公共艺术、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三大板块来开展,本学期课程重点为乡村振兴。“我们这次课题主要是调研晏家坝村本土历史文化特色、非遗文化建设等情况,引导学生从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公共艺术系副主任潘雪梅介绍,这次课题聚焦晏家坝村的区域文化研究,并联动九三学社资阳市委员会从社会服务角度来共同开展,旨在为乡村公共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周鹭对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充满兴趣。“感觉村民们生活得很惬意、多姿多彩,他们平常也有很多爱好。”由于从小生活在北方,这次实地走访晏家坝村,她对这里错落有致的建筑、丰富多彩的村民生活印象很深刻。和周鹭一样,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他们认为公共艺术课程主除了关注城市,还要深入乡村,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走!去村里上“开学第一课”

参观晏家坝村。

作为此次校地合作的“桥梁”,晏家坝村乡村文化空间不在小院主理人范彬彬告诉记者,合作的核心在于互动与共创,意在将公共艺术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在这里学习艺术,更希望他们能与村民进行深度互动,共同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创造出能代表乡村特色文化的作品,这将是一次双向的文化交流和成长。”范彬彬介绍道。据悉,预计在今年12月,校地双方将在晏家坝村共同策划推出公共艺术实践成果展,集中展示学生们的实践成果,用艺术为乡村振兴添彩。

全媒体记者 李好 刘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