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摆“龙门阵”,烽火陪都的涅槃之路——央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系列影评第五弹

作者:光明网

龙门,意思是两三个人聚在一起谈论这个世界。

在业余时间,重庆人最喜欢的是三五个朋友在一起,"摆龙门阵"。

昨天(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城门》播出最后一集《龙门前线》。

这一集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重庆,一起历经艰辛,肩并肩奋起直追,在重庆上演了一部史诗般的《龙门》。

大摆“龙门阵”,烽火陪都的涅槃之路——央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系列影评第五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象征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精神的三座城市屹立不倒。

它们是前苏联首都伦敦,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和中国战时首都重庆。

1937年,在日本的压力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聚集在首都重庆。时任国民政府行政会议委员的陈克文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陈克文见证了重庆在日军野蛮轰炸中实力的不断壮大,直到"涅槃"重生的悲惨岁月。

在成为战时首都后不久,重庆的人口从47万迅速增长到100多万。这个小镇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的心脏。面对突如其来的母国使命肩上的压力,重庆最初毫无准备,在物资供应、城市空间利用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功能相衔接。

刚到重庆时,陈克文在日记中写道:"重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来自)朋友聊,首先是交通困难...二是没有房子住。

人口的涌入,导致重庆的住房供应紧张,房价一路上涨,人们搬到重庆没有租房的空间成为常态。

怎么办?

大多数人选择住在"国家困难住房"中。

房子由竹子,黄泥和杂草制成,非常破旧。作家张恨水一家曾住过"国灾室"。

有一段时间,大量简陋的住宅诞生了,房屋密度越来越大,从沿河的斜坡上来,到了当时叫重庆的"小上海",穿上了突如其来的寒意大衣。

这样的房屋经不起日本的轰炸。

几年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持续的高密度不分青红皂白的轰炸。每次轰炸后,街道都被照亮,房屋被烧毁,人们都在哭泣。吹拂的风似乎是这座城市悲伤和不屈不挠的呐喊。

灭火需要大量的水,但长江、重庆的嘉陵河,却没有水来灭火。因为在重庆水厂于1932年开始供水之前,人们大多靠人力从河里取水。

在重庆大学的防空洞里,画家徐晓红曾画过《巴基斯坦人画水图》。他在题词诗中写道:"要忍受看到巴基斯坦人用来背负的重担,画一百英尺的路;

为此,重庆决定开一条火巷,用一条宽阔的道路将房屋隔开。

与此同时,在重庆的地层深处,还有另一个巨大的世界——防空洞。

在今天和平的天空下,重庆的防空洞已成为市民从炎热中降温的地方。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它被用作躲避空袭和拯救生命的避难所。

每当警报响起时,人们就会涌入防空洞,日常生活从地面转移到地面。在这里,人们可以摆姿势,打牌,编织。

1940年,作家林玉堂的长女,17岁的林鲁斯来到饱受战争蹂躏的重庆。在北吉黑暗的防空洞里,她找到了力量和希望的曙光:"知道这么多同胞和我在一起,我感到坚定而快乐......在黑暗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

根据1943年11月的数据,当时重庆有1,823个防空防御工事,可容纳445,000人- 这意味着防空洞只能容纳少数人。

除了开火巷、修缮防空洞外,国民政府开始以城区为中心,引导人口四处散布,先后设立江北、巴县、合川、庐山、庐江等地作为疏散区。

在这样不断的斗争中,重庆在疯狂的轰炸中,在战争的热浪中,在两江之水的血泪中流淌。

1945 年 8 月 10 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

人们沸腾着,鞭炮整夜上下起伏。

就在这时,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使命圆满结束。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有27万人离开了重庆,超过100万人参加的"龙门前线"落下帷幕。

1946年10月,陈克文一家回到南京。那一刻,他不愿意离开与他共战的城市。

战争可以毁灭人体,但不能征服人类的精神。那些在重庆生活了八年的人,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

八年来,重庆在每一次重大打击后都能迅速重生,在残酷战争的考验下屹立不倒。生活和坚持城市的人也用他们的行动来解释什么是"越来越强大",什么是"不屈不挠"。

直到今天,这种品质仍然影响着这座城市。

嗯,Hualong.com——重庆新客户为此策划了《城门几高》系列影评。在过去的五天里,我希望影评中的文字和图像能帮助你更好地领略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也希望人们能更好地理解重庆的文化及其过去的形成。

因为回头看,就是要更好地走向未来。(吴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