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在中国相声界冯巩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

然而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似乎只要与冯巩分道扬镳,搭档们的事业就会走向下坡路。

这是否真的存在一个"魔咒"?

还是仅仅是巧合?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冯巩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故事始于1957年的天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族背景显赫,但生活的艰辛并未因此减少。

冯巩8岁那年父亲突然失业,全家的生计顿时陷入困境。为了填饱肚子小小年纪的冯巩不得不在菜市场捡拾别人丢弃的烂菜叶,甚至在垃圾堆里寻找可以烧火的煤渣。

这段经历让冯巩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然而命运之神并未抛弃这个勤奋的少年。1973年16岁的冯巩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相声《尊师爱徒弟》一举成名。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这次演出不仅赢得了满堂喝彩,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相声大师马季的注意。马季被冯巩的才华所折服,当场收他为徒。

这一机遇为冯巩打开了演艺之路的大门。

踏入相声界后冯巩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1980年23岁的他被调入铁路文工团,开始了职业生涯。经过六年的磨练,1986年冯巩与搭档刘伟共同创作的相声《虎年虎说》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这个别出心裁的节目以生肖为主题,新颖独特一炮而红。观众们耳目一新,现场气氛被瞬间点燃。这次成功的亮相让冯巩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知名的喜剧演员。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从1987年开始冯巩开启了他的"春晚时代"。连续32年登上春晚舞台,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纪录。在这期间冯巩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充满正能量的表演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特别是1995年春晚相声《最差先生》中那句"我想死你们啦"的经典台词,与李谷一老师的《难忘今宵》一起成为了春晚的标志性片段。

冯巩的表演风格被央视主持人朱军形容为"一生一世,一言一行"。这不仅体现了冯巩在舞台上的精准把控,也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从贫困少年到春晚常客,冯巩的奋斗史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精神,也激励着无数追梦的年轻人。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冯巩的成功固然令人羡慕,但他的搭档们却似乎没有这么幸运。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曾与冯巩合作过的艺人们,在离开他之后的命运如何。

首先说说刘伟。作为冯巩的第一任搭档,刘伟可谓是春风得意。1986年两人合作的《虎年虎说》在春晚上一炮而红,让他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搭档。

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至1988年期间,刘伟受到当时盛行的"出国热"影响,决定远赴海外发展。这个决定不仅中断了他与冯巩的黄金搭档关系,也让他的事业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国外刘伟的发展并不顺利。他遇到了种种困难,最终选择回国。可是当他回到国内时,发现自己昔日的位置已经被他人取代。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冯巩此时已经与新搭档牛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刘伟的恩师马季曾试图帮助他重返舞台,但效果并不理想。2006年刘伟因酒后驾车和不当言行引发舆论风波,之后又卷入虚假代言宣传事件,让他辛苦积累的名声一落千丈。

多年后刘伟在一次采访中表达了希望能再次与冯巩合作的愿望,然而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接替刘伟的是牛群。从1989年开始牛群与冯巩在春晚上合作了整整11年,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然而随着名气的增长,牛群的野心也在膨胀。

他不仅涉足摄影艺术,还投身政治在安徽省蒙城县担任挂职副县长。但这段从政经历并不成功,5年后牛群无奈辞职回归家庭。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2007年他与赵本山搭档出演了最后一次春晚节目后,便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

冯巩的其他搭档如郭东临等人,虽然也曾有过辉煌时刻,但在离开冯巩后,都未能在相声界继续保持高光表现。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冯巩魔咒"的猜测和讨论。

有趣的是这种"魔咒"似乎只影响了那些离开冯巩的搭档。而留在他身边的人,比如他在2005年收的徒弟贾玲,却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在冯巩的帮助下,贾玲从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成长为当红的喜剧演员。这更加深了人们对"冯巩魔咒"的好奇和猜测。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虽然冯巩的搭档们似乎都遭遇了"魔咒",但冯巩本人在业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职业态度。他不仅对老搭档们保持友好,还积极培养新人,展现了一个成功艺人的宽广胸襟。

说到培养新人就不得不提到冯巩与贾玲的师徒关系。2005年冯巩看中了刚在《全国相声小品大赛》中获得专业组冠军的贾玲,当即收她为徒。

当时的贾玲虽然才华横溢,但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冯巩不仅欣赏她的才华,还经常带她参加各类演出,给予经济支持。

在冯巩的帮助下,贾玲从住地下室到搬进舒适的楼房,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贾玲面临家人希望她回乡发展的压力时,冯巩主动出面与贾玲的家人沟通。他向贾玲的家人承诺,会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顾贾玲,让她的家人放心。

冯巩的这番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徒弟的关心,也展示了他的责任感和担当。

在冯巩的悉心栽培下,贾玲的事业蒸蒸日上。2011年在冯巩的推动下,贾玲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即便在贾玲成名之后,冯巩仍不忘提醒她要保持谦逊,不要过度消耗自己。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人看到了冯巩作为一个成功艺人的智慧和胸怀。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除了对后辈的关心,冯巩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展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自1984年以来他已经进行了400多场基层公益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演出不求名利,只为给普通观众带来欢乐。正是这种亲民的态度和热心公益的行为,让冯巩赢得了"最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家"的美誉。

在舞台上冯巩总是充满热情和活力。而在生活中他却能保持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在高调与低调之间的平衡,或许正是冯巩能在春晚舞台上连续32年立足的秘诀。

他既能在需要时光芒四射,又能在平日里谦逊低调,这种处世之道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业内同行的尊重。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当我们回头审视所谓的"冯巩魔咒"时,不难发现这其实反映了演艺圈的生存法则和个人选择的结果。冯巩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才华、努力和适应能力的完美结合。

从贫困少年到春晚常客,冯巩的经历就像一部励志电影。他靠着自己的才智和坚持,一步步爬到了相声界的顶峰。

而且他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地位,还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种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娱乐圈可谓珍贵。

反观那些离开冯巩的搭档们,他们面临的是全新的挑战。没有了知名搭档的光环,他们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比如刘伟选择出国,牛群尝试从政这些决定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实"魔咒"背后反映的是演艺圈的残酷现实。当你站在聚光灯下时,观众的目光可能更多地聚焦在你身上。但当你退居幕后,你必须依靠自身实力立足。

冯巩的成功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搭档们的个人魅力,使他们在单飞后难以适应新的处境。

另外观众的期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习惯了看到冯巩与特定搭档的组合,当这种组合被打破时,可能会影响到观众的接受度。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这就像是一道美味的菜肴,突然少了一味调料,味道自然会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离开冯巩的人都遭遇了困境。比如贾玲虽然不再总是和冯巩同台演出,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喜剧界闯出了一片天地。

这说明所谓的"魔咒"并非不可打破,关键在于个人如何把握机会,如何不断提升自己。

因此"冯巩魔咒"与其说是一种诅咒,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演艺圈的残酷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保持创新、努力和适应能力有多么重要,同时也强调了在合作与个人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的必要性。

冯巩的“魔咒”,离开的搭档“都得黄”,刘伟的愿望落空

冯巩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而那些所谓遭遇"魔咒"的搭档们的经历,则提醒我们要客观看待成功与失败,理解人生道路的曲折复杂。

在演艺圈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精彩程度,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决定。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