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作者:台海网

来源:新华社

"北方沙漠,天上,广袤的土地,一片腐烂的草地和池塘......"

黑龙江垦区被称为北方大荒漠,是半海南岛的大小。偏远,狂野,寒冷,是它的代名词。70多年来,几代中国人在这里传播青春,写一首歌可以啜泣开创史诗。

先驱者从何而来?你有过怎样的沧桑?古荒地是如何变成"北方大仓"的?本期《习近平的故事》带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寻找有着悠久历史的北方大沙漠的精神。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巩固基地的重要指示,一批解放军来到这片沉睡的荒原,建立了第一批农场,有效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的一线作战。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浪费,粮食匮乏,北方大荒漠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1955年1月,铁路军团的第一个农场,农场850,成立。起初没有农具,归来的官兵从日军留下的地下防御工事中捡到贝壳皮、废铜铁,自己制作农具。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官兵第一年开垦荒地14.45亿亩,实现了"当年开废、当年生产、当年收入"。850农场的建设为重新转型的官兵开发北方大沙漠提供了经验。1958年,10万名转兵官兵挺进大北方沙漠,掀起了大北方沙漠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20世纪80年代,借助黑龙江农垦区尝试家庭农场的机会,一些原来吃"大锅饭"的北荒人义正道而行,走上了创业之路。吉本斯人是典型的第二代北方大沙漠。像他们一样,一个独立的家庭农场在改革浪潮中出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70多年来,从四面八方的再过渡官兵、支线青年、大学毕业生和都市青年纷纷涌向这片土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21年,北大荒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粮食种植面积4457.8万亩,2020年粮食转移量405.5亿斤,占全国的20%,北荒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如今,北大沙漠正试图建造"农业部门航空母舰"。农业生产、种植、管道、机械化全过程基本实现。同时,农场采用卫星定位、云计算技术等,实现对10000亩好田的精准管理。生机勃勃的土地,80、90后为大北方沙漠的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山谷是人民的生命。解决养活十亿多人口的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的首要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情,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筑牢粮食安全基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制片人:刘刚

制片人:孙志平

制片人:于华

统筹:于培宇、韩宇、王志斌

编辑:李伟辉

记者:关建涛、王健、徐凯新、唐铁甫

航拍:顾敬坤

包装:夏勇

海报:卢汉轩(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制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