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邬思道逃之夭夭,却带走雍正的眼线如月?背后隐藏的真相令人脊背发凉!
在波谲云诡的《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堪称一代奇人,他运筹帷幄,助雍正夺嫡成功,却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急流勇退,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金蝉脱壳”。他从雍正身边一步步远离,最终逃离掌控,消失在茫茫人海。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邬思道在精心策划 every step,明明知道如月是雍正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为何在最后逃离时,却要带上如月?难道就不怕如月向雍正告密,将他重新拉回权力漩涡的中心吗?
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且听我细细道来……
——【·白月光·】——»
年秋月最终还是成了四爷的人,一顶轿子,十里红妆,风光无限地抬进了四爷府。可这表面上的风光,又有谁知道她心里藏着怎样的苦楚?她日思夜想的那个人,再也不能陪她说话,陪她喝茶,陪她看月亮了。
这一切都要从扬州说起,那时四爷奉旨南下筹款赈灾,而年秋月的哥哥年羹尧则负责为四爷招揽人才。四爷早闻邬思道大名,便嘱咐年羹尧务必将他请出山。
年羹尧也是个机灵人,知道这事儿办好了,自己在四爷心中的地位也能更稳固些,于是二话不说,把邬思道从牢里捞出来,好吃好喝地供着。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安排了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去照顾邬思道的饮食起居。
四爷当时还纳闷,问年羹尧怎么想到让年秋月去服侍邬思道。年羹尧嘴上说着“邬先生是少主子的老师,也就是奴才们的半个主子,秋月伺候他是应当的”,可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别人不清楚,四爷还能不清楚吗?说到底,还不是想借着年秋月刷存在感,让四爷时刻记着他的功劳。
当然,年羹尧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伴君如伴虎,谁不想在主子面前多露露脸呢?
更何况,年秋月跟着邬思道回了四爷府,四爷每次见到邬思道,自然也会想起远在杭州的年羹尧,这一来二去,年羹尧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代言人”。
年秋月本以为自己只是去照顾邬思道的日常起居,从未想过会与这位“落魄先生”产生什么交集。然而,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妙,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年秋月渐渐被邬思道的才华和人品所吸引,而邬思道也被年秋月的温柔体贴所打动。两人之间,渐渐萌生出一份不一样的情愫。
对于年秋月和邬思道的这段感情,四爷并非全然不知。他心里清楚得很,年羹尧打的什么主意,他又何尝看不出来?
但他没有阻止,甚至还有些乐见其成。他默许这段感情的发展,甚至在中秋节那天,故意让年秋月去叫邬思道下课,以此来拉拢邬思道,让他更加尽心尽力地为自己出谋划策。
然而,这段看似被所有人祝福的感情,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的残酷。年羹尧私自回京,投靠八爷党,成了压垮这段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四爷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防止年羹尧生变,只能忍痛割爱,将年秋月纳为侧福晋。
那一夜,邬思道独自一人在井边洗衣服,他知道,自己和年秋月的缘分,到此为止了。
他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只化作一句无奈的叹息:“秋月,你记住我一句话,你早晚是四爷的人。”
是啊,在这深宫大院之中,谁又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呢?年秋月最终还是坐上了那顶象征着荣耀和地位的轿子,但她脸上的笑容却掩盖不住内心的苦涩。她知道,自己从此以后,只能将这份爱深埋心底,做一个合格的四爷的女人。
——【·替代品·】——»
“礼物”这词,听着暖心,可搁在帝王家,就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雍正给邬思道的“礼物”如月,就是这么个玩意儿,里头裹挟着愧疚、算计,最后啊,都变成了冷冰冰的操控。
说起来,雍正对邬思道,一开始是真欣赏。当年雍正还是个不受宠的皇子,邬思道落魄江湖,两人一见如故,一个 thirsty for power,一个 eager to prove himself,一拍即合。
雍正深知自己羽翼未丰,需要邬思道这种谋士出谋划策,邬思道呢,也需要一个平台施展抱负。
可这君臣关系啊,最怕掺杂私情。雍正娶了秋月,偏偏这秋月跟邬思道之间,暧昧不清。雍正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忍了,毕竟夺嫡要紧,邬思道这人,他目前还动不得。
为了弥补心里的愧疚,也为了笼络邬思道,雍正开始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
他找了个跟秋月长得极为相似的女子,取名如月,从举止谈吐到琴棋书画,都按照秋月的模样精心调教,就等着将来时机成熟了,送给邬思道。
康熙晚年,皇子们明争暗斗,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康熙病重那会儿,雍正心里没底,他试探性地送了邬思道一箱珠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老十四要是上位了,咱俩就散伙,你拿着钱远走高飞吧。
邬思道是什么人,一眼就看穿了雍正的小心思。他告诉雍正,康熙真正属意的继承人,不是老十四,而是他雍正。
他还给雍正出了个主意:控制住十三爷,必要的时候,可以“先发制人”。
这话一出,雍正心里咯噔一下。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开始忌惮邬思道。这老小子太聪明了,连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都说出来了,以后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雍正登基后,立马对邬思道动了杀心。他想啊,邬思道知道太多秘密了,“先发制人”这四个字,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还是尽早除掉为妙。
邬思道可不是吃素的,他早就料到雍正会过河拆桥。当天晚上,雍正派人刺杀邬思道,结果被他金蝉脱壳,逃过一劫。
雍正杀心已起,但碍于形势,又不好明着对邬思道下手。
这时,他之前准备的“礼物”如月,就派上用场了。
雍正登基第二天,老十三奉命去送邬思道出京。临行前,老十三特意把如月介绍给了邬思道,说是他和“四嫂”商量好了,让如月去照顾邬思道。
老十三“四嫂”两个字说得意味深长,明眼人都听得出来,安排如月这事儿,是雍正的意思。
邬思道看到如月,第一反应是惊讶,因为这姑娘跟秋月长得实在太像了。但他心里也清楚,如月不过是个替代品,是雍正用来监视他的棋子。
雍正送出如月,表面上是补偿,实际上是把邬思道彻底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他既利用邬思道的才华,又防备着邬思道的野心,可谓是机关算尽。
如月,这个特殊的“礼物”,最终成了雍正政治操控的工具。她就像一道枷锁,套在了邬思道身上,也锁住了两人之间曾经的情谊。
——【·逃之夭夭·】——»
邬思道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的如月,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雍正这步棋,他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表面上是赐给了他一个贴身丫鬟,实际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如月是雍正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他心里清楚,自己这辈子,是彻底摆脱不了“被人管着”的命运了。
邬思道表面上对雍正的安排毕恭毕敬,但实际上,他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计划。他要逃离雍正的掌控,逃离这看似荣华实则囚笼的生活。
他知道,要达成目的,必须步步为营,小心谨慎。
机会很快就来了。山西巡抚田文镜因为藩库亏空案焦头烂额,急需一个有能力的人帮他。邬思道主动请缨,前往山西协助田文镜查案。表面上,他是在为雍正分忧,但实际上,这是他“逃离计划”的第一步。
为了让自己的离开显得更加顺理成章,邬思道向雍正提出了一个看似“无理”的要求:他要去山西可以,但田文镜必须每年支付他八千两的酬金。
雍正一心想要查清藩库亏空案,自然不会在这件事上为难邬思道,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邬思道深知,田文镜为人正直,不善理财,手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他故意提出如此高额的酬金,就是为了日后与田文镜“决裂”埋下伏笔。
来到山西后,邬思道一边协助田文镜查案,一边暗中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发现,年羹尧平定西北的战事并不顺利,雍正为此忧心忡忡。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帮雍正解决这个难题,就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筹码。
于是,邬思道开始暗中为年羹尧出谋划策,通过书信的方式,将自己的计策传达给年羹尧。年羹尧得到邬思道的帮助,果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最终平定了西北的叛乱。
雍正大喜过望,对邬思道更加器重。而邬思道也趁机向雍正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希望能够辞官归隐,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雍正当然不愿意放邬思道离开。
但邬思道手握“平定西北”的功劳,雍正也不好直接拒绝他的请求。双方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肯让步。
就在这时,邬思道使出了他“逃离计划”的最后一步。他故意向田文镜索要那八千两的酬金。田文镜一穷二白,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面对邬思道的步步紧逼,田文镜最终忍无可忍,将他“赶”出了山西。
就这样,邬思道“被逼无奈”地离开了官场,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
而他身边,始终陪伴着那个叫做如月的女子。
很多人都不明白,邬思道既然要逃离雍正的掌控,为什么还要带着如月一起离开?难道他不担心如月会向雍正告密吗?
答案就在如月的发型里。
当如月第一次出现在邬思道面前时,她梳着的是代表身份的辫子,那是雍正眼线的标志。而当邬思道决定离开田文镜时,如月的发型已经变成了盘发,这意味着她已经不再是雍正的眼线,而是邬思道的女人。
邬思道选择带走如月,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如月动了真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消雍正的疑虑。他带走了雍正送给他的女人,就等于接受了雍正的“好意”。
如此一来,雍正自然不会再对他心存芥蒂,只会认为他真的厌倦了官场,想要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
邬思道的“逃离计划”看似简单,实则步步惊心,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密的算计。他就像一个棋艺高超的棋手,在权力的棋盘上运筹帷幄,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他的故事,是封建社会中谋士智慧和生存策略的完美体现,也引发了我们对权力、自由、人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