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张作霖见到他,是怎么对待他的

世事如棋,变化无穷。曾经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沦为阶下囚。而张作霖这位出身草莽的旧臣,却一跃成为东北王爷。当昔日臣子与皇帝重逢时,双方会是何种场景?尊卑翻转,君臣对换,张作霖会如何款待溥仪?

一、曾经皇帝溥仪,命运飘摇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八岁那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年冬天,慈禧太后遽然驾崩,光绪帝也因积劳成疾,随后也与世长辞。继位皇位本该是载沣亲王的事,但载沣身体每每有恙,加之慈禧太后临终前曾立下遗嘱,要选一御赐香火的嫡传皇嗣。于是朝野百官一拍即合,推举小小年纪的溥仪继承大统。

溥仪登基那年尚且年幼无知,只知道沐浴在宫中的一应供奉和宠爱之中。待到长大一些,他才渐渐体会到,身为皇帝意味着什么。紫禁城这世外桃源,是他的天下。上有万万黎民给他磕头,下有三军统帅奉他调遣。如果说这世间还有几个能与他平起平坐的,也只有慈祥宽厚的皇太后,和那些亲王、郡王诸多王公贵胄而已。

别看溥仪年纪尚小,加诸身上的礼仪规矩可不少。入朝见过太后、察看军务、纳妃娶媳、赐恩赏赐,这一切都要按照礼数来操办。溥仪渐渐习惯了这一身份,也开始意识到这"皇帝"的尊贵和神圣。他尊奉皇宗礼数,对亲贵们更是毕恭毕敬。有次,他因为一时疏忽,竟在万机府前不小心踩到了裙角,当即大惊失色,立即赔下跪来请罪。

二、旧臣张作霖,一跃成为东北实力派

与溥仪的尊荣地位截然不同,张作霖的出身可谓卑微至极。他原是绥远知名的草莽武装头目,为了逃避清廷的缉拿,曾一度流亡俄罗斯。辛亥革命后,张作霖算准了大势,转而向清廷"归顺",加入了镇压革命的行列。

凭借着出色的武勇和对清室的忠心,张作霖很快就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随后他更是将自己的部队扩编到七营之多,加上来自各地的游勇,总兵力高达三千五百人之众。在镇压革命的战火中,张作霖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战无不胜,赫赫有名。清廷对张作霖赏识有加,不仅赐予他"总兵"这一爵位,还封其父母为通奉大夫和通奉夫人。

辛亥革命后,张作霖选择了投靠北洋政府。经过多年的殊死拼搏,他最终在直奉战争中打败曾国藩的部队,一举控制了北京和天津等重地。此后,他更是联合了阎锡山、张宗昌等人,对抗冯玉祥的军队,重新夺回失地。至此,张作霖已成为了号令一方的东北实力派,被人尊称为"东北王爷"。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张作霖见到他,是怎么对待他的

与当年潜伏在黑山草丛中的窝囊小角色相比,如今的张作霖已是呼风唤雨、说一不二的军阀了。他统帅着十余万大军,不但控制了整个东北,就连首都北京也听从他的调遣。就连那些朝中大员和文武百官,见到张作霖也都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以说,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张作霖已经取代了溥仪,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

三、张作霖对待溥仪,出人意料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一场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从此,昔日的"龙体天子"只能寄居在醇亲王府中,过着颇为窘迫的生活。不过,溥仪并未就此隐居太久。三个月后,他便来到了天津,投靠在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内。

当时的张作霖正值鼎盛时期,他刚在直奉战争中大获全胜,控制了整个北洋政府。此后更是联合阎锡山、张宗昌等人,对付了冯玉祥的军队,重新夺回了天津等失地。堂堂"东北王爷"自是志得意满。

就在这时,张作霖突然得知:"末代皇帝"溥仪正居住在附近的天津。作为溥仪的旧部曾经,张作霖于情于理,似乎都应该趁此良机拜见一番。于是,他首先派遣了直隶督办李景林登门拜访,表达了自己想要谋面的愿望。只不过,溥仪身边的那些遗老们实在看不起张作霖这个出身卑贱的小人物,对李景林的请求置若罔闻。

张作霖见状大为恼火,于是又派遣了阎泽溥携带价值10万元的重礼前去。可是,溥仪方面依旧对张作霖的请求不予理睬。就在张作霖想要再次用重礼讨好溥仪时,他突然醒悟过来:作为曾经的臣子,自己实在是太过自卑和谦逊了。于是,第三次他便直接派人送去了一封拜帖,态度强硬地表达了自己见面的愿望。

面对张作霖如此坚决的态度,溥仪也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于是,在一个夜晚,溥仪亲自前往张家花园,与张作霖会面。当溥仪踏进花园时,一身便装的张作霖笑容满面,快步迎了上来。溥仪原以为,作为昔日的皇帝,张作霖至少也该恭恭敬敬地行一番大礼。却不曾想,张作霖竟然一个箭步冲到跟前,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磕起了头来,口中还喊着"皇上好"!

四、张作霖跪拜溥仪,用心险恶

张作霖对溥仪的跪拜举动看似出乎意料,却也不全然是一时的冲动和失礼。这背后,实则另有深意。

要说起张作霖和溥仪的渊源,那可得追溯到清末年间。那时张作霖虽为草莽武装头目,却一心想要投效清廷,以谋一官半职。因缘际会,张作霖终于如愿以偿,被清廷招安,成为了镇压革命党人的重要力量。在平定东三省的战役中,张作霖表现出色,屡建奇功,广受皇室器重。

溥仪时年尚小,对张作霖的事迹或许无甚了了。但对张作霖这个封疆大吏而言,能得到"龙体天子"的亲赐重宠,自然是无上的光荣。从此,张作霖成为了效忠溥仪最为卓著的大臣之一,时常获赐重赏,地位远高于寻常官员。更有甚者,二人的私交也颇为亲密,经常互赠礼物往来书信,算得上是半个知心人了。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张作霖见到他,是怎么对待他的

因此,当张作霖跪拜在溥仪的面前时,其实也是出于一种对旧主的怀念和敬重。可是,作为一个权倾一时的军阀,张作霖决不可能单纯做这种没有任何实际利益的事。他的动机,其实是想借此博取民心,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这一点,从张作霖精心布置的见面仪式就可见一斑。他不但事先布置了会面场地,亲自来到门口迎接溥仪,更是故作夸张地扑通一声跪下,口称"皇上好"。一时间,满园跟从的亲信护卫无不露出惊诧之色。可见,张作霖是在有意将这场"君臣相见"上演得极为隆重和夸张。

其用意,就是想在东北民众心中,重新树立起溥仪"皇帝"的神圣威严。毕竟,溥仪依旧是民间广为认同的明正君主,拥有不可撼动的正统地位。如果能获得溥仪的认可,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也就稳如泰山了。因此,这出"跪拜戏码",不啻是张作霖精心炮制的一场政治表演而已。

五、君臣对换,世事沆瀣一气

曾几何时,溥仪还是那个万人之上的"龙体天子",张作霖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介草芥。而今日重逢,却见昔日主僕的尊卑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溥仪自幼在紫禁城中长大,从未体会过阶下囚的滋味。可自从辛亥革命后被迫退位,他便时常在困顿和无助中挣扎。虽然仍然身居帝王府邸,但那背后的荣华富贵早已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后来被冯玉祥无情赶出紫禁城,沦为彻底的阶下囚。从此,从前的王公贵胄们无不对他敬而远之,连最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成了一笔沉重的负担。

与溥仪的飘忽不定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作霖那一路坦坦荡荡的前程。这个出身草莽的小人物,凭借过人的武勇和谨慎周旋,不但成为了封疆大吏,更是在混乱年代摇身一变,成为了呼风唤雨的"东北王爷"。如今,他号令百万雄师,拥有远超昔日的权势和财富。就连那些曾经趾高气扬的贵族们,如今也都对他毕恭毕敬,唯命是从。

当年张作霖身为溥仪手下的一介穷酸小官,怕是做梦也难以想象,有朝一日自己能像今天这般,对着"龙体天子"趾高气昂、睥睨万物。而在场的那些随从们,见证了这一全然颠倒的场景,定也无不心有戚戚然。当年那个对溥仪俯首帖耳的张作霖,如今却能对他跪拜作揖,岂不令人扼腕惋惜?

不过,归根结底,这一切的变迁也不啻是大时代洪流的必然结果。作为昔日的皇帝,溥仪虽然身世可叹,但毕竟已然错过了光阴,无法再重掌大权。相反,张作霖则身经沧桑,经历了太多坎坷,如今方能纵横捭阖,称雄一方。所谓"穷则思变",这世间的无常和易主,不就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