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明朝开国六王,指的是明朝开国的六位功臣,他们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明朝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六人都是在去世后,才被追封为王爵的。毕竟,在历史上,异姓还是很难封王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朝开国六王的结局分别如何呢?

1.徐达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出生背景与早期经历

徐达出生于农家,生活在元末动荡的时期。他后来加入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成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这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开始。徐达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在起义军中迅速崭露头角。

军事成就

鄱阳湖之战: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这是朱元璋势力崛起过程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徐达的胜利为朱元璋最终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北伐与灭元:徐达在随后的几年中,继续扩大战果,先后攻克淮东、平江等地,灭掉了张士诚的势力。至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成功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此后,他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边防巩固:洪武六年(1373年)后,徐达长期留守北平(今北京),他在这里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为明朝的边防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治地位与荣誉

徐达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贡献,在明朝建立后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他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并被封为魏国公。在徐达去世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并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这些都是对徐达功绩的极高肯定。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他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朱元璋曾将徐达比作“万里长城”,足见对其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的信任与倚重。后世亦公认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他的事迹和贡献被载入史册,永载青史。

2. 邓愈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早年经历与投奔朱元璋

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出生于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自幼便展现出魁梧的体格和过人的勇武。年仅16岁时,他便已开始领兵抗元,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至正十五年(1355年),邓愈率领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这一决定不仅为他个人的军事生涯开启了新的篇章,也为明朝的建立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朱元璋对邓愈的英勇和才能非常赏识,赐其名为邓愈,并任命他为管军总管。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他们先后攻克了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直取镇江,屡立战功。邓愈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猛善战的精神,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官职也随之不断晋升,历任广兴翼元帅、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

在转战浙西的过程中,邓愈屡败元军,进一步巩固了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地位。他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同时善于安抚降者,这使得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功著一时。

远征甘肃与招降吐蕃

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这是一次对北元势力的重大打击。在战役中,邓愈表现出色,成功击败了北元军队,并招降了吐蕃、乌斯藏等诸部。这一胜利不仅扩大了明朝的疆域,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邓愈因此被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并封为卫国公,这是对他卓越贡献的最高肯定。

晚年病逝与追封

然而,邓愈的辉煌人生并未能持续太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病逝,享年四十岁。他的离世让朱元璋深感痛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和忠诚,朱元璋追封他为宁河王,并赐谥号“武顺”。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邓愈在军事上的英勇和智慧,也表达了对他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崇高敬意。

邓愈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开国功臣。他以其魁梧的体格、过人的勇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抗元斗争和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这些品质使得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功著一时。虽然他的生命短暂,但他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3.常遇春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出生背景与早期经历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出生于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对武术和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元末动荡的时期,常遇春加入了红巾军,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

归附朱元璋与军事生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归附了朱元璋,并自请为前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他力战克敌,屡建奇功,曾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因此军中称他为“常十万”。在朱元璋的麾下,常遇春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如攻克采石、太平、集庆等地,以及后来的北伐中原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官职与封赏

由于常遇春的卓越贡献,他的官职也不断晋升。他曾任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这些官职不仅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此外,朱元璋还对他进行了多次封赏,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忠诚。

北伐中原与暴卒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奉命北伐中原。他率领大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为明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行军途中,常遇春突然暴毙,年仅四十岁。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军和朝野上下,人们都为这位年轻而英勇的将领感到惋惜和悲痛。

追赠与配享太庙

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和忠诚,朱元璋在他去世后追赠了他一系列崇高的荣誉称号和官职,包括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等。同时,他还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并允许其配享太庙。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常遇春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为明朝建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纪念和缅怀。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明朝开国名将。他以其勇猛善战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著称于世,为明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和奋斗。

4.李文忠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家庭背景与早期经历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他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自幼便受到军事氛围的熏陶。在元末动荡的时期,李文忠加入了起义军,并以其勇猛和出色的表现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后来,他被朱元璋收养为子,成为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和亲人。

军事生涯的崛起

李文忠十九岁时开始统领亲军,这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正式崛起。他以其勇猛善战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众军之首。在多次与元军的交战中,李文忠屡建奇功,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斗勇气。他成功平定了金华之乱,并攻取了杭州等重要城市,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伐与封赏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与常遇春一同出征塞外,继续对元朝残余势力进行打击。在常遇春去世后,他接替了常遇春的军队指挥权,继续领导北伐大军。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伐,成功攻至应昌,俘获了元太子买的里八刺等重要人物及大量宝物。这一胜利极大地削弱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李文忠被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的头衔,并被封为曹国公,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

后期贡献与病逝

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文忠被派往四川进行安抚工作,并负责修建成都新城。他成功地平息了当地的叛乱和动荡局势,为明朝在四川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之后,他时常负责出塞练兵、巡视边境并留军屯守等重任,为明朝的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李文忠的晚年并不顺利。他因某次进谏触怒了朱元璋,导致君臣关系紧张。不久之后,他便病逝了,享年四十六岁。尽管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但他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李文忠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谋臣,他以其勇猛善战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著称于世。在明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他屡建奇功、功勋卓著,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和奋斗。

5.汤和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家庭背景与早期经历

汤和,字鼎臣,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广德乡东湖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毅然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军事生涯的崛起

在义军中,汤和以其作战骁勇、冲锋在前的精神迅速脱颖而出。他历升至管军总管,成为义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随着朱元璋的崛起,汤和也坚定地跟随其左右,共同为推翻元朝的统治而奋斗。在渡长江、克集庆、取镇江等战役中,汤和屡建奇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镇守与征战

至正十七年(1357年),汤和被任命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镇守常州。他在此地多次击败张士诚部的进攻,确保了常州的安全。此后,汤和继续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吴元年(1367年)和洪武元年(1368年)的战役中,他成功击降方国珍和陈友定,为明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封赏与加爵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大封功臣,汤和因其卓越的战功被封为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此后,他又多次随军出征,屡建奇功,功勋卓著。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的功臣号被加为“推诚”,阶升特进光禄大夫、职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勋阶左柱国,并进爵为信国公,议军国事,加禄至三千石。

晚年生活与逝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汤和因年迈体衰而告老还乡。朱元璋对他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包括钞一万五千、白金二千两、黄金三百两、文绮四十端以及凤阳的宅第。然而,汤和的晚年生活并非完全平静。他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军事动态,并时常向朝廷提出自己的建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在家中逝世,享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并赐谥号“襄武”,以表彰他一生的功勋和贡献。

汤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功臣,他以其作战勇猛、指挥有方而著称于世。在明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他屡建奇功、功勋卓著,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生平事迹和英勇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6.沐英

明朝开国六王!凭啥深受朱元璋信任还能善终?

早年经历与军旅生涯

沐英生于1345年,字文英,原籍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凤阳县)。他自幼生活困苦,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此开始了与这位未来明朝开国皇帝的深厚渊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年仅十二岁的沐英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长期的征战中,沐英以其英勇善战和忠诚可靠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军事成就与封赏

沐英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洪武九年(1376年),他以副帅身份随邓愈征讨吐蕃,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西平侯,并赐予象征荣誉与特权的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再次领兵出征,与傅友德、蓝玉等将领共同率领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此役之后,沐英被留在云南镇守,成为当地的重要军事和政治力量。

安定边疆与文化传播

沐英在云南的十年镇守期间,不仅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还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发展的政策。他大兴屯田,鼓励农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他还重视教育,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素养。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明朝对云南的统治,也为当地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忠诚与哀荣

沐英一生忠诚于明朝和朱元璋,他的忠诚和奉献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然而,沐英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因义母马皇后的病逝而悲痛欲绝,甚至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他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而遭受沉重打击,不久便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对沐英的逝世深感痛惜,不仅命其归葬京师,还追封他为黔宁王,赐谥“昭靖”,并让其侑享太庙,以表彰他的忠诚和功绩。

沐英的子孙后代继续承袭他的爵位和职责,世代镇守云南。他们在云南的统治长达数百年之久,与明朝的兴衰相始终。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深厚影响力和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和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他们为云南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