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迟到的歉意

作者 屈全绳

迟到的歉意

迟浩田将军

阴差阳错,造化弄人。岁月流逝了整整18年后,我才发现了迟浩田上将2006年7月7日和2007年1月22日写给我的两封亲笔信。捧着今年95岁高龄的老将军手札,我在愧疚中写下这篇短文。

2006年5月13日(即母亲节),人民日报刊登了迟浩田饱含深情所写的散文《怀念母亲》。我在泪眼婆娑中读完这篇散文,当夜写了一首五言诗——《读迟浩田将军(怀念母亲)》:

迟到的歉意

迟暮犹运筹,

胸有百万兵。

秉烛忆慈母,

浩气书忠诚。

寒门出孝子,

居高不忘恭。

田陌飞热泪,

将军重晚情。

之后,准备收入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的诗歌集——《关塞远思集》。

5月下旬,著名诗人、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老朋友峭岩来成都,商量出版我诗集的相关事宜。随行的83岁书法家袁其微先生,一眼看岀我这首诗中有“迟浩田”的名字,他把“迟浩田”与最后一句“将军重晚情”衔接起来读了两遍,高兴地说:“诗情交融,相得益彰。”

袁先生是中国书协第一任秘书长,正楷隶篆四体皆能,犹以篆书为长。峭岩当即建议袁先生化诗章为墨宝,将这首诗写成四尺整张行书,由他和袁先生回京后当面奉送给迟浩田副主席。

迟到的歉意

7月7日,迟浩田副主席给我发来亲笔信札。他在信中写道:“像我这样的母亲,在中国数以万计。”同时表示:“我将把您的大作珍藏家传,鼓励子孙好好做人。”随信还寄来中华之魂制作的《怀念母亲》专号收藏版。遗憾的是这封信我当时没有看到。

2007年春节前,迟浩田副主席在大病初愈后给我发来的贺卡,其中一整页是他写给我的亲笔信。信中写道:“您托诗人峭岩同志赠我的大作——《关山远行集》《关河远望集》已于今日收到,正拜读,非常感谢!”这封信卡合一的书札我当时也没有看到。

现在回忆,从2005年夏季发现我在食堂冷库存放的20多个装满书信的纸箱子被白蚁蚀为纸浆后,送到我家里的信件都由保姆收签,我看完后放在自家库房里。

2006年7月我在驻滇部队蹲点,2007年元月保姆回家探親,这些信件连同其他书刊,被公务员塞进几个大纸箱,压在库房里没有人动过。虽然阴差阳错,当时没能看到迟副主席的亲笔信札,但现在能看到原件,加上迟副主席对我1998年4月在西藏军区党委民主生活会上发言的重要批示,这都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迟到的歉意

迟洁田将军的《怀念母亲》,是一篇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立场上呈现中华民族母亲伟大形象的散文,后被中华之魂汇集到海内外137位华人作家向母亲表示感恩的文化经典之中。作者丁宁在《慈恩无尽将军泪》(2006.6.20文艺报)一文评论《怀念母亲》时写道:

“迟浩田——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身材魁伟,大将风度,仪态优雅,温厚谦逊。半生驰骋在血雨腥风的战场,身经百战,是著名的战斗英雄,立下无数战功。他还是一位富有特色的书法家,竟也写得一手好文章,果然不愧为‘儒将‘的美称。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有几人能详知他的家庭、身世?

迟到的歉意

  原来,将军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母亲生下11个孩子,存下7个。他在兄弟中排行居三,母亲昵称‘小三’。家穷人多,只靠‘糠菜半年粮‘苦度年日。人的命运是多么不可思议,一个穷家之子竟成为赫赫名将,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是谁给他打开了这光明的幸运之门?这也正是文章娓娓道来、作者终生引以为荣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没有读过书,没有见过大千世界,却是全家的‘顶梁柱’,有个性,有远见。旧时代的穷人大多相信命运,迟浩田同志的母亲却偏不信命,更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当小三长到七岁时,她把全家人召在一起,宣布要送小三去学堂读书。她说:‘只有念书,学到文化,才能改变咱们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命运……我看小三挺机灵的,是块当先生的料(先生,即学堂老师——笔者),让他去念书吧。’这一决定,在一个贫寒之家非同小可。须知,小三读书,这就意味着全家老小都要勒紧裤带。从此,小三背上母亲用旧衣裳给他改做的小书包,用作者的话说:‘迈向了从此改变我一生的一个全新的世界。’

转眼读完了高小,不想正在此时,命运又来了个大转折,小三当不成先生了。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他们的山村,母亲亲眼看到鬼子种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她经过深思熟虑,又做出惊人的抉择:要小三去当八路。儿子沙场杀敌,生死难卜,母亲怎能舍得?但她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哪个妈妈不爱惜自己的儿子?……八路的队伍里不正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孩子吗?……看来,光靠当一个先生,挣几顿饱饭,改变不了我们穷人的命运!为了打鬼子,保家乡,这位胆识过人的母亲,亲自送儿参了军。

  战争年代,我见过不少母亲送儿上战场的悲壮场面,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面,锣鼓和着欢笑;一面,叮嘱伴着热泪。当儿子骑上大马,戴着红花,开赴前线那一刻,母亲们声声喊着:‘儿啊,狠狠地打敌人,得胜早早回来,妈等你呀!’那些母亲的形象,至今萦回在我的脑际。迟浩田笔下的母亲,正是那些伟大母亲的代表,是她们决定了儿子的命运。

  迟浩田正是怀着母亲的期望和鼓励,踏上了革命征途。硝烟战火,音讯隔绝,可怜的母亲只有日日夜夜在提心吊胆中思念、等待。等得青丝变为白发,等得脸上布满皱纹。等待了漫长的12年,上天终于睁开了慈悲的眼睛,等来了一生中最是幸福的那个短暂时刻。1953年,儿子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观礼代表团成员参加首都五一节观礼之后,趁此机会回到家乡。

迟到的歉意

文章最是让人无法抑制住感情的是这么一段细节:

  ‘吃过饭后,妈妈执意要给我洗洗脚。我理解妈妈的心思,顺从地按妈妈的意思,坐到了一把高椅上。我正准备脱掉鞋袜,老人执意不肯,她把我的两只脚全揽在怀里,放在膝盖上,细心地帮我脱鞋、脱袜,挽起裤脚,也就在那一刻,妈妈看到了我腿上的累累伤痕。妈妈吃惊地叫了一声,赶忙又抱紧了我的双腿,把裤筒挽了又挽,一双粗糙、长满老茧的手在疤痕处抚摸着、停留着、颤颤巍巍的。我感到有水滴掉到了我的双腿上,凉凉的,又重重的。我听到了妈妈极力控制又难以抑制的抽咽声,妈妈哭了,苍老而又瘦弱的肩头剧烈抖动着,银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凌乱。’

  可怜天下慈母心,儿子身上的累累伤痕,尖利地刺痛着她,她的心在流血。她难以想像,残酷的战争,儿子日夜穿行在枪林弹雨,是怎样地付出青春热血,那条伤腿原是侥幸保存下来的呀!

  世上,母亲对子女的爱,无一不是天然的、无私的,只是爱的表现、爱的深义有所区别。但作为儿女,对慈恩的理解和感悟并不一样,是千差万别的。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尊崇,古圣先贤无不重视孝道,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它蕴涵着深厚的人性、伦理和道德。现今社会,有的把孝敬父母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之一,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真正地去爱老百姓,为社会做贡献?迟浩田久经沙场,热血男儿,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一般看来,必是淡薄于亲情。其实大谬不然,迟浩田的文章充分显示了他对慈母的爱是多么刻骨铭心。在漫长的战争岁月,对母亲的思念,‘经常如潮奔涌,无休止地叩打着我记忆的闸门。’”

迟到的歉意

我是赞同丁宁对《怀念母亲》一文的评论的。但她没有我拜读《怀念母亲》一文时那种感同身受、冷暖自知的感觉。我读《怀念母亲》时,眼前不知不觉地浮现出我的母亲,恍惚之中看到两位母亲的形象重叠在一起。我在《中秋忆母》(载西部散文选刊2020/06)一文中写道:“鲁迅说,‘母亲是伟大的。’大仲马说,‘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感情。’在我心里,‘母亲永远是子女人生撬杠下最牢固的支撑点。”

仅以此文向我尊敬的迟浩田副主席表示歉意!

2024年7月1日于解甲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