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进入天舟三号

作者:中国经济网

来源:科学日报

记者 崔爽和亮傅一飞

神舟13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已经具有了长期存在的时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10月17日9时50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三名航天员成功打开货舱口,成功进入天舟三号货船。接下来,他们将打开天舟2号货船的货舱口,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13号载人飞船的长征2号F-Tele 13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功将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同一天晚上9点58分.m,三名宇航员进入天空和核心舱,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在轨停留。他们将开展机械臂操作、舱外活动、航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宇航员在轨的长期存在、再生和健康保险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13号任务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空间站决战、官兵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发扬光大的关键战役。

中国太空驻留将创下新纪录

根据预定计划,神舟13号对接时间将从神舟12个月延长至6个月,实施180天复杂长期驻留任务,这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载人飞行,将是首次评估和验证空间站任务宇航员长期在轨存在能力。

据神舟13号载人飞船(以下简称五宫)副总设计师郑伟介绍,神舟13号飞船是推进舱、回程舱和轨道舱的"生命之舟",全长约9米,共有14个子系统。

五房总设计部神舟13载人飞船系统总副主任高旭介绍,为了适应空间站复杂的配置和姿态带来的复杂的外部热流条件,满足超长"待机"的要求,团队对返回模块进行了特殊设计, 推进发动机和储罐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使航天器具有适应性强的供电能力,热环境支持条件。

此外,天舟3号的提前抵达携带了长期居住的生活物资,为航天员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成功实施第一次径向撕裂

神舟13号"手拉手"的天芯舱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中实现的首个径向对接。

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13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分流模式成功对接在天空和核心模块径向口,与此前停靠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船四舱(舰)综合体一起,整个交接过程持续了约6.5小时。

自神舟8号以来,五艘载人飞船一直进行轴向对接,径向和轴向角为90度。虽然方向只变了90度,但难度要大得多。高旭说,径向向有"三难点"。首先是持续控制姿势和轨道"困难"。径向交叉口没有稳定的中途停泊点,需要继续控制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推进剂消耗,故障处理困难。二是确定姿势和相对位置的"困难"。神舟载人飞船配备了一个传感器,它就像飞船的眼睛一样,通过观察星星和预设的标记等来确定它们的飞行姿势,相对于空间站的姿势等。然而,由于径向交接过程,航天器需要以宽范围的姿势移动,如平飞到垂直飞行,对"眼睛"能够看到目标并保证"眼睛"不会受到复杂照明变化的干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宇航员手控会议模式是"难"的。径向交融过程基本上失去了地球这个最熟悉的参考基地,测控条件变差,运动特性和前向交叉的相对动力学也不同,这使得宇航员在手控交叉模式下的操作更加困难。

据了解,径向对接过程是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的指挥下,航天器智能自主完成。

为了适应空间站综合体的不同配置和来访航天器的不同对接状态,实现与空间站的前进、后、径向和分离,神舟团队设计了新的交子路径和轨道模式,增加了绕组、快速复动和径向复位的功能。径向和前向交会是中国空间站载人飞船在未来空间站载人着子交变任务中相遇和交替使用的正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