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作者:野史日记

1937年9月,时任晋绥军61军军长的李服膺,与日寇血战十余日后,率领残部撤出天镇,踏上了归途。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傅作义的电报

李服膺率部返程途中,途经应县的雁门关时,突然接到了阎锡山的电令,通知他前往大和岭口参加军长级会议,具体会议内容并未在电令中写明。

接到阎锡山的电令以后,傅作义及麾下部属先后规劝李服膺,让他不要参加此次会议,避免阎锡山对他不利。傅作义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国民党的地位远比李服膺要高,政治敏感度自然也要比李服膺强。

李服膺主动撤出天镇以后,傅作义就发现事情不太对劲儿。因为天镇失守导致山西没了屏障,阎锡山此前一直对蒋介石承诺,他在积极部署“大同会战”,如今日军长驱直入进了山西,“大同会战”却迟迟不见动静。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蒋介石质问阎锡山时,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的阎锡山,只好顺势将责任推到李服膺身上,谎称是因为李服膺丢了天镇才导致此前部署的“大同会战”无法实施。其实,阎锡山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就连派李服膺率部前去守天镇都是仓促之举,在天镇计划修建的防御工事更是仅仅完成40%左右。

阎锡山私底下的勾当蒋介石并不知情,只以为天镇失守、“大同会战”计划破灭的责任全在李服膺,因此要求阎锡山从重处置李服膺。同时,天镇失守导致日军长驱直入山西的消息不胫而走,遭到各界爱国人士的讨伐,此事势必要严惩“首犯”方能平息众怒,

傅作义对此事的前因后果最是清楚,自然也比李服膺更知道此事的形势不妙,这才紧急给李服膺发电报,通知他不要去见阎锡山,以防不测。傅作义为何对李服膺如此?因为李服膺当年在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与傅作义等人并称“十三太保”,两人是结拜兄弟!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另外,李服膺麾下的部属们也纷纷劝阻他不要去见阎锡山,他们担心阎锡山阴险狡诈,会对李服膺不利,此去恐怕再难以归来。

李服膺当年从保定军校毕业以后,投身晋绥军,转眼间已经过去十九个年头,几乎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晋绥军。这么多年来,李服膺对阎锡山又怎么可能不了解?但他不愿逃避,因为他认为自己对得起良心,若这一次选择逃走,虽然不必面临风险,却要坐实了罪名。

李服膺在明知此去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赴会,自然有他的原因。或许他当时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问题,无论是率部在天镇与日寇血战,还是后来完成阻敌任务后接到阎锡山明确指示撤退的命令后退出天镇,都严格尽到了一名军人的职责。

血战日寇

所谓的61军,其实是由68师改编而成,下辖一个师加一个独立旅,该军的全部兵力也仅有7个团而已。而且,在李服膺率部前往天镇之前,还支援了一次汤恩伯,在这一战中两个团遭受重创,战后也没机会补充,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天镇布防了。

天镇是山西门户,阎锡山计划在此地构建大量的防御工事,但因为进展太慢,直到日军发起进攻时也仅仅完成了40%左右的建设,李服膺率部抵达后,所有的防御布置几乎都是依托于这些尚未完全建设完毕的防御工事。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即便在“残阵”、“残军”的情况下,李服膺率领的61军在这一战中还是打出了血性的。驻守罗家山和李家山阵地的425团,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坚守不退,硬扛了四个昼夜。最终以9个连长8个伤亡,全团伤亡过半的代价,阻击了日军前进的脚步,不得不转攻盘山阵地。

其实,这一战打到这一步,如果按照阎锡山下达的“坚守三日”命令,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但阎锡山中途又追加了一道命令,让他“续守三日”,这就导致400团必须继续与日军血战。日军刚吃了瘪,心里一肚子火没地方撒,全都以飞机大炮的方式倾泻到了盘山阵地。

一番轰炸以后,还以步坦协同作战的进攻方式,向盘山阵地发起猛攻。当时驻守盘山阵地的是400团官兵,他们上下一心,坚守不退,2营营长高保庸战死沙场,1营营长席宝山受伤不下火线,其中一个营和部分山炮连官兵更是直接被活埋在一个山洞里。

400团官兵战斗到弹尽粮绝后,终于无法继续阻止日军脚步,盘山阵地宣告失守。与此同时,399团驻守的天镇也与日军交火了,战斗陷入鏖战,但在盘山阵地失守以后,防守压力顿时倍增,李服膺当时给399团下达的命令是“坚守七日”。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无论从当时的双方武器装备来看,还是从攻守方的兵力差距来看,399团想要完成坚守七日的命令,除非是出现奇迹,否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399团团长张敬俊表现出众,在对敌作战期间作战方式十分灵活,并未采取一味固守,反而在发现战机的情况下,果断调来两门平射炮,对远程的日军运兵军列发起突然炮击,一举击毁了日军的军列,令日寇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日军一向报复性极强,遭到如此炮击以后恼羞成怒,立刻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飞机大炮轮番轰炸,399团却寸步不退,据城而守。这一战惨烈到什么程度?吓得天镇县长都亲自去见张敬俊,希望他能为了百姓着想放弃守城。

但事实已经证明,放弃守城的结果只会是迎来日军的屠杀,想通过放弃守城来保护百姓,无异于痴人说梦。张敬俊以军人坚守命令为天职,拒绝了县长的请求,但他考虑到将士们和百姓确实因为战火而增加了伤亡,因此下令让副团长带领残部和百姓撤离,自己则要与天镇共存亡。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当时将士们都已经杀红眼了,听到团长下达这样的命令,根本就没人听命,全都当场表态,要与团长同生共死。最终,399团全体官兵完成了坚守天镇七日的壮举,这一战后来被记载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

同时,414团在阳高城也拼杀得十分凶猛,在抵挡不住日军炮火以后,依然没有选择弃城而逃,在城内与日军打起了巷战。团长白汝庸同样是身先士卒,一直冲锋在战场前线,直到巷战逐渐不敌时,仍然一马当先的率领残部突围,最后清点人数时发现,414团仅剩300余人。

那么,在61军官兵们拼死作战时,军长李服膺在干什么呢?他几乎每天都带着智囊团到前线督战,无论是天镇还是阳高,全都有他的身影。正因为李服膺做到了这一点,才能鼓舞守军的士气,若他提前逃跑,守军自然溃败。

从李服膺率领61军在天镇组织抗日的情况来看,李服膺几乎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一直坚持到阎锡山给他下达“撤退”的命令,这才率领残部有序撤出天镇。所以,李服膺虽然信任傅作义,也知道部属的劝阻不无道理,但他感觉自己没有愧对阎锡山,无需躲着他。

悲壮的结局

就这样,李服膺接到阎锡山的命令后,按照阎锡山的意思去参加了会议。结果,李服膺抵达会场以后,阎锡山甚至都没给他开口解释的机会,直接就让人给他关了起来,并扣上了一顶“擅自撤逃”的罪名。

显然,阎锡山打算让李服膺背锅,但李服膺毕竟是一个军长,总不能什么程序都不走,直接给弄死吧?而且,傅作义得知阎锡山将李服膺给抓了以后,频频给阎锡山发电报求情,阎锡山也不可能视而不见。

最后,阎锡山为了坐实李服膺的“罪名”,将李服膺押回太原以后,还专门设了一个临时的军事法庭,打算“名正言顺”的给李服膺定罪。但正是阎锡山此举,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让自己落下口实。

阎锡山先是质问李服膺,为什么作战时防御工事没有修好,李服膺的回答是“没有材料”。为什么会“没有材料”?因为这笔钱被阎锡山克扣了,李服膺的回答相当于给阎锡山一个响亮的耳光。

军长李服膺:血战日寇后归来,却定性为擅自撤逃,被连长一枪打死

阎锡山又问,“你为何要擅自撤离?”李服膺听到这话更气,竟然直接从身上取出了阎锡山给他发的电报,并坚称自己是“奉命撤离”,不是“擅自撤离”。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即使再笨的人也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阎锡山索性也就直接摊牌了,走到李服膺身边小声告诉他,让他放心的走,他的亲人会得到照顾。

这一幕,像极了《三国演义》中曹操杀粮官的情景,但李服膺不是粮官,他是带兵刚从前线回来的军人,对阎锡山的威逼并不买账,当场就对阎锡山破口大骂,并表示自己要死在战场,不想稀里糊涂的死在这里。

可惜,阎锡山并未给他这个机会,直接让警卫营连长康增带人将李服膺押往刑场,给一枪击毙了。只不过,连长康增也清楚李服膺很冤,但又无可奈何,这样的人如今要死在自己这个连长手中,能做的也仅仅是在开枪之前说了一句“对不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