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奇艺交出了一份科技含量拉满的财报

作者:阑夕

文 | 阑夕

就在「我的阿勒泰」成为国产影视行业以及中文互联网的又一个热点之后,它的出品方爱奇艺交出了一份科技成分极高的财报,甚至可以说,这份财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作为长视频平台的爱奇艺,何以成为外界观察生成式AI落地的样本。

爱奇艺交出了一份科技含量拉满的财报

今年第一季度,爱奇艺的整体营收为79亿人民币,其中会员营收贡献了48亿,ARM(月均单会员收入)已经连续6个季度环比增长,在边际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爱奇艺的Non-GAAP运营利润率被拉到了14%,Non-GAAP运营利润达到11亿人民币,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让「爱奇艺开始赚钱了」的选题变得过时起来,这家公司的盈利早已不成问题,新的挑战在于如何跑赢经济周期,把流媒体这门重投入的生意做出增效价值。

在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在长视频平台刷剧的支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而用户能够拿出钱包投票,反过来证明了爱奇艺的内容价值确实值得他们月复一月的掏这笔钱。

爱奇艺虽然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都在降本增效这条路上摸索前行,却并没有为了追求商业回报而降低内容供给的质量,反而佳作频出。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前段时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曾经提到,如果影视创作不往上走,去捅开天花板,观众就会通过其他形式去解决自己的困扰,把地板击穿。

去年「迷雾剧场」的作品「平原上的摩西」闯入了柏林电影节,今年「微尘剧场」推出的「我的阿勒泰」则入围了戛纳电视剧节,就像「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道理,在保证内容创新和高质量内容供给的前提下,爱奇艺的降本增效,除了提高原创内容比例,就是依靠技术赋能。

在财报电话会里,CEO龚宇总结了第一季度经营效率稳步提升的不少原因,比如原创内容的品质依然领跑行业,以及对会员权益做了精细化的扩大,让付费用户更能感知到物超所值,不过相对容易不那么显性——或者说容易被低估的——是爱奇艺在包括AI在内的技术应用上,有着标杆级的增效范例。

不要忘了,爱奇艺当然是一家内容公司,但同时,也是一家科技公司。

技术赋能内容的杠杆效应

今年2月,OpenAI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其流畅程度和支持时长远远甩开Runway和Pika等同赛道产品,也让AI取代论再次甚嚣尘上,甚至将火烧到了好莱坞的后院。

显然,OpenAI是在有意接近影视公司,Sora邀请测试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导演、编剧、设计师这样的人物,倒是和兴致满满的互联网从业者们保持了一定距离。

而Sora迟迟未能发布的原因,也在望眼欲穿的漫长等待里逐渐浮现出来:生成很慢,成本很高,来自第三方的几段惊艳演示也被爆料存在大量的后期修改,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能够高度可控地还原使用者的构思。

更重要的是,生成式AI的这波浪潮摇摆于颠覆世界和产业泡沫两个极端之间,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它本该用来提升人类价值的既定方向。

相比之下,同时具有影视和科技两大血统的爱奇艺,对于生成式AI的理解就很务实了,它既没有浪漫到相信从此人人都可以凭空创造影像叙事,也不像原教旨艺术家那样对技术持有某种近乎仇恨的卢德主义立场,而是用一句老话来对待和评价改变本身:

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卷模型底座的今天,爱奇艺之于其中的分量可能不大,但在把大模型作为底层工具渗透进业务这件事情上,爱奇艺的「知行合一」,却是独一档的。

由此引发的涓滴效应则是,从策划到开发,再到制作、宣发的每一个核心环节都得到了生产力的提升,积累下来各种收益。

比如爱奇艺的影视文学大模型,已经具备了为上游工作室做IP筛选、剧本的消化和拆解的能力;另一边「星罗剧情理解平台」则支持了用户端的AI搜索,让选片看片智能化,实现了最经典的降本增效需求。

更加直观的是,爱奇艺用AI生成的个性化推荐海报,在转化的点击率和播放时长上已经优于人工制图;站内运营活动的宣传物料不再是刻板固定的一套风格模板,从材质到元素都更加丰富,这归功于设计团队自主训练的Lora模型,一生万物。

这并不是一个AI取代设计师的老套故事,爱奇艺的设计师们发现,自己可以用3天时间完成以前2周才能做完的工作量,新的生产效率,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模式,也为内容本身带来了更多被「看到」和「选中」的机会。

开发行业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作「人月神话」,意思是如果1个人要用10个月做完一个项目,并不意味着10个人就能用1个月完成同一个项目,否则便如神话般不可实现:「就好比无论有多少个母亲,孕育一个生命都需要十个月。人月仅适用于完全可以分解的任务,这在割小麦和收棉花的工作中是可行的。」

而爱奇艺对于AI赋能内容的实践,则证明了只要可以把流程分解得足够明确,AI就能成为企业的效率奶牛,为高成本的业务挤出更多的复利奶水。

商业模式创新的有力助推

「经济学人」曾经刊过一篇报道,认为生成式AI之于今天,就像是拖拉机之于百年前的历史,乍看之下是在老生常态地歌颂技术革命,不过仔细读完才会发现,这本商业杂志的主张在于「乐观,但谨慎」。

爱奇艺交出了一份科技含量拉满的财报

拖拉机问世的时候,曾经引起的轰动大概不逊于如今的ChatGPT,它在伊利诺伊州展出的当天,全国的报纸都在赞美美国农业将会迎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事实上,拖拉机确实开启了自动化的现代农业,但在上世纪前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并没有形成所谓摧枯拉朽的势头,马和骡子的坚持时间比很多人预想的都要久,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早期拖拉机的重量太大,装的也是金属轮而非橡胶轮,很容易陷到泥土里,而农场的集中度也不够高,没有溢出的资本去大规模采购拖拉机。

换句话说,当所有人都在期待AI行业迎来属于它的「iPhone时刻」,同时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是,AI其实已经进入了「拖拉机时刻」,在渐进式的技术迭代里,它慢慢发展出了橡胶轮,装上了升降收割杆,重新构建了商品从种植到交付的整个工程。

爱奇艺对于AI的使用和态度,大抵就是如此,既没有奉若神明的激进,也不会低估它的潜在价值,和一切新兴技术一样,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就是最好的创造。

在这个Q1,爱奇艺已经用AI能力把效果类广告收入硬生生拉出了两位数的增长新高,且预计这一增长态势可持续。

长视频平台的效果广告需要大量素材反复测试,在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投放环境里,对制作方的负担极为沉重,爱奇艺旗下的奇麟效果广告平台在整合了生成式AI能力之后,可以让广告主直接批量制作原生素材,甚至根据贴片内容的不同,个性化呈现符合用户观影场景的广告。

平台内支持包括文生图、图生图、文案助手在内多项功能的AI工具「智绘」,目前行业渗透率超过了70%,为素材制作提效88%。AI制作的广告素材带动游戏、短剧等行业广告主投资回报率提升超50%。

爱奇艺交出了一份科技含量拉满的财报

本质上来说,工具即效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为广告主提供更好的AI工具,实现了双方在商业回报上的双赢。

龚宇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蹭提到,深挖国内市场、提高质量之余,爱奇艺也会开拓海外业务更大的成长空间。落实到行动上,爱奇艺在第一季度把海外市场的会员收入也做到了同环比双增长,其中英国、中国香港地区同比涨幅近80%,文化输出,商业齐飞。

内容出海要成功,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科技还能做些什么?

爱奇艺的副总裁孙斌曾讲过,平台在将国产电视剧出海到越南市场时,限于配音资源的不足,很多时候一部剧里的所有角色,都由同一名配音演员完成。而在有了AI加持之后,虽然还是同一名配音演员献声,但AI已经可以非常自然的将人声处理为不同的音色,在成本几乎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做到供给品质的跨越升级。

读懂爆款,读懂爱奇艺

「我的阿勒泰」记录的北疆风土,质感极其优秀,山川、河流、羊群、生命相互交织,加上风格化的叙事语言,带给用户如同纯氧般的观影快感。

这部田园牧歌式迷你剧的制作幕后,却充满了科技的赋能:画面之所以赏心悦目,是因为爱奇艺在业内首次尝试以「真4K+原生HDR+全景声设计」的高规格来拍摄和制作一部剧;成本之所以可控,是因为爱奇艺自研的「制作上云」解决方案可以让剪辑指导等主创在异地就根据云上素材开展工作,大大缓解成本和时效压力。

看得见的地方,是艺术和创作的非凡张力,看不到的地方,是科技与狠活的光热赋能,只有了解到流媒体行业正在发生的这种变革,才能真正读懂爱奇艺这次财报的最大亮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