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作者:兰台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食盐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和大家聊一聊中华美食里最大的一个缺点——一直到1915年才掌握了食盐提纯的中级技术。

01、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就算食盐提纯技术中国到了1915年前后才掌握,那也不能说这是中华美食的缺点啊。

难道使用没有经过提纯的食盐就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吗?

没有经过提纯的食盐当然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但是没有经过提纯的食盐做出来的食物很可能会导致食用者腹泻、脱水和胃肠道紊乱。

这是因为未经过提纯的食盐里氯化钠的含量过低,而其他杂质比较多。

其中粗盐里除了氯化钠之外,最多的就是硫酸根。

而现代医学研究早已经证明,人体一旦摄入过度的硫酸根,容易造成腹泻、脱水和胃肠道紊乱等症状。

粗盐的杂质里除了硫酸根以外,还有硫酸镁,过度摄入硫酸镁也会导致腹泻,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自贡井盐

以四川自贡井盐为代表的井盐里的有害杂质就更多的,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钡。

一旦人体摄入过度的钡,就会导致人体出现极度软弱、呼吸困难、流涎、口眼黏膜炎症、结肠炎、消化不良性腹泻、胃出血、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排尿障碍等现象,有时还有头发及眉毛脱落。

当然,古人也不傻,同样知道粗盐里杂质过多,需要提纯,但是由于古代技术限制,很难做到完全提纯。

即使是明清两朝最顶级的“雪花盐”,最多也只能做到氯化钠含量90%,远不及如今市面上氯化钠含量99%的普通食用盐。

而且,能做到氯化钠含量90%“雪花盐”也只是供皇帝以及少量王公大臣、顶级盐商享用;绝大多数普通人,是吃不到这种氯化钠含量90%的“雪花盐”的。

更何况,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导致生产与制造食盐过程中,工人们提纯的动力不足,很多时候甚至造成官盐中所含有的杂质超过私盐的情况。

比如2018年渤海湾西岸的盐业考古调查中,考古学家在沿海地带发现多处隋唐以及宋元时期面积较大的制造食盐的遗址。

而对这些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制盐作坊的考古研究来看,发现古代食盐提纯技术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唐代食盐作坊里出现的“淋灰法”提纯技术,到了元代依然还在使用,并且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良。

甚至宋代史料里提到的“淋土法制盐”,这种方法至今还在中国局部地区使用。比如2017年《盐业史研究》期刊里刊登了一篇论文,题目为《黄骅盐区的土盐生产技术——以中王曼村为例》。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土法制盐

这篇论文就提到“淋土法”至今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在使用。

不仅如此,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还对四川、云南的盐井进行过大规模考察以及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四川还是云南的井盐,确实都存在氯化钡超标(按照现在食盐标准)的情况。

其实在史料里,关于食盐杂质问题的记载有许多。

比如宋代《舆地纪胜·荣州景物续》云 “荣德之盐色微赤,资官之盐纯黑,又非舟揖所载惟 应灵之盐纯白。”

《续通鉴长篇》中记述“西川邛州、蒲州等地,产盐,多杂沙土,深深为民害。”

清代《四川盐法志》记载“川盐色白质干,川贩因之居奇 。”

大家是不是看到《四川盐法志》里记载四川自贡井盐“色白”,就觉得自贡井盐的杂志少?

根据1937年,四川盐运使署和盐务稽核分所对自贡井盐抽检发现,自贡井盐氯化钠平均含量只有83%:

纯盐只百分之八十三,含有多量之钾盐……如再不合格者,应予取缔。

1941年,四川宜宾地区还发生了多起因为食用盐里的氯化钡超标,导致市民氯化钡中毒事件。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井盐

也就是这一次中毒事件,使得民国方面下大力气勘查了自贡各区的井盐,发现了大量的黄卤。

氯化钡系白色结晶体,易溶于水,存于黄卤之中。

这也是因为引入了现代化检测设备,才第一次对四川自贡井盐做了科学调查,初步搞清楚了自贡井盐里的杂质成分以及第一次为自贡井盐制定了标准:为了保障食用者生命安全,规定氯化钡的含量不超过万分之五。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食盐

02、

当然,中国古代食盐里的杂质并不比同时期西方食盐里的杂质更多。

但是,西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在科学层面突飞猛进,真的是把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欧美早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掌握了真空制盐技术,具备了制造氯化钠含量达99%的高纯度食盐的能力;而此时的亚洲,只有日本掌握了制造氯化钠含量95%的中等纯度食盐的技术能力。

而第一个把这门技术带回中国的,是被誉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有“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美誉的范旭东先生。

范旭东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其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范旭东六岁丧父,随母亲谢氏和兄长范源濂迁往长沙定居。

戊戌变法失败后,身为维新派的范源濂被清政府通缉,范旭东也被迫逃亡,后东渡日本。

1910年,范旭东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范旭东

1914年,范旭东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1919年以后改为久大盐业公司),以及中国第一个精盐工厂——久大精盐工厂。

范旭东之所以创立久大精盐公司,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食盐提纯技术实在太落后了。

20世纪初,欧美国家当时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供人食用。

甚至有欧美媒体讥笑华夏是“食土民族”。

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用5万元股本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氯化钠含量达到95%的食用盐。

中华美食最大的缺点:古代没掌握食盐提纯技术,食盐中毒经常发生

03、

为什么说食盐提纯技术的落后是中华美食的一大缺点呢?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美食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连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调味品的安全性都无法保证,又如何能说自己是美食大国呢?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工业先导范旭东》,魏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0月18日第10版;

《食盐标准的变迁》,徐著奇,《盐业史研究》1993.12;

《渤海西南岸地区北朝隋唐时期盐业考古研究》,曹洋,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论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