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作者:博古通今天下事

志愿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个问题,除了志愿军战士本人和军委领导人之外,恐怕没有谁能比他们的对手更有发言权。作为联合国军的总指挥,作为彭老总的强劲对手,美国将领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叙述朝鲜战争,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向世人讲述他眼中的志愿军。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应该是一个比麦克阿瑟更难对付的对手,相比起狂妄自大时常轻敌的麦克阿瑟而言,参谋出身的李奇微更加谨慎,在依托装备优势的基础之上,更能抓住自己和对手的战略特征。因此也给志愿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战场之狐,可谓是名不虚传。李奇微和志愿军将士之间有过怎样的交锋?对于自己没能战胜的对手,他又会给予怎样的评价?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接替指挥,抓住关键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序幕的拉开,让朝鲜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几乎不被所有国家看好的中国军队,在奔赴朝鲜之后的第一次亮相里,就展现出了绝佳的战斗能力。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然而,此时的联合国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美国人尽皆知的卓越将领,他的身上有着西方人常有的傲慢。在他看来,志愿军的胜利,得益于运气的偏爱。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在两军对战中的确是缺一不可。但是,只有天时地利,没有一群优秀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战斗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狂妄自大的总指挥放话称,他要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消灭志愿军部队,然后带着他的小伙子们回家过节。

他还说,鸭绿江并不是什么不能跨过去的障碍,中国志愿军也并不是什么无法被羞辱的力量。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麦克阿瑟被他的偏见蒙蔽了双眼,以致于接连失利,最后被李奇微给取代了总指挥的位置。

1950年年底,遭受重创的美国不得不做出改变,派出一位中国通来到朝鲜战场,他就是李奇微。

这是一个曾经在美国驻天津部队担任过副连长的美国军人,对中国人的军事思维相当熟悉,也不像麦克阿瑟那样自视甚高。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他的名气虽然没有麦克阿瑟那么大,但是他的作战经历拿出来也是响当当的。

1943年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是李奇微创造的美国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的胜利。他让美国将领们看到,原来大规模作战还可以这样来打。

之后的诺曼底登陆,更是让李奇微名声大噪。从那之后,他就成为了美国十八空降军的军长,后来更是成为了美国陆军的副参谋长。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他的实践经历,决定了他与麦克阿瑟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作为以细心谨慎、见微知著而扬名的将领,他其实比麦克阿瑟更难对付。

事实上,对于志愿军来说,在李奇微的对面打仗,难度确实要高上许多。他能够用林机敏的战略眼光,看到志愿军的弱势。

毫无疑问,志愿军是强大的。他不像之前的指挥官一样,盲目地把志愿军凭借实际取得的胜利归功于运气,而是切实地看到了每一位中国战士军事能力的强大。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志愿军并不是一块没有弱点的钢板。没有钱,没有物资,后勤跟不上,这就是中国方面最大的短板。

通常情况下,志愿军一次猛烈地进攻或者突袭,时间只能持续五天左右。有时候三五个小时深入敌后搞破坏,时间一到,他们也只能退出。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这是因为,他们身上携带的维持生存的物资,仅仅能够使用一个星期,有时时间可能会更短。等到物资消耗完了,他们就只能退出,要么就会因为弹尽粮绝而被活生生困死,做无谓的牺牲。

在李奇微的回忆录中,他明确提到了这种非常具有特点的礼拜攻势。志愿军的进攻大约以一个礼拜为一个周期,时间一到,哪怕占据上风,志愿军也没有办法乘胜追击。

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如果志愿军战士们能够吃饱饭,哪怕每一天可以多分两三个冻土豆填饱肚子,那么抗美援朝的时间可能会缩短很多。

如果他们能够像美国人一样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吃补充蛋白质的牛肉和各种罐头,那么抗美援朝,极有可能一年左右就打完了。

我们毫不怀疑志愿军的战斗能力,在那种艰巨的条件之下,最可爱的一群人已经做到了能够做到的最好。

礼拜攻势这么明显的特征,让李奇微找到了突破口。他开始着重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路搞破坏,比如轰炸我们的交通路线,精准打击我们的后勤部队,还派遣轰炸机不分昼夜地倾巢而出。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志愿军擅长夜战,李奇微就命令美国和联合国军部队大量使用燃烧弹。他们的做派,俨然就是像不要钱一样的消耗资源。

黑夜被他们的燃烧弹变成了白昼,美国人在想尽办法摧毁志愿军的近战和夜战优势。从他们作战风格的改变也能看出,李奇微是个相当难缠的对手。

好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顶着这么艰苦的条件,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志愿军战士还是扛了过来。哪怕有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哪怕客观环境对我们而言相当不利,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

后人们总说,志愿军一代人把三代人的仗打完了,一代人把三代人的苦都吃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慢慢变成了历史中永远无法停止的音符。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他们到底有多凶猛,有多强悍,对手的感受总是最直观的。李奇微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用了许多篇幅来描述他记忆中的志愿军。

看得出来,志愿军很让他敬佩,哪怕大家各为其国,拼的你死我活,但同为军人,他们还是能够在某些事情上达成一种属于身份的共鸣。

最为凶狠,悍不畏死

“这是一支最为凶狠的军队。”李奇微如是说。在他眼中,或者说在很多美国大兵眼中,志愿军战士们都像从地狱来索命的死神一样。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志愿军这样打起仗来就不要命的军队。

战场上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在美国驻守碉堡中,几个志愿军战士突然出现。他们人数不多,彼此的配合非常默契,一个眼神或者几个手势,就能明白接下来的行动意图。

几个人相互示意,彼此配合,穿着脚底鞋,悄无声息的前进,在美国哨兵的眼皮子底下越过防线。对手都已经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美国士兵却还无知无觉。

深入敌后这种事,中国军人最为擅长。他们成功抵达对方的阵地之后,便会寻找隐藏重要武器的军事基地,再顺手塞进几个爆破筒或者手榴弹,给敌人留下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有时候,他们还会配合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发动突袭。他们的行动落在美国士兵的视角里,就是如同鬼魅一般的神兵天降。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美国士兵尚且不知道危险已经来到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就听到志愿军冲锋的军号声突然在自家阵地上吹响。然后他们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做出战略部署,战斗序幕就已经被志愿军拉开。

在战场之上抢占先机,本来就代表着抢占胜算的更多可能。所以比美国士兵先部署和先行动的志愿军,往往能够在突袭战争碾压他们。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的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可能会被突袭的志愿军所破坏,所以即使他们反应过来,想要与志愿军对抗,也没有了翻身的资本。

那种在暮色深沉之下毫无预兆的响起的冲锋号角,落到美国人的耳朵里,不亚于索命的声音。因为听到属于志愿军冲锋号角的下一秒,他们就有可能丢掉性命。

除了突袭战之外,平时的阵地战和对抗战争中,志愿军的冲锋号角对他们而言也如同魔音贯耳。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平时进行机械化武器对抗,彼此用火力覆盖对方的阵地时,冲锋号角的声音一般不会响起。但是到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进入肉搏战环节时,冲锋号角便会成为志愿军振奋士气的最重要的信号。

这个时候的志愿军战士身上,有着一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气势。不管前面挡着的敌人是谁,不管是身材矮小的南朝鲜部队,还是人高马大的联合国军部队,他们都不会畏惧,更不会手下留情。

美国人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打仗的士兵,他们扛着冲锋枪,端着刺刀拼命的向前方砍杀。有时候明明知道敌人的刺刀会刺中自己的心脏,他们宁愿舍去性命,也非要把自己的刺刀同样送进敌人的胸膛。

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就叫一换一不亏,杀两个更是血赚。

凶狠,不要命,悍不畏死,这些词语放在志愿军部队身上一点儿也不夸张。

不过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并不是这样片面的军队。事实上,在他看来,中国的志愿军部队也是世界上最文明的部队。

善待俘虏,展现风范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国和中国就是势不两立的对立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可即便如此,中国的军人还是会严格遵守国际相关的条例规范,绝不虐待俘虏,甚至在俘虏面前展现出了大公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国风采。

有时候,面对敌人的态度,往往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真正的底线。在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民族风范,也往往是民族魅力最直接的证据。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李奇微提到,中国的志愿军战士对待俘虏非常和气,哪怕这些俘虏曾经杀死过他们自己的战友,在对方失去了抵抗能力和战斗能力之后,他们也不会恃强凌弱。

在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进行正面对抗,这是志愿军光明磊落的作战风格。他们不会趁虚而入,更不会因为虐待俘虏而抹黑国家的形象。

志愿军的物资十分有限,不管是生活物资还是医疗物资,在部队当中都十分珍贵。但即使如此,在俘虏们遇到危及生命的问题时,他们还是愿意主动贡献仅有的食物和医药,帮助曾经的对手摆脱生命危险。

不说别的,光说这份格局,就不是随随便便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够做到的。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李奇微还特意把朝鲜军队和中国志愿军的做事风格拿来做了对比,朝鲜人对待俘虏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有时候还会出现虐杀俘虏的情况。当然,这些做法放在他们的立场上也能理解。

只不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做法相比,属于国家的风范,还是高下立见。

有时遇到一些重伤员俘虏,志愿军不仅不会趁着别人最痛苦的时候补刀,还会用担架把他们安置起来,放在公路旁。而且李奇微也承认,在他们交接伤员的时候,志愿军部队绝对不会趁乱开枪。

其实这样优良的军事风采,不仅仅是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有所体现。从前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军队就始终秉持着这样的风范。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能够教化的敌人,我军都会尽量教化,从根本上改变对方的思想面貌,解决冲突存在的根源。即便是不能教化,我军战士也不会随随便便的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美国政府时常叫嚣着人权,叫嚣着人人生来平等。这些观念在他们的口中其实更像一句口号,美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等级观念十分森严。

中国虽然不爱喊口号,但一直以来都把人道主义精神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当中。哪怕是面对敌人,我们也会给对方留下该有的人权和尊严。

文明,这不仅仅是属于一支军队的风采,也是属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风采。中国作为拥有5000年文明发展历史的礼仪之邦,在这一方面自然绝不认输。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凶狠的军队,他们可以像一把利剑一样挡在全国人民的面前,阻挡一切外来的威胁。我们也有着世界上最文明的军队,他们是人民群众的保护神,是最可爱的人。

结语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李奇微虽然是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一位值得被尊重的对手。他承认志愿军的能力和优点,也能明智的利用战场局势和实力对比来做战略规划。同时,他对他的对手也做到了尊重,用全面和客观的语言来描述了他心中最优秀的对手。

参考:

中国青年报:

李奇微眼中的志愿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

《李奇微回忆录 北纬三十八度线》 李奇微 著